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原文信息:Argente D, Moreira S, Oberfield E, et al. Scalable Expertise: How Standardization Drives Scale and Scope [R]. National Bureau
图片来源:chatgpt5
原文信息:Argente D, Moreira S, Oberfield E, et al. Scalable Expertise: How Standardization Drives Scale and Scope [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2025.
01 引言
在企业研究中,有一个长期存在的谜题:为什么同一行业里,有的企业能迅速扩张、占据主导地位,而有的企业则局限在狭小的规模和有限的产品范围内?这篇由 Argente、Moreira、Oberfield 和 Venkateswaran 合作完成的NBER论文《Scalable Expertise: How Standardization Drives Scale and Scope》给出了一个全新的答案:企业标准化不仅是降低成本的手段,更是企业规模与范围扩张背后的深层机制。论文的出发点基于一个基本事实:现代经济中的企业存在着惊人的规模差异。最大企业往往比行业中位数企业大出几个数量级,并且在产品数量与范围上都远远超过同行。作者认为,理解这种差异的关键在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而推动二者的核心力量之一就是标准化。标准化意味着企业在不同产品或分支之间具有更多的相似特征和流程,减少重复投入。例如IKEA通过可替换的零部件扩展家具系列,Starbucks通过统一的培训体系复制门店体验。
在理论部分,作者建立了一个带有异质性企业的模型。企业可以选择产品的范围、产品的质量以及标准化程度。标准化的投资让产品之间共享更多要素,降低了边际扩张成本,也提高了在需求上升时的应对能力。模型揭示了一个自我强化的机制:当市场需求增加时,企业扩大产品线,这提升了标准化投资的价值;而标准化反过来又降低了新增产品的难度,从而进一步鼓励扩张。最终,标准化程度越高的企业,在面对需求冲击时规模反应也更大,行业集中度因而提升。此外,作者进一步区分了“边际规模报酬”和“平均规模报酬”。真正决定企业对需求冲击反应的,是边际规模报酬,即边际成本随规模扩张上升的速度。标准化能够有效“拉平”边际成本曲线,让企业在需求增长时更有动力扩张。这一洞见也解释了为什么标准化是理解企业成长的关键,而不仅仅是一个生产效率的问题。
在实证部分,作者利用NielsenIQ的消费品数据,创造性地构建了企业层面的“标准化指数”。这一指标基于产品特征的共享程度,衡量企业内部产品组合的相似性。他们首先发现,标准化程度与企业的规模和范围显著正相关。随后,作者借助Autor、Dorn和Hanson
(2013)提出的“中国冲击”作为外生的需求冲击工具,检验企业对冲击的反应。结果清晰地显示:标准化程度越高的企业,不仅规模和产品线扩张更多,而且自身的标准化水平也会随之提升,这验证了理论模型中的核心结论。
理论模型
02
(一) 基础设定
企业处于垄断竞争市场中,生产多种产品。企业需要做出的选择包括企业产品范围、企业知识投资以及企业产品质量。其中,企业产品范围通过产品种类数N进行表示;企业分别投资可扩展专业知识x和本地专业知识y两类知识;企业产品质量由企业知识进行决定Z=Z(x,y)。
(二)需求
需求侧使用常用的CES函数形式,其中Q代表产品需求量,ε代表产品间的替代弹性,i代表企业,j代表行业,u代表产品。
(三)生产
生产函数是线性的,L表示单位产品劳动力需求,生产率由外生生产率A和内生生产率(知识)Z所构成。企业面临固定的运营成本F(N),是一个有关于产品种类数N的函数。企业的利润函数由以下公式进行表示:
G是行业层面的需求冲击因子,为方便计算,后续模型省略j层面下标。此外,企业的知识投资受到容量约束,企业管理精力、研发能力或组织资源具有有限性特征:
利用约束条件y=(1-x)/N,可将企业内生生产率进行改写,将最优化问题简化为以下形式:
(五) 一阶条件
对k(知识分配)的一阶条件:
其中,S表示企业在知识投资中分配给可扩展知识部分的比例,也是企业的标准化份额,等号左边代表企业可扩展比率k对z的变动弹性,当k变动1%时,z的百分比变动,反映可扩展知识投入所能带来的边际收益,等号右边代表可扩展投资在总知识投资的份额,代表当前资源中有多大比例已经投向可扩展知识。当等号成立时,如N的提升会导致等号左边大于右边,这意味着标准化能够带来更高的收益,企业会继续增加标准化投资。
2. 对N(产品范围)的一阶条件:
其中,等号左边第一部分代表在给定企业可扩展比率k的情况下每个产品的平均收益,等号左边第二部分代表企业标准化份额,当企业标准化份额较高的时候,企业新增产品能够获得更高的收益,等号右边代表新增一个产品必须支付的固定成本,此等式可推出可扩展比率k与产品范围N之间的关系。
(六)关键推论
6.1 受到需求冲击G的企业有更高的收入R、范围 N 与可扩展比率 k。若σ>1,则标准化份额S也更高。
经济含义:受到需求冲击的企业首先扩大范围,范围扩大提高了标准化的边际价值,从而推动更多可扩展投资,形成正反馈。
6.2 标准化份额S是企业对需求冲击反应的充分统计量,即dlnN/dlnG、dlnk/dlnG、dlnR/dlnG等弹性都是关于S的函数。(文中验证的是dlnN/dlnA、dlnk/dlnA、dlnR/dlnA,但技术冲击A和需求冲击G在N表达式中所处位置相同,因而结论一致)
6.3 当产品间替代弹性σ>1(两类知识可替代)时,可用可扩展比率k表示的6.2结论,由于此时k与S同向移动。
6.4 标准化份额S增加,会使得边际规模报酬增加。
经济含义:高S意味着产出增长时更多依赖能被复用的知识,因此产出增加对边际成本的推高程度较小,边际成本曲线更平,MRTS更高,企业扩张的边际阻力更小。
6.5 由于标准化让大企业在冲击中跑得更快,所以需求冲击放大了头部企业的相对优势,推高行业集中度,且这种规模集中度的增加与可扩展性与规模之间的相关性更强的行业密切相关。
6.6 对于需求冲击G的变化,规模较大或产品范围较广的企业其规模、产品范围、可扩展性比率以及可扩展份额的变化幅度会更大。
6.7 论文放宽了很多假设(非线性固定成本等),结果表明核心结论稳健。
实证结果
03
(一)需求冲击核算方式
其中,M代表美国从中国的进口额,E代表美国向中国的出口额,Y代表行业出货量。本文将2006年设定为基准年份,分母代表2006年行业j在美国市场的总可供给量,分子代表中国对美国出口增量,总体来看代表2006-2015年间行业j所面临的中国进口渗透率。这说明如果一个行业的中国进口渗透率升高,说明中国对美国市场该行业的市场占有量增加,因此对美国企业造成负面的需求冲击,因此本文的需求冲击使用中国进口渗透率的相反数来衡量。
(二)企业标准化核算方式
其中,i 代表企业,j 代表行业,m 代表产品,Unique代产品m独有特征的个数,Scope代表企业i所生产的不同产品种类数,NumAttibutes代表产品m的特征总数。总体来看,SI代表企业所有产品中共同特征的数量,SI越大说明产品的标准化程度越高。通过产品m销售收入占比为权重得到企业层面的标准化程度,由于数据中产品分类较为粗糙,本文使用随机抽样法得到理论模型中的可扩展比率k,具体计算过程请看原文。
(三)验证推论6.1
结果如表1所示,在控制了企业固定效应和行业-时间固定效应后,可扩展比率k与企业规模R和企业产品范围N呈现正相关关系,验证了范围到标准化的促进机制。
(四)验证推论6.3
被解释变量分别是2006-2015年企业规模、企业产品范围以及企业可扩展比率变化值,外部需求冲击G使用行业j层面中国进口渗透冲击进行表示,所有变量均为事前变量,主要关注系数为,结果如表2第(1)-(3)列所示,在控制了行业固定效应后,核心解释变量的系数显著均为正,说明在遭遇需求冲击的情况下,可扩展性较高的企业会在企业规模、产品范围和可扩展性方面经历更大的变化,验证了标准化到范围的促进机制。此外,由6.1的结论可知可扩展性可能是企业规模和企业产品范围的替代概念,仅纳入可扩展比率这个因素,可扩展比率前的系数可能包含企业规模和企业产品范围的作用,因此表2第(4)-(6)列和表2第(7)-(9)列分别纳入中国进口渗透冲击变动率与企业规模和企业产品范围的交互项,结果显示,可扩展性较高的企业会通过调整可扩展比率来响应外部需求冲击。
(五)验证推论6.5
其中,被解释变量衡量的是2006-2015年行业集中度的变化值,W是行业内企业可扩展性和企业规模的协方差,使用行业内企业可扩展比率和企业规模数据回归得到。结果如表3所示,第一列的被解释变量使用赫芬达尔指数进行表示,第二列的被解释变量使用行业内前五家公司销售收入占比进行表示,第三列的被解释变量使用市场份额达到80%的企业数量的倒数进行表示。从结果来看,核心解释变量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需求冲击导致可扩展性与规模相关性较强的行业集中度上升,标准化让大企业在冲击中跑得更快,所以共同的需求扩张放大了头部企业的相对优势,推高行业集中度。
(六)验证推论6.6
这里的模型设定与验证6.3结论模型设定类似,主要探究在面对需求冲击时,不同规模和不同产品范围的企业变动情况,结果如表4所示。总体来看,初始规模(产品范围)越大的企业,在面对需求冲击时,对企业规模和产品范围变化量更大,这也说明标准化与产品范围之间的自我强化机制对大企业促进作用更强,所以表现出行业集中度上升的现象。此外,这篇文章还使用National Establishment Time Series数据库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如表3第(5)-(8)列。
04 总结
理论方面,这篇文章构建了一个以企业标准化为核心的异质性企业模型,主要说明的问题是当企业可扩展知识和专有知识互为可替代投资的情况下,企业标准化水平会提高企业的边际报酬,使得企业对需求变化更敏感。实证方面,第一,验证得到企业存在标准化与产品范围之间的自我强化机制,即受到需求冲击的企业会扩大产品范围,产品范围扩大提高了标准化的边际价值,从而推动更多可扩展投资,标准化会降低企业的边际扩张成本,进一步扩张产品范围。第二,标准化与产品范围之间的自我强化对大企业促进作用更强,形成严重的规模不均衡,需求冲击G导致企业所在行业集中度上升。第三,这篇文章进一步讨论了标准化对创新和知识扩散均有正向影响。
来源:古畔听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