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次提起安徽皖北,人们总爱聊那里的小麦、淮河,或者用带点口音的话问上一句:“你知道淮南吗?”其实,这里不光是地图上的一个点,也是许多故事的出发地。一到春天,淮南的大街小巷会飘起炒米和热油的香气,小摊贩吆喝,老人家在巷角晒太阳,一派烟火气。可就在这人间琐碎里,谁
每次提起安徽皖北,人们总爱聊那里的小麦、淮河,或者用带点口音的话问上一句:“你知道淮南吗?”其实,这里不光是地图上的一个点,也是许多故事的出发地。一到春天,淮南的大街小巷会飘起炒米和热油的香气,小摊贩吆喝,老人家在巷角晒太阳,一派烟火气。可就在这人间琐碎里,谁又能想到,这座看似低调的城市,正悄悄孕育着能进“胡润榜”的七位大人物——谁说边陲小城里养不出风云人物?
这些年,别说外地人,就是本地年轻人念起“淮南”两个字时,也许更多想到的是那座煤矿老城,可有谁注意到,淮南其实一路默默出过不少能人。从周朝建城算起,这地方的脉络就不平凡,哪怕往近了说,谁家的长辈不是从“煤城变革”“产业转型”的洪流里活出来的?老辈人见证时代巨变,年轻人更是没闲着。你要是问今天淮南人自豪啥,不止是那碗羊肉汤,还有一批敢闯敢拼的民营企业家——真正的“白手起家”。
也难怪,有人总爱扒拉“2024年安徽淮南七大富豪”这组名单,生怕漏掉比隔壁多了一辆豪车的老板。可如果你细扒扒,会发现他们背后的故事,比你手机里那些流水线产品还要扎实带劲儿。七位企业家,横跨环保、信息、建筑、互联网、机械、物流等行业,单身价相加就顶得上一座县城的GDP。这些年,他们当中不少人,早已不是“自家小作坊”的老板,而是实实在在替行业改了天。
最抢眼的,无疑是王飘扬,这位在本地几乎无人不知的“污水大王”。他带着万邦达一路从失败中爬出来,把一双手磨出老茧。朋友私下夸他时常说,“你别看王总人话不多,那股子轴劲儿,要是哪天真说不干了,我们环保圈都得安静一阵子。”2003年,环保的风还远没刮起来,人人都觉得污水处理是个“亏本买卖”,可王飘扬硬是咬牙投了第一桶金。有人说他傻,他却请来流失在外的几个老同学,自己天天蹲在污水池边。哪怕节假日,也要带着团队试新工艺,听说公司员工有孩子病了,他还能转头塞点钱,说声:“先别想项目,家里要紧。”这事传开后,连隔壁市的环保局都请他去“取经”。今天的万邦达,不光厂房升级,专利数也直线上升,国际订单里还看得到“Huainan Wang”的英文名。
而说起李晖,得提他在90年代初的那次“豪赌”。那时候,人人还在转让批文,他却偷偷地在宿舍搞起了信息软件的研发。大冬天断电,他买来二手发电机支撑团队码字,手上总是布满油污。有人笑他赚不到钱,他却盯着互联网一线市场的动态,愣是靠一套自主开发的办公系统拿下了数个省级大项目。身边人都说他像块结实的石头,“砸不烂,就往前蹚。”
许广彬的起家之路更像是老照片:20世纪末,他“一根筋”地守着工地,连家里的老人去世都没走远,说怕工程出事。别人都嫌建筑业辛苦,他却觉得能在地基上踩一脚算“有根”。他领着鑫辉公司,每次有新材料上市,总是第一个试用,甚至自掏腰包给小工试验。后来公司出了事,有人拖欠款项,工地上短暂停工。许广彬夜里睡不着,干脆顶着月亮去工地巡场,第二天一早照常分发工资,“做人不能让兄弟心寒。”就凭这个劲儿,鑫辉后来顺利拿下了全省多个地标工程,远不止一个“建筑老板”那么简单。
张利这名字一出来,淮南的年轻人总是精神一振。你说电商遍地,卖什么都是一片红海,可张利愣是在家乡搭起了一片属于“皖北特色产品”的电商圈。临近2015年,全城还沉浸在实体店红火的日子,他却悄悄地收购了三个快倒闭的仓库,搞直播带货。当时大伙都等着看笑话,谁料短短两年,他旗下的皖货优选就成了带动数千农户增收的龙头企业。有人说他瞎折腾,有人说他前卫,可张利只喜欢闲时背着包走村串户,想办法为家乡的地瓜、手工粉带货,没一点“架子”,有的只是那股淮河水熬出来的倔强和亲切。
雷淮刚的路线则像极了那个年代的能人:从最底层的机修工干起,常年油污爬满指甲。别人休息他琢磨机器,遇到难题常“自个儿鼓捣到后半夜”。公司小的时候,他亲自守着生产线,常常一嗓子吼过去,员工全醒了神。可等企业上了正轨,他的管理转向“宽严并济”,不再是光靠胳膊力气能撑下去的行当。新旧设备替换的时候,他亲自谈判,一趟下来,手里多了一摞设备调拨合同。如今淮南机械行业都尊他一声“雷总”,但下班时,你还能看到他骑着老款电动车接孙子放学,市井气息和大老板气质奇妙交融。
管洪飞呢,起初是一名化工厂的小工程师,混迹在臭烘烘的发酵罐里。谁想到当初集体宿舍打呼噜的人,现在却能在环保技术杂志上露脸。管洪飞带的团队里,不止一个大学生“放弃北上广”,专门跟着他做新材料。每有新成果出来,管总总要加餐请客,照顾独生子远在外地的同事。公司厂区年年翻新,他却依旧住在老小区,开那辆用了八年的国产SUV,邻居们闲时还去他家蹭顿饭。这样的老板,不招人喜欢才怪。
至于邹胜龙,物流出身,最能折腾。常年出没车队、仓库、市场三地,鞋底磨破三双。他对司机严要求,送货迟到哪怕十分钟都要扣钱,但遇到工人工伤自掏腰包补贴。刚起家的时候,公司只有五台二手货车,多数跑夜路,司机苦他陪着苦。几年下来,公司成了地区物流新星,司机过年都争着抢着回单位,“邹总发红包从不停手”。
七人七样性格、七种命运,谁都没走过“平坦大道”。大众眼里他们是“胡润榜”的荣耀,其实背地里满是血汗、辛酸、扛过重压才得换来今天的风光。淮南城外的开发区高楼拔地,老城区的小巷也换了新灯,有些东西变了,有些没变。市民议论这些企业家的时候,言语里透的是羡慕,但骨子里也有份亲切:谁还没认识俩干实业的本地娃?
当年谁也没预料到——那群拎着饭盒、穿着蓝工服的人,会有朝一日在全国榜单上留下自己的名字。淮南从来不缺故事,只是被忽视得太久了。今天,人们再谈“2024年七大富豪”,已不光是钱多钱少的比较,更多是对一代人辛劳和坚守的认可。贫瘠的煤土里能生根发芽,不仅仅靠运气,也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
说到底,城市就是人的江湖。这些企业家的传奇,也未必会被后辈们一一记住。可当你路过老城区的夜市,瞥见不远处他们名下的新厂房灯火通明,也许会想起:平凡的小地方,只要有人肯实打实干,就永远不会寂寞。未来的榜单谁又说得准呢?试问,这江湖里,下一个被写进故事的人,会不会就是咱们身边那个不起眼的老陈、或是刚毕业的你我?
来源:沐南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