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脸!西贝连夜开火炒菜,后厨现场被直播,记者试吃表情一言难尽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4 11:06 1

摘要:“100%没有预制菜”——这句话从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嘴里说出来的时候,那叫一个掷地有声,底气十足,仿佛站在道德制高点,手握真理之剑,直指质疑者:你们不懂行!

“100%没有预制菜”——这句话从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嘴里说出来的时候,那叫一个掷地有声,底气十足,仿佛站在道德制高点,手握真理之剑,直指质疑者:你们不懂行!

谁都没想到,这场普通的美食吐槽会演变成接下来的激烈交锋。更没人料到,十五年前那个抡着锤子砸西门子冰箱的罗永浩,这次又带着他的 “维权基因” 杀回了公众视野。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第二天就炸了毛,在采访里拍着胸脯保证:“西贝现在门店 100% 没有预制菜,一道都没有!” 他不光否认,还放话要起诉罗永浩,说这话纯属损害西贝商誉。这态度够强硬,但罗永浩是谁?当年敢当着媒体面砸冰箱的人,怎么可能认怂?

老罗反手就在社交平台发了条悬赏令:“十万块,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证据,尤其是现在或曾经在西贝上班的员工,有料你就来!” 这一下彻底把战火点燃了,网友们像看连续剧似的蹲守双方动态,就等着下一集更新。

西贝这边很快拿出了应对措施,宣布上架 “罗永浩菜单”—— 就是老罗那天点过的菜保证供应,还开放后厨让顾客参观,承诺 “不好吃不要钱”。听起来诚意满满,但网友们可不傻,纷纷调侃:“这是怕其他菜露馅吧?”

西贝大概没料到,开放后厨直播反而成了大型 “自曝” 现场。中国蓝新闻的记者跑去杭州一家西贝探店,镜头里的后厨可太有意思了:灶台上摆着好几个深口大锅,厨师拿着硅胶铲在电磁炉上慢悠悠地翻搅,操作台干干净净,连瓶酱油瓶都看不见。

最离谱的是大盘鸡拌面的制作过程,记者从头看到尾,愣是没见厨师放盐调味。试吃的时候,记者夹了块鸡腿肉嚼了两口,表情当场就僵住了,默默把剩下的打包带走,没有夸奖或者贬低,显得十分低调。

网友在直播间里看得直乐:“这是怕炒别的菜露馅吧?”

不过记者已经打算结账走人了,过来就点一道菜还不是罗永浩菜单上有的,全程没敢点菜单上的茄子和蛋炒饭。

更让家长们炸毛的是儿童餐。潮新闻的记者在后厨冷柜里发现,给孩子吃的鸡翅和西兰花都是冷冻包装,鸡翅保质期 9 个月,西兰花居然能放 24 个月!有家长吐槽:“我家娃才两岁,这西兰花比我娃岁数都大?”

还有眼尖的网友发现,西贝厨师炒大盘鸡用的居然是电磁炉,这在中餐厅里可太少见了。“我家炒菜都用明火,饭店大厨居然用电磁炉?”“硅胶铲炒大盘鸡?这能有锅气吗?” 直播间里的评论刷得比厨师翻菜还快。更有意思的是,有店员偷偷说,这两天客流量降了快一成,看来老罗这波吐槽杀伤力确实不小。

其实这场争论的核心,说白了就是大家对 “预制菜” 的理解不一样。贾国龙说的 “没有预制菜”,是按行业标准来的 —— 中央厨房切配的半成品不算预制菜。但在消费者眼里,那些从冷柜里拿出来解冻加热的食材,不管你叫什么名字,就是预制菜。

有网友扒出贾国龙去年的采访,当时他还说 “预制化是餐饮业的趋势,想做大必须搞预制”,怎么一年不到就改口了?这种前后矛盾的说法,让西贝的可信度大打折扣。

更有人晒出西贝旗下公司生产的 “小牛焖饭牛肉包” 包装,上面明明白白写着 “熟肉制品(非即食)”,这不就是预制菜的另一种说法吗?

中国蓝新闻的记者还在后厨发现了更有意思的事:厨师长承认,煮好的羊排赏味期是 “三餐”—— 上午卖一餐,下午卖一餐,明天上午还能接着卖。肉夹馍的馍和肉都在冷柜里冻着,客人点单了就拿出来切配炒热一下。这些操作在西贝看来可能不算 “预制菜”,但在普通食客眼里,这和自己在家热剩饭好像也没太大区别。

对比之下,老乡鸡最近倒是圈了一波粉。他们家菜单上明明白白标注了哪些是现做、哪些是半预制、哪些是复热预制,消费者看得明明白白,反而没人骂。有网友说得实在:“我们不是反对预制菜,是反对花现做的钱,吃预制菜的货,还被蒙在鼓里!”

很多年轻网友可能不知道,罗永浩这可不是第一次干这种 “硬刚大企业” 的事。2011 年,他因为买的西门子冰箱门关不上,维权无果后,直接带着锤子跑到西门子总部前,当着媒体的面把三台冰箱砸得稀巴烂。那场面当年轰动一时,最后硬是逼着西门子总裁出面道歉,承诺给所有有问题的冰箱免费维修。

这次怼西贝,老罗明显是轻车熟路。他不光悬赏征集证据,还找食品工业专家咨询,想通过技术手段检测菜品的烹制时间。这种 “较真” 的劲头,让不少消费者觉得解气。有网友说:“不管最后结果咋样,至少有人敢站出来替消费者说话。”

西贝这边日子可不好过了。贾国龙自己都说,争议发酵后连续两天营业额掉了一百万。更麻烦的是信任危机,有家长说以后再也不会带孩子吃西贝儿童餐了,“谁知道那些冷冻西兰花放了多久?” 还有网友翻出去年西贝宣称 “卖出 1100 万份儿童餐” 的新闻,现在看来满是讽刺。

这场闹剧吵到现在,其实大家关心的根本不是 “预制菜” 这三个字,而是花钱吃得值不值、吃得明不明白。花几百块去餐厅吃饭,图的就是新鲜现做的口感和体验,如果付着现做的价钱,吃着加热的预制菜,换谁都得膈应。

有经常下馆子的老食客总结得好:“不是不能接受预制菜,快餐店里十几块的预制饭吃得挺香,但西贝这种人均一百多的馆子,就该明说哪些是现做、哪些是预制。消费者有知情权,也有选择权。”

现在打开西贝的后厨直播,还能看到厨师们在用电磁炉慢悠悠地 “炒” 菜,冷柜里的预制食材依然整齐码放。罗永浩的十万悬赏还挂在网上,时不时有网友晒出各种 “证据”。这场拉锯战到底会怎么收场,谁也说不准。

但可以肯定的是,经过这一闹,消费者心里都多了个心眼。下次去餐厅吃饭,可能会多问一句 “这菜是现做的吗”,也可能会更仔细地观察后厨的动静。毕竟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花出去就得花得明白、花得值当。

你最近在外吃饭遇到过疑似预制菜的情况吗?要是餐厅明说哪些是预制菜,你能接受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来源:脑洞时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