创新药,这轮行情才刚起步?普通人也能把握医药投资的黄金十年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4 11:09 1

摘要:这两天,医药圈和股票圈炸了锅:创新药ETF单日成交额飙升至数十亿级,恒瑞医药、百济神州等龙头股逆势拉升,有的甚至创下阶段新高。

机构突然爆买,创新药板块藏着什么秘密?

这两天,医药圈和股票圈炸了锅:创新药ETF单日成交额飙升至数十亿级,恒瑞医药、百济神州等龙头股逆势拉升,有的甚至创下阶段新高。

不少散户一头雾水:医药不是此前的“重灾区”吗?咋突然就火了?更有人拍大腿:是不是又错过行情启动点了?

作为跟踪医药行业5年的财经博主,今天咱把创新药这波行情的“里子”扒个透——告诉你为啥说“创新药才刚刚开始”,以及普通人如何在这个万亿赛道里找到机会。

在散户眼里是“突然暴涨”,但机构眼中,这是“蓄谋已久”的必然。从三个维度拆解:

过去两年,医药行业被医保谈判“砍价”、集采常态化压得喘不过气,市场对创新药的盈利预期跌到冰点。但今年以来,政策风向180°大转弯:

医保谈判更温和:对“真创新”(首创药、独家药)给出溢价空间,比如某款肺癌创新药,医保谈判后价格降幅远低于仿制药;

审批加速:2025年上半年,国产创新药获批数量同比增30%,进口创新药审批时效也大幅提升,“好药快上”成常态;

真金白银补贴:多地出台“创新药研发补贴”,最高覆盖研发投入的30%,直接给企业“发钱搞创新”。

政策从“压成本”转向“促创新”,行业的“政策底”去年底就已确立,现在是“预期传导到股价”的阶段。

资金从不说谎:

北向资金近1个月净买入创新药龙头超100亿元,恒瑞医药、药明康德常年霸榜“买入榜”;

公募基金的医药仓位从去年底的12%回升至18%,不少明星基金经理悄悄把创新药纳入“核心持仓”。

机构为啥敢“逆向买”?因为他们看透了创新药的“长期确定性”——人口老龄化下,医药需求只增不减,而创新药是医药领域“最能赚大钱”的细分(一款首创药年销百亿很常见)。

创新药不是“讲故事”,而是真真切切有业绩:

ADC(抗体药物偶联物)领域,科伦药业一款ADC药物“license out”(对外授权)给海外药企,首付款就达10亿美元;荣昌生物的ADC产品,2025年上半年国内销售额同比增150%;

PD-1抑制剂(肿瘤免疫药)领域,恒瑞医药的卡瑞利珠单抗,2025年上半年销售额超50亿元,稳居国内PD-1“销冠”。

当“技术突破”转化为“真金白银的营收利润”,股价的“戴维斯双击”(估值+业绩同时提升)就来了——这也是机构敢重仓的核心原因。

很多散户买医药股不赚钱,核心是没分清“创新药”和传统仿制药的本质区别。创新药的赛道,是典型的“长坡厚雪”,背后有三大底层逻辑支撑:

老龄化刚需:中国60岁以上老人已超3亿,2035年将破4亿。老龄化带来肿瘤、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大病”高发,而这些疾病的治疗,离不开创新药;

消费升级愿意花钱:2025年上半年,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同比增8.2%。哪怕一款肺癌创新药每月花费过万,患者和家庭仍会选择——因为能“延长生命”。

十年前,中国创新药还在做“me too”(跟随式创新);现在,已经升级到“me better”(更优创新)甚至“first in class”(首创式创新):

研发投入暴增:恒瑞医药年研发投入超60亿元,百济神州研发费用占营收比超70%;

人才回流赋能:辉瑞、诺华等海外顶尖药企的华人科学家纷纷回国创业,带来先进技术和经验;

产业链闭环:从靶点发现、临床前研究,到临床试验、生产销售,中国创新药产业链已实现“闭环”,效率全球领先。

举个例子,AI制药领域,国内企业“晶泰科技”用AI筛选药物靶点,把研发周期从传统的5-10年压缩到1-2年,成本大降70%——这就是“中国创新”的力量。

过去,中国创新药主要在国内卷;现在,“出海”成大趋势:

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出海”license out交易金额突破200亿美元,是2020年的5倍;

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在美国市场年销超30亿美元;和黄医药的呋喹替尼,海外授权给武田制药,仅首付款就达5亿美元。

中国创新药不再是“国内卷”,而是去全球市场“分蛋糕”——这直接打开了业绩的“天花板”。

光讲逻辑太虚,咱拆解3家典型企业,看看创新药的“成功密码”:

恒瑞曾是“仿制药一哥”,但从2018年开始all in创新药。现在看,转型极其成功:

管线储备:超200个创新药管线,其中30多个进入临床试验后期;

商业化能力:销售团队超1万人,能把创新药快速铺到全国医院;

代表作:卡瑞利珠单抗(PD-1抑制剂),2025年上半年销售额超50亿元,是国内最畅销的PD-1药物之一。

恒瑞的故事证明:传统药企只要敢“革自己的命”,靠创新就能重获新生。

百济神州成立之初就定位“全球化”,如今是唯一在中美欧三地都有商业化团队的中国创新药企:

研发全球化:在美国圣迭戈、中国北京、瑞士巴塞尔都有研发中心;

产品全球化:泽布替尼在美国获批上市,替雷利珠单抗(PD-1)在欧洲获批;

资本全球化:在纳斯达克、港交所、上交所三地上市,融资能力拉满。

百济的成功说明:中国创新药完全能在全球市场“打硬仗”。

再鼎医药不搞“从0到1”的原创研发,而是通过“License in”(引进海外早期管线),再在中国做临床和商业化:

引进的“尼拉帕利”(卵巢癌药物),2025年上半年销售额超20亿元;

引进的“度伐利尤单抗”(肺癌药物),迅速成为国内一线用药。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快”——能快速拿到成熟管线、抢占市场;缺点是“贵”——要付高额授权费。但再鼎用结果证明:只要选对管线,“引进+本土化”一样能成功。

创新药不是“笼统”的行业,里面细分赛道众多。未来十年,机会主要在这几个方向:

ADC是把“抗体(精准找癌细胞)”和“毒素(杀癌细胞)”结合,像“导弹”一样精准打击癌细胞,副作用比化疗小很多。

目前全球ADC市场规模超百亿美元,中国市场增速超50%。国内企业如科伦药业、荣昌生物、恒瑞医药,都有ADC管线进入临床后期,未来3-5年将密集上市——这是最确定的“黄金赛道”。

基因治疗通过修改人体基因治疗疾病(如血友病、罕见病)。全球首款基因治疗药物“Zolgensma”,一次治疗费用212万美元,但因能“终身治愈”,仍供不应求。

国内企业如博雅辑因、传奇生物,在基因编辑、CAR-T(细胞治疗的一种)领域全球领先,未来一旦产品上市,想象空间巨大。

AI制药能大幅缩短研发周期、降低成本。比如国内企业晶泰科技,用AI设计的新冠口服药,从靶点发现到临床前研究,只用了1年(传统方法需5年)。

全球AI制药市场规模超30亿美元,中国企业占比超20%。随着大模型技术发展,AI制药会越来越快——这是“颠覆性”赛道。

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患者需长期用药,市场规模超千亿。过去这些领域被外资药企(诺和诺德、辉瑞等)垄断,现在国内企业开始突破:

华领医药的糖尿病新药“多格列艾汀”,上市后年销售额已超10亿元;

恒瑞医药的高血压创新药,也在临床后期。

未来国产替代空间巨大。

创新药赛道好,但普通投资者直接买个股风险大(研发失败、管线不及预期等)。这里给3个建议:

创新药ETF、生物医药ETF等,把一篮子创新药企业打包,能有效分散个股风险。适合“看好行业,但不懂选个股”的投资者。

如果想选个股,重点看这几个指标:

管线储备:有多少创新药管线?有几个进入Ⅲ期临床(最接近上市)?

商业化能力:有没有强大的销售团队?已上市创新药销售额增速如何?

现金流:创新药研发烧钱,企业现金流是否健康?有没有足够资金支撑研发?

比如恒瑞医药(管线多、商业化强)、百济神州(全球化、管线重磅),都是机构认可的“核心资产”。

创新药是长赛道,但短期也会波动(如医保谈判结果、研发数据公布)。建议用“定投”的方式参与,比如每周/每月定投创新药ETF,平滑短期波动,分享长期成长。

【结语:创新药,是中国经济转型的“缩影”】

很多人把创新药行情当成“短期热点”,但在我看来,这是中国经济从“制造立国”转向“创新立国”的缩影。

过去,我们靠房地产、低端制造拉动经济;未来,必须靠科技、靠创新。创新药作为“高端制造+科技创新”的代表,不仅能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民生问题,更能在全球医药市场抢占“话语权”,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对普通投资者来说,创新药可能不是“一夜暴富”的机会,但一定是“值得陪伴十年”的黄金赛道。现在说“才刚刚开始”,一点都不夸张——因为中国创新药的“黄金十年”,才刚刚拉开序幕。

最后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觉得创新药里,哪个细分赛道最有潜力?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点赞最高的评论,我会送一份《中国创新药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来源:星愈情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