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年品奇文,如照镜,如观心,悟写作巧思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4 10:15 2

摘要:退休后,心静下来了,我总爱待在书房翻翻旧书。那些古老的文言文曾经觉得晦涩,如今再读,不仅能从中悟出许多道理,更能品出古人写作的精妙手法。

退休后,心静下来了,我总爱待在书房翻翻旧书。那些古老的文言文曾经觉得晦涩,如今再读,不仅能从中悟出许多道理,更能品出古人写作的精妙手法。

这次选了《北山移文》《与陈伯之书》《黄州快哉亭记》,这三篇既聊人生感悟,我也仔细拆解学习其中的写作方法。

一、《北山移文》(南朝·梁 孔稚珪)—— 守内心纯粹,勿为名利所役;善用“对比”,让人物形象更鲜明

原文(节选):世有周子,儁俗之士,既文既博,亦玄亦史。然而学遁东鲁,习隐南郭,偶吹草堂,滥巾北岳。

诱我松桂,欺我云壑。虽假容于江皋,乃缨情于好爵。其始至也,将欲排巢父,拉许由,傲百氏,蔑王侯。

风情张日,霜气横秋。……及其鸣驺入谷,鹤书赴陇,形驰魄散,志变神动。尔乃眉轩席上,

袂耸筵上,焚芰制而裂荷衣,抗尘容而走俗状。

大意(节选):世间有位周先生,是个超逸世俗的雅士,文采斐然且学识渊博,通玄学又晓历史。

他效仿颜阖遁世,学习南郭子綦隐居,在草堂里滥竽充数,在北山假冒隐士。

诱骗松桂,欺瞒云壑。虽在江边做出隐者之态,内心却牵挂着高官厚禄。他刚来的时候,想要超越巢父、许由,傲视诸子百家,轻蔑王侯将相。

意气风发,气焰嚣张。……等到朝廷使者的车马进入山谷,征召的诏书送到北山,他就魂不守舍,意志动摇,神色改变。

于是在筵席上眉飞色舞,衣袖高挥,烧毁菱叶做的上衣,撕裂荷叶做的下衣,显出庸俗的面容,奔走于世俗官场。

读《北山移文》明白了:为名利舍弃内心纯粹有多可悲。

如今退休回看,那些为名利焦虑的日子实在不值,我们应守好内心的“北山”,不被外界诱惑左右。

分析写作方法:

孔稚珪最妙的是用“对比”写活了假隐士。

先写周子初到北山时“傲百氏,蔑王侯”的清高姿态,再写他接到征召后“形驰魄散,眉轩席上”的庸俗模样,前后反差强烈,人物虚伪的本质立刻凸显。

我退休后写日记,也常用这种方法:比如写某个老同事,先记他在职时“总说退休后要游山玩水”的洒脱,再写他退休后“天天宅家算退休金,愁眉不展”的纠结,不用多评价,读者自然能读懂其中意味。

原来“对比”不用刻意设计,只要真实记录人物前后的状态变化,就能让形象更立体,观点更有说服力。

二、《与陈伯之书》(南朝·梁 丘迟)—— 怀宽容之心,待人留有余地;巧用“情理结合”,让劝说更动人

原文(节选):寻君去就之际,非有他故,直以不能内审诸己,外受流言,沈迷猖蹶,以至于此。

圣朝赦罪责功,弃瑕录用……朱鲔涉血于友于,张绣剚刃于爱子,汉主不以为疑,魏君待之若旧。

况将军无昔人之罪,而勋重于当世……将军松柏不翦,亲戚安居,高台未倾,爱妾尚在。

大意(节选):推究您离开梁朝投靠北魏,并非有其他原因,只是内心未能明察,又受外界流言蛊惑,才走到这一步。

圣明的朝廷赦免罪责、录用人才,不计较过失……朱鲔曾杀光武帝兄长,张绣曾刺曹操爱子,汉光武帝、曹操仍信任他们。

何况将军您没有他们的罪过,对梁朝的功勋还更重……您的祖坟未被损毁,亲戚安居乐业,住宅完好,爱妾仍在。

我们在生活里难免会遇到误解,心里委屈总是放不下,有时爱计较对错。

读了此文才懂,宽容不是软弱,而是给他人留退路,也给自己攒福气。

就像丘迟劝陈伯之,不指责只共情,这样的处世态度,让我和身边人的关系都和睦。

分析写作方法:丘迟劝降陈伯之,没讲大道理,而是“先讲情,再说理”。

先体谅陈伯之“受流言蛊惑”的处境,消解他的抵触心理;再举朱鲔、张绣的例子,用历史事实证明朝廷的宽容,让他看到归降的希望;

最后提他“亲戚安居、祖坟完好”,用亲情触动他的软肋。情理交织,让劝说既有温度又有说服力。

我之前给社区写倡议书,总爱说“大家要爱护环境”,没人在意;

后来学丘迟的方法,先写“咱们小区的老槐树,夏天给大家遮凉,冬天落雪也好看”(讲情),

再写“要是到处扔垃圾,树根被污染,以后就见不到这棵树了”(说理),响应的人果然多了。

原来写劝说类文字,不用强硬说教,把“情”放在前,“理”跟在后,读者才更容易接受。

三、《黄州快哉亭记》(宋 苏辙)—— 持豁达之态,笑对人生起伏;善用“设问”,让观点更有深度

原文(节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为抑郁悲怆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大意(节选):读书人活在世上,若内心不自在,到哪里会不忧愁?

若心情坦然,不被外物伤本性,到哪里会不快乐?如今张梦得不因被贬忧愁,利用公事之余游山玩水,他的心境一定有过人之处……

若不是这样,连绵山峦、幽深沟壑,清风拂过、明月照耀,这些本会让文人志士伤感的景色,怎么会让人觉得畅快呢!

读了此文才懂,快乐与否全在心境。

张梦得被贬仍能建亭赏景,我如今退休后,在清晨散步、午后喝茶中寻得快乐,正是学会了“不以物伤性”。

分析写作方法:

苏辙最妙的是用“设问”引出观点,不直白说教,却能引发读者思考。

开篇先问“内心不自得,何往非病?内心坦然,何适非快?”,让读者先跟着反思自己的心境;

后文又问“若不是坦然心境,美景怎会让人畅快?”,进一步强化“心境决定感受”的观点。

我现在写随笔,也常这样用:

比如写“养花的乐趣”,先问“为什么有人觉得养花麻烦,有人却乐在其中?”,

再写“其实不是花的问题,是看花的心态——急着求花开,就会焦虑;

慢慢等花苞绽放,才会觉得珍贵”。

用设问开头,能让读者跟着我的思路走,观点也更有深度,不像生硬的总结。

这三篇文言文,既是处世指南,也是写作范本。

它们让我明白,好文章不用华丽辞藻,只要像古人这样,用对比显真貌、用情理打动人、用设问引思考,就能写出有温度、有力量的文字。

不知道你要是试着用这些方法写身边事,会不会也发现,平凡生活里藏着很多值得动笔的好素材呢?

文/樱桃小嘴

再次感谢朋友们支持!

欢迎评论区说出您的感想!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