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叫康春,是上海创智学院的博士。最近她在干一件特别令人期待的事情——为老年人打造一个能理解、会共情、个性化的中文情感适老大模型。昨天在创智学院举办的师生项目展示会上,这个充满温暖的项目备受关注。
她叫康春,是上海创智学院的博士。最近她在干一件特别令人期待的事情——为老年人打造一个能理解、会共情、个性化的中文情感适老大模型。昨天在创智学院举办的师生项目展示会上,这个充满温暖的项目备受关注。
康春
“你能理解吗?老人说‘给我打个亮’,其实是‘我想打开手机手电筒’的意思。”要研发有情感的大模型首先得“理解”,康春收集了大量老年人语料,总结表达特征,发现老年人说话有特点,比如“主谓宾”结构,老人或许因脑功能变化而常以“宾谓”或“谓宾”的结构说话;叙事逻辑也比较跳跃,会从“因为所以”突然跳到年轻时的经历。这些特征,现有大模型无法做到“理解”,因此常常令老人感到聊不下去。
针对这些特征,康春已对大模型进行了后训练,使其能更好地理解老年人口语。目前,一期“理解”功能已基本完成,二期工作将聚焦“情感化”,需要标注老年人话语背后的情感,并识别情感,做出相应回复。
尽管这项工作并不容易,但康春并不畏难。“计算机教会我一个重要思维:先做,再去完善。”她计划先完成核心功能的研发,将初代测试版提供给内测用户,根据反馈再修改核心功能。至于未来,产品要做成硬件还是软件,再一步步考虑,一步步解决工程问题。
康春博士的学术背景颇为独特。她本科毕业自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专业,大一其实学的是计算机。她坦言,早年学习代码时曾感到抽象,不知其用,颇为困惑,便转了专业。进入社会学的领域,这是一个十分贴近人类实际的学科,发现了许多需求,却又深感无力解决,计算机再次回到视野,她再次投身计算机领域攻读硕士博士。她曾关注数字时代老年人的融入困难,设计了手机应用,帮助老人简化智能手机烦琐的操作路径。有了需求,有了学习的目标,开发出应用,成就感满满。“计算机是一个很好的实现想法的学科。”
在创智学院的算力等支持下,适老大模型的开发逐步推进。有意思的是,科研的同时,康春对家人也更加理解了。“子女因忙碌无法及时接听视频电话,或者与父母辈的话题兴趣不同,其实老年人与年轻人交流的困境与时代息息相关。”康春会因为忙碌错过奶奶的视频电话而感到内疚,也看到老人相比儿女乐于与主播聊天的真实。这一切更加支撑她将这个项目做下去,她希望通过数字技术发展,填补老年人的情感空缺,“我就希望他们不要孤单,不要寂寞。”
栏目编辑:马亚宁 图片来源:新民晚报记者 易蓉 摄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