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过,养育这样的孩子在战乱年代绝非易事,“洋娃娃”似的长相在那个敏感复杂的社会环境里成了一道格外刺眼的标记,全家都难以避免地受到猜疑与排斥,李端甫夫妇的善举引来了不少异样的眼神,陌生的质疑、无形的压力,像令人窒息的幽灵伴随着他们的生活。
1938年,抗战烽火正烈,一对普通的中国夫妇,他们在医院发现了这个襁褓中的孩子,白皮肤、深眼窝、小小的脸庞充满无助。
他们决定带上这个弃婴回到自己的家,给这个孩子取名“李忆祖”,带着几分深重的寓意:不忘这片养育他的土地。
这对夫妇用爱心和善意点亮了一个无助生命的开端,将中国人的大爱融入一个无国籍婴儿的未来。
作者-杨 编辑-杨
不过,养育这样的孩子在战乱年代绝非易事,“洋娃娃”似的长相在那个敏感复杂的社会环境里成了一道格外刺眼的标记,全家都难以避免地受到猜疑与排斥,李端甫夫妇的善举引来了不少异样的眼神,陌生的质疑、无形的压力,像令人窒息的幽灵伴随着他们的生活。
然而,这对夫妇硬是没有动摇过一丝对孩子的爱,他们做出了一个痛苦却必要的决定,将年仅4岁的李忆祖送往乡下,在山东的姥姥姥爷家避开城市里的闲言碎语,乡村的日子朴实无华,但却给李忆祖提供了一段短暂安宁的时光。
在田野的风和雨里奔跑,在土炕上听着老人讲故事,他收获了简单的幸福,和一颗悄然成长的感恩之心,尽管那时还年幼,他已经开始懂得,自己很幸运,被一个陌生却挚爱自己的家庭接纳,这份爱是无价的,是无法还清的。
抗战胜利后,李忆祖回到了养父母身边,正式开始求学之路,然而,仅仅凭借一个“标准的洋面孔”,校园里的冷眼和疏离就像冷水一般迎头泼下,他在书桌前沉默寡言,在同学中格外孤单,异样的眼神、尖锐的排斥,让一个本来活泼的孩子变得自卑和敏感,他开始封闭自己的内心。
细心的养母察觉到他的痛苦,不停地开导他,鼓励他:“要有骨气,不管别人说什么,活出自己的样子!”这句简单却意味深长的话成了李忆祖心中的明灯,让他渐渐坚定自我,从那以后,每当有人对他的身份指指点点,他都会挺直背脊,用坚定的声音喊出:“我不是外国人,我是中国人!”
这句话逐渐成为他的情感标志,伴随着他成长的每一个日子,他始终在强调:自己虽然有外国血统,但养父母是自己最亲的人,自己注定与中华大地血肉相连,有人称他“老外”,他眼里会闪过一抹愠怒:“我这颗心可是百分之百的中国心,别拿国籍和血缘来否定我的身份!”
李忆祖长大了,逐渐从一个受到排斥的异类变成了一个心怀坚定目标的青年,他考入北京地质学院,成绩优异,学识显赫,学成后,他享有在北京稳定工作的好机会,名校毕业,分配到首都工作,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生活。
然而,李忆祖选择了一条让人目瞪口呆的路:他两次写报告,坚决要求去新疆支援,你没听错,是新疆,那片20世纪六十年代条件最为艰苦的土地。
这一决定让不少人质疑,一个“有外国面孔”的人,跑去祖国边疆做建设工作,这是出于什么目的?但李忆祖对此坦然回应:“我是地质测量与找矿专业,新疆是片广袤的宝藏,地质空白点太多了,这里的资源也关乎国家发展!要建设祖国,这个地方必须有人去!”
就这样,怀着满腔热血,李忆祖告别了养父母,踏上了大西北的荒凉征途,从荒漠戈壁到天山雪岭,从吉木乃到塔里木,新疆几乎没有一个角落没留下李忆祖的足迹,他每天攀登、测绘,甚至长年风餐露宿,一次野外工作,就可能要耗费整整一年。
在这片环境恶劣的土地,他与工人们吃一样的饭,睡一样的帐篷,忍受酷暑寒冬,无一句怨言,有人称他是“新疆地质勘测的活地图”,因为这片土地的每一块矿藏、每一条构造,他都了如指掌,这一待,就是二十多年,这二十多年里,他放弃了无数次调离的机会。
在他心里,新疆早就是他的第二故乡,这里的人民让他倍感温暖,他曾说:“新疆的好人太多了,善良的让我感动,我不舍得离开这片土地,”随着年岁渐长,李忆祖的身体逐渐不允许继续高强度的一线工作,于是他转向教育领域,为祖国培养更多后备人才。
在学校担任校长,到教育局继续推动教育改革,他用知识开辟了另一片战场,他再也闲不下来,退休后,干脆全身心投入义务讲学,他跑遍新疆的每一寸土地,举办了800多场讲座,编写了80万字的讲稿,以炽热的情感讲述国家、科学与未来。
他的讲座总是座无虚席,因为饱经风霜的他依旧带着满腔赤诚,用朴实无华的语言点燃一代又一代孩子的心,即使在70多岁高龄时,他仍然执着地走着,中央电视台拍摄《地理·中国》时邀请他作为新疆地质方面的权威专家,他一口答应,无视摄制组的担忧,踏上艰险的拍摄旅途。
他带着团队翻越山岭,深入悬崖,甚至抵达4000米深的冰川谷底,有人劝他休息,可他笑笑说:“这些美景必须让世界看到,这是我身为中国人该做的!”如今的李忆祖,已经是耄耋之年,他在新疆坚守了整整60年,把青春、智慧和热血全部奉献给了这片土地。
他说:“我没做过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我这一辈子,是为祖国而活,为国家而学,我这一颗中国心,从未改变,”李忆祖,用一生践行了什么叫“中国人”,他是白皮肤,但有赤诚的中国心。
他是风沙中的跋涉者,是冰川间的探索者,是知识的播撒者,他坚定大声地告诉世界:“我是中国人,这一生,我只为中华奉献!”
来源:修竹书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