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不少地方将文旅产业视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争相上马大型项目。投资动辄数十亿,占地动辄上千亩,口号一个比一个响,一个个“重点工程”拔地而起,规模越大,投资越多,似乎越能彰显地方发展的雄心。
近年来,不少地方将文旅产业视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争相上马大型项目。投资动辄数十亿,占地动辄上千亩,口号一个比一个响,一个个“重点工程”拔地而起,规模越大,投资越多,似乎越能彰显地方发展的雄心。
然而,热潮之下,隐忧重重。有的项目尚未开业便已烂尾,有的企业深陷债务泥潭,有的项目负责人因违纪违法被查处。文旅投资热潮背后,是盲目扩张的“虚火”与政绩工程的隐患。
文旅项目烂尾,首因在于规划阶段“拍脑袋”决策。据报道,广西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不顾人才缺乏和产业基础薄弱,于2018年强行推动总投资16.5亿元的瑶汉养寿城项目,最终资金链断裂,11栋建筑中6栋闲置,沦为“半拉子”工程。湖南张家界大庸古城于2016年立项,前期论证不足即仓促上马,导致“施工等设计”,试营业四年累计亏损超10亿元。
其次,某些文旅项目涉嫌违规上马。2017年,青海撒拉尔水镇项目在未取得用地手续的情况下违规开工,2020年被曝违法占用耕地,2023年公司两名负责人因严重违纪违法被查,企业负债远超资产,2025年申请破产清算。
再次,监管失守放大了风险。据澎湃新闻报道,江苏溧阳天目湖动物王国项目投资35.5亿元,最近被曝施工现场机械关机、人员稀少,董事长承认“暂缓施工”。值得注意的是,该项目公司环评报告至今未公开,且有最新爆料称,该项目试图以环评拆分的方式打擦边球。
这些项目暴露出共同的致命伤:其一,盲目贪大,脱离实际。动辄百亿投资、千亩占地,却无视本地消费水平、交通配套与运营能力。如河南洛阳孟津文旅集团投资5.13亿元打造的“三彩文化小镇”,目标游客仅50万人,何时能覆盖成本?
其二,审批失守,环评缺失。国家早有明文规定,严禁在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建设主题公园,严格用地管理。但青海撒拉尔水镇未批先建,天目湖动物王国项目二标段因“申请项目内容与土地规划用途不一致”被拒,环评报告亦查无踪影。环评不是项目的摆设,不是可以事后补票的装饰,岂能形同儿戏?
其三,政绩驱动,忽视市场。项目成为某些领导的“任期工程”,追求开工仪式的热闹,而非长期盈利的可持续。陕西曲江文旅手握大唐不夜城等顶级资源,仍累计亏损5.74亿元,足以说明“门票经济”模式已难以为继。
文旅项目建设,有几大忌讳不可触碰。一忌环评缺失。生态保护是红线,任何项目不得凌驾其上。江苏溧阳天目湖动物王国项目地处水源地,项目审批本应更为审慎,如今环评成谜、隐患巨大,何其被动?
二忌房地产化。国家明令严控主题公园周边房地产开发,防止“假公园真地产”。若文旅项目沦为地产前奏,多半是初心已偏。
三忌盲目扩张。一些企业与地方政府热衷“多元化”,却缺乏协同效应,业务庞杂而核心竞争力缺失。
四忌政绩冲动。旅游市场自有规律,游客总是用脚投票。如果决策只为向上交差,而非向下负责,项目便注定与市场脱节。
文旅项目从规划到建设,必须回归本质,遵循科学论证、市场主导、生态优先、风险可控的原则。立项前需充分评估客流、收益与运营能力,杜绝“拍脑袋”决策。审批环节必须严格把关,尤其环评与用地合规性不容丝毫变通。运营模式应摆脱“门票依赖”,转向沉浸式体验与情绪价值挖掘。政府角色应从“操盘手”转为“服务者”,避免过度干预。
文旅产业不应政绩工程的“提款机”,而应是地方经济与民生福祉的“连心桥”。当盲目投资退潮,方知谁在“裸泳”。唯有敬畏市场规律、严守政策红线、聚焦民生需求,文旅项目才能真正成为解锁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而非政绩泡沫的“注脚”。
文/赟杉
本文转自北青快评
来源:轻舟一号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