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一名句,出自《诗经·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中通过夸张手法,表达因恋人外出采集植物(葛、萧、艾),用“三月”“三秋”“三岁”的朴素语言描述时间漫长难熬,由此递进抒发分
如果你想生动形象地表达因对某人的爱慕之深、思念之切而感觉时间漫长,《诗经》里有“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名句,可谓信手拈来,恰到好处。
这一名句,出自《诗经·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中通过夸张手法,表达因恋人外出采集植物(葛、萧、艾),用“三月”“三秋”“三岁”的朴素语言描述时间漫长难熬,由此递进抒发分离后度日如年的深切思念,其中“三秋”成为核心的意象。
那么,“一日三秋”的时间,究竟有多长?在中国汉语中,关于“三秋”有很多种解释:
“三秋”指代一个秋季。在古代,每个季节分为孟、仲、季三个小季节,秋季所对应的七月、八月、九月又可称为孟秋、仲秋和季秋,或者叫上秋、中秋和末秋,合称“三秋”,即一个秋天的三个月。宋代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中说到“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里所写不同季节的两种花,一种来自秋季,一种来自夏季。
“三秋”指代三个秋季。一个秋季为三个月,三个季节就是九个月。如唐朝的孔颖达在《孔颖达疏》中有写:“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此处“三秋”的含义,就是九个月。
“三秋”指代秋季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如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就是指农历九月;唐代李峤《风》所写:“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其中“三秋”,指的也是农历九月。
“三秋”指代三年。唐代李白的《江夏行》:“只言期一载,谁谓历三秋。”其中“三秋”的寓意,就是三年。
可见,“三秋”指代三个秋季即九个月,才更妥当、更贴切。如果将“三秋”说成秋季第三个月(农历九月)或三个月或三年,都不够吻合。因此,“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意思,意思就是一天没有见面,就好像过了九个月那样长。
然而,由于年代久远,如今,我们已不能准确判断出诗中的真正涵义。在后世文学中,”一日三秋”常见于书信、诗词,借用此意象表示时间与记忆的文化隐喻,同时体现汉语“以时间表情感”的独特修辞,与“寸阴若岁”等成语,构成情感表达谱系,作为“度日如年”的同义表达。
来源:宋一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