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王孟韦柳中最低调的一位,却写出了唐诗最深的温柔与苍凉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4 09:28 1

摘要:韦应物是唐朝中叶著名诗人,其诗作以高雅闲淡著称,在中唐诗坛独树一帜。韦应物出生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的世家大族,早年豪纵不羁,横行乡里。15岁起成为唐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过着奢华放浪的生活。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奔蜀,韦应物流落失职,开始折节读书。此

韦应物是唐朝中叶著名诗人,其诗作以高雅闲淡著称,在中唐诗坛独树一帜。韦应物出生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的世家大族,早年豪纵不羁,横行乡里。15岁起成为唐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过着奢华放浪的生活。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奔蜀,韦应物流落失职,开始折节读书。此后他先后担任洛阳丞、京兆府功曹等地方官职,在任上他关心民生疾苦,也因刚正不阿得罪权贵,屡遭贬谪。

高雅闲淡,这是韦应物诗歌最为突出的风格特点。他善于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色和宁静的生活场景,营造出一种清幽、淡远的意境,给人以超凡脱俗之感。他的诗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无论是对友人的思念、对百姓的同情,还是对人生的感慨,都情真意切,打动人心。

韦应物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王孟韦柳”,是山水田园诗派的重要诗人。他的山水田园诗继承了陶渊明、王维的传统,又有所发展创新,对后世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赋得沙际路送从叔象 中唐 · 韦应物

独树沙边人迹稀,欲行愁远暮钟时。

野泉几处侵应尽,不遇山僧知问谁。

首句"独树沙边人迹稀"以白描手法开篇,孤树矗立于沙岸,人迹寥落的景象瞬间奠定全诗荒疏寂寥的基调。"独树"与"人迹稀"相互映衬,既写环境之幽僻,更暗喻离别之孤独。

次句"欲行愁远暮钟时"将时间定格在暮色钟声里。"欲行"点明送别情境,"愁远"直抒胸臆,而"暮钟"的加入使得离愁更显沉重。悠远的钟声穿透暮色,既宣告着离别的时刻到来,又以其宗教意味为全诗注入超脱尘世的禅思。钟声、暮色、沙岸构成三维的离别场域,将物理空间的阻隔与心理层面的怅惘完美融合。

后两句"野泉几处侵应尽,不遇山僧知问谁"笔锋陡转,由送别转向对生命归宿的叩问。"野泉侵应尽"以流水侵蚀的意象,暗示时光流逝与人事消磨的双重哀感;而"不遇山僧"的设问,则将世俗离愁升华为精神求索。山僧作为超脱尘世的象征,其缺席使得离别不仅是空间上的分离,更成为心灵对话的断绝。诗人通过"知问谁"的反问,将个人离愁扩展为对生命意义的终极思考。

全诗以沙际荒途为舞台,通过"独树-暮钟-野泉-山僧"的意象链条,在送别场景中巧妙融入禅宗意趣。韦应物将世俗离情与宗教超越意识交织,使这首小诗既具盛唐送别诗的浑融气象,又透露出中唐诗歌特有的哲理深度,在荒寒意境中完成了一次心灵的孤独对话。

送仓部萧员外院长存 中唐 · 韦应物

襆被蹉跎老江国,情人邂逅此相逢。

不随鸳鹭朝天去,遥想蓬莱台阁重。

首句"襆被蹉跎老江国"以自嘲口吻开篇,"襆被"这一寒士装束与"蹉跎""老"三字叠加,生动刻画出诗人半生沉沦、老大无成的潦倒形象。"江国"既点明贬谪之地,又以其浩渺苍茫暗喻宦海飘摇。一个"老"字,道尽岁月蹉跎中的无奈与沧桑。

次句"情人邂逅此相逢"笔锋忽转,"情人"指志趣相投的友人萧存,"邂逅"强调相遇的偶然与珍贵。在蹉跎半生的困顿中,这场不期而遇显得尤为温暖。诗人将个人失意暂置一旁,通过"此相逢"的强调,凸显出知音重逢的欣喜与慰藉。

后两句"不随鸳鹭朝天去,遥想蓬莱台阁重"转向对友人前程的想象。"鸳鹭"喻指朝官班列,"蓬莱台阁"则指代朝廷中枢。诗人不直言送别,而是以"不随"二字,既赞许友人不愿随波逐流的高洁,又暗含自己不能同行的遗憾。末句"遥想"二字尤见匠心,将眼前的离别转化为对友人青云之路的遥思,在空间阻隔中寄托着对知音的牵挂。

全诗以"蹉跎老"与"邂逅欢"的对照为经,以"不随"与"遥想"的取舍为纬,在平实的叙述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抉择。韦应物通过友人入朝与自己留滞的对比,既表达了对高洁人格的坚守,又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怅惘,在简淡语言中完成了一次仕隐矛盾的深情书写。

送王校书 中唐 · 韦应物

同宿高斋换时节,共看移石复栽杉。

送君江浦已惆怅,更上西楼看远帆。

首句"同宿高斋换时节",以"同宿"开篇即点明两人亲密无间的关系,"高斋"营造出清雅的读书环境,"换时节"则暗喻时光流转。短短七字,既写出同居共处的闲适生活,又在不经意间透露出岁月更迭的纵深感。

次句"共看移石复栽杉"进一步深化这种共处之乐。"移石""栽杉"两个动作细节,生动再现了二人共同营造居住环境的情景,看似平淡的园艺活动,实则蕴含着文人雅士在闲适中追求生活情趣的精神世界。通过这些日常细节的描写,诗人将抽象的友情具象化为可感的共同经历。

后两句"送君江浦已惆怅,更上西楼看远帆"转入送别主题。"江浦"点明送别地点,"已惆怅"直抒胸臆,道出离别时的不舍。但诗人并未止步于此,而是更进一步,"更上西楼看远帆",通过"更上"这个动作,将依依惜别之情推向高潮。登楼远眺,目送友人的船只渐行渐远,这一经典意象将离愁别绪渲染得更加深沉。

全诗以"同宿"与"送别"的时间线索贯穿,通过生活细节与送别场景的对照,将平淡的友情升华为动人的离别诗篇。韦应物不事雕琢,以平实的语言捕捉最真挚的情感,在时序更迭与空间转换中,谱写了一曲文人友情的动人篇章。

送王卿 中唐 · 韦应物

别酌春林啼鸟稀,双旌背日晚风吹。

却忆回来花已尽,东郊立马望城池。

首句"别酌春林啼鸟稀"以视听交融的笔法开篇,"春林"点明时令,"啼鸟稀"既写春日将尽的时序特征,又以鸟鸣稀疏反衬离筵的寂静。诗人斟酒话别于春林之中,这一场景既闲适又带着淡淡的感伤,为全诗奠定了温婉含蓄的基调。

次句"双旌背日晚风吹"聚焦送别场景,"双旌"代指官员仪仗,暗示友人显赫身份;"背日"既写实景中夕阳西下的自然景象,又隐喻离别时分的感伤氛围;"晚风"轻拂,既增添了画面的动态感,又暗含离愁如风般萦绕不去的意味。诗人以简练的笔触,将离别时刻的典型意象熔铸为一幅生动的剪影。

后两句"却忆回来花已尽,东郊立马望城池"笔锋陡转,由眼前送别转向别后想象。"却忆"将时间拉回未来,诗人预想友人离去后独自归来时,春花已谢的萧瑟景象,这一虚写手法巧妙延伸了离愁的时间维度。"东郊立马望城池"的细节描写尤为传神,友人驻马东郊回望城池的身影,既是对当下送别场景的呼应,又饱含着对重逢的期盼与不确定。

全诗以"春林—晚风—花尽—东郊"的空间转换为经,以"别酌—背日—却忆—望城"的时间流动为纬,在实景与想象的交织中,将一场普通的送别升华为充满诗意的深情告别。韦应物通过细腻的观察和巧妙的构思,使这首小诗既有即景会心的生动,又含余味悠长的深情。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