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豫东宁柘商地区敌后抗战为背景,聚焦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该地区的实践与影响,探讨了豫东敌后抗战中社会各界力量的贡献与作用。通过分析宁柘商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中国共产党等社会各界精诚团结、紧密协作的具体行动和重要作用
抗战征文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宁柘商地区的实践与影响
作者:中共宁陵县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王春雷 李 川
摘要:本文以豫东宁柘商地区敌后抗战为背景,聚焦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该地区的实践与影响,探讨了豫东敌后抗战中社会各界力量的贡献与作用。通过分析宁柘商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中国共产党等社会各界精诚团结、紧密协作的具体行动和重要作用,揭示中国共产党通过政治动员、组织整合与利益协调,将分散的社会力量凝聚为抗战合力,推动形成了军民一体化、全民抗战的格局。
中国共产党秉持赤子之心,坚持民族大义,铁肩担负历史重任,以自己的政治主张、钢铁意志和模范行动,自始至终战斗在全民抗战的最前列、敌后抗战的最前沿,是争取民族解放的先锋队,在抵御外侮的全民族全面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其倡导建立并坚定维护的、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社会各界力量的团结协作、一致对外是抗战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结合具体案例,探讨豫东敌后抗战中民族统一战线的实际运作及其历史意义,为深化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领导作用的理解提供实证支撑;为研究豫东敌后抗战提供新的视角,并为新时代发展完善最广泛的爱国民族统一战线和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历史借鉴。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提出的核心战略,其核心在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合力。豫东敌后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豫皖苏、冀鲁豫边区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宁柘商地区作为豫东的重要战略区,且该地区长期盘踞着河南乃至华北势力最大的伪军张岚峰部,柘城是张岚峰的老家,商丘是张岚峰部的老巢;这里既有日本“以华制华”政策的重点扶持对象,是其“以战养战”的掠夺目标,也是中共领导敌后抗战的典型区域,具有豫东敌后抗战研究的代表性样本意义。
一、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略构想的提出和发展
1935年12月举行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即瓦窑堡会议),具体分析了国内外形势,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从中国实际出发,正式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决议》指出要建立“最广泛的反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层和上层的)”。“我们的任务,是在不但要团结一切可能的、反日的革命力量,而且要团结一切可能的反日同盟者。是在使全国人民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知识出知识,使每一个反日的爱国者都参加到反日的战线上去。这就是党的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总路线。”
此后,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中国共产党又适时调整其政策。1936年底,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形成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标志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全国抗战的开始。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制定动员全国军民开展民族解放战争,实行全面持久抗战的方针,进一步确定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任务及各项政策。
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决定指出:中国的抗战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争取抗战胜利的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民众和武装力量,应该站在斗争的最前线,使自己成为全国抗战的核心。
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彻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战争路线,并指出,这是实行全面抗战路线的纲领。
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了实际上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和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谈话。至此,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人民参加抗战,最大限度地反对日本侵略者和汉奸卖国贼,孤立顽固势力的反共投降活动的有力武器。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全国人民义无反顾投身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时代洪流之中。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实现了中国两大政治力量的联合,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重要政治基础。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宁柘商地区社会各阶层力量的团结协作实践
(一)宁柘商地区的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
宁柘商地区位于河南省东部,包括宁陵县、柘城县和原商丘县。这一地区地处豫东平原,交通便利,北枕东西向大动脉陇海铁路,东依豫皖苏鲁交界处区域中心城市——商丘,是连接华北和华中地区的重要枢纽。
1938年夏初,日军占领商丘,宁柘商地区沦陷。面对日寇、伪军、土匪顽杂的侵略和袭扰,当地军民奋起反抗,形成了以中国共产党为主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为豫东敌后抗战的重要战场,豫皖苏、冀鲁豫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宁柘商边区为整个豫东地区的抗战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中国共产党在宁柘商的抗战活动
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和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维护民族利益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最勇敢。在前线,在大后方,在沦陷区,中国共产党人都以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凝聚力,成为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进抗日民主运动的模范。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明确了全面的全民族抗战路线的具体内容,并躬身实践,构建起进行人民战争的组织形式,在敌后抗战活动中发挥了核心领导作用。党组织在宁柘商地区迅速建立和发展,形成了以宁柘商(中心)县委为中心的县区组织网络。党组织通过建立敌工站,收集日伪情报,开展地下工作、宣传动员等方式,广泛发动群众,为抗战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秘密开辟宁柘商
在八路军、新四军发展豫东抗日游击战争的同时,日军对这一地区也加强了统治。张岚峰也将商丘县城、柘城县城作为豫东伪军的老巢来扩充实力。中共冀鲁豫、豫皖苏区党委根据这一特殊形势,决定在商丘县周围敌人统治较为薄弱的地带,即在商丘县同邻近县的结合部,组织地方武装,开辟抗日根据地,并在适当时机建立民主政权。
1940年2月,中共豫皖苏区党委派王建一回宁陵县工作,他广交朋友,宣传抗日,长期隐蔽,积蓄力量。1940年7月,中共豫皖苏区党委为使豫皖苏、冀鲁豫水东(睢杞太)两大敌后抗日根据地连接起来,决定开辟宁陵、柘城、商丘三县结合部这一纽带,派贾兼善(宁陵县乔楼乡后贾楼人)深入该区开展抗战工作,任宁柘商中心县委书记。
贾兼善先后在商丘县西南的郭村集、宁陵县西南的小路庄,以教书先生为掩护,从事党的地下活动。他利用亲戚、故友、同学关系秘密串联,奔走四方,深入发动群众。在商丘县郭村集,他与共产党员郭庆华一起建立了秘密联络站,为边区输送短缺物质,传递信息,派坚贞的共产党员,打入伪军内部,作收集情报和鼓动起义的工作。他还组织各阶层爱国绅士和爱国群众成立抗日救国会,秘密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建立发展党的组织,并动员父亲联系上层亲友进城策反日伪宁陵县新民会长张忠干等反动头目。
为了壮大抗日队伍,贾兼善秘密组织抗日游击队,以宁陵县、商丘县交界处的天舒寺、赵玉寺等为秘密联络点,出入于宁陵县南张弓集、华堡寨至商丘县西南勒马集、毛堌堆之间敌人力量薄弱的地区,在这片血雨腥风的土地上燃起了抗日救亡的熊熊烽火。
正当革命形势蓬勃发展时,1942年4月,因叛徒经其昌出卖,贾兼善不幸被商丘日本宪兵队抓捕,同年9月就义于山东济南,年仅24岁。为中共商丘乃至河南党史上牺牲时最年轻的县委书记。
建立柳河敌工站
豫东沦陷后,中国共产党为了紧急宣传和组织群众,掀起武装救亡运动,配合主力部队狠狠打击日本侵略者,加强冀鲁豫和豫皖苏两大革命根据地的联系,冀鲁豫区鲁西南地委决定在商丘、开封之间的宁陵县柳河集建立敌工站,开展情报工作,了解和掌握陇海铁路沿线日军的动向。
1939年7月,中共冀鲁豫区鲁西南地委派遣共产党员李东成秘密来到民权、曹县、宁陵、商丘交接的宁陵县柳河镇,建立敌工站。李东成到柳河后,掩护身份,积极开展地下工作。同年10月,李东成在陇海铁路柳河火车站附近建立了敌工站,并担任站长,后又建立了民权孙六口、宁陵县城等联络点。
柳河敌工站及联络点的建立为党的情报工作和抗日斗争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使得党组织能够更深入地开展工作,了解敌情,传递情报,为军队的作战行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敌工站还掩护军队过路,为八路军购买军用物资,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物资保障。
1940年12月,经中共冀鲁豫军区鲁西南地委批准,李东成在柳河敌工站的基础上建立了宁陵县第一个党支部。他积极团结进步人士,结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地方武装力量,进行抗日武装斗争;并宣传党的政策,扩大了党的影响。
李东成和柳河敌工站、宁陵县城联络点等成员积极争取进步势力,分化瓦解敌人。同时,他们还动员了陈瑛等一批爱国青年奔赴鲁西南军分区参军,为党领导的抗日队伍输送了新鲜血液。
武装开辟宁柘商
1944年,日寇为打通从中国东北到华南的“大陆交通线”,发动豫湘桂战役。4月,河南会战爆发,河南全境基本沦陷。
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作出“绾毂中原”的伟大战略决策,命令新四军四师西进,恢复豫皖苏津浦路西敌后抗日根据地。
7月底8月初,为迎接新四军四师西进,扩大冀鲁豫水东(睢杞太)抗日根据地,沟通豫皖苏与水东两大抗日根据地的联系,中共水东地委奉命组织力量东进,第一次武装开辟宁柘商地区。组建了中共宁柘商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宁柘商支队。
开辟部队进入宁柘商地区后,以大部队开辟,小部队坚持,主力部队集中,地方武装分散活动为主。半年时间内,中共水东地委副书记兼独立团副政委李中一、军分区独立团参谋长孙子植、独立团副团长王广文,曾先后三次带主力部队进入宁柘商地区活动,以支持该区的开辟和抗日政权的建立。
1944年底,宁柘商县抗日民主政府已初具规模。12月24日,宁柘商支队和配合作战的睢县县大队在宁陵县西南张弓毛楼寨,与敌骑二三百人和日伪睢县保安司令孟昭华部千余人发生激战,因寡不敌众,重大损失。睢县大队长苗久锐身负重伤,宁柘商支队副政委遭受孙文波被俘。1945年初,根据上级指示,中共水东地委把宁柘商缩编为一个区,由睢县抗日民主政府代管,宁柘商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和支队人员全部西返睢杞太根据地。
艰险的兵运和情报工作
在豫东敌后,中国共产党还打入华北势力最大的日伪军张岚峰部长期潜伏,有组织有计划地在敌营开展了艰难危险而卓有成效的兵运工作,从内部分化、策反、瓦解敌军,在隐蔽战线为抗日斗争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为了分化瓦解张岚峰部伪军,打击日军,扩大抗日民主根据地,冀鲁豫、豫皖苏和睢杞太等根据地的党组织对宁柘商的形势、张岚峰部的内部情况进行了认真的了解和深入的分析。基于对现实情势的分析,中共豫皖苏区党委和冀鲁豫区党委确定了对张岚峰部采取争取和瓦解并重、以争取为主的工作方针,并作了周密的组织与部署。选派人员打入伪军内部,选中目标,培养骨干力量,从组织上入手,分化瓦解敌人力量。
从1941年起,中共豫皖苏区党委和睢杞太特委,先后派柘城人陈子良、王飞霄等共产党员,利用亲朋故旧及其他社会关系,打入张岚峰部内部,并很快找到了立足点。地下党员先后争取了一批张岚峰部军官,如魏凤楼、杜新民、王继贤、程培兆等向人民靠拢,并最终促使了张岚峰部的分化。
宁柘商县委和县抗日民主政府广泛开展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和情报工作,促进了抗日局面的新发展。
宁陵县南乡华堡镇史黄庄的大富豪、开明士绅史世英,虽身处日伪敌占区,但深受共产党团结抗战英明政策的感召,积极支持抗日活动,协助民主政府做了不少的统战工作。日伪宁陵县政府职员李醒宇在县南华堡寨北的蔡吉屯、路六庄,多次受到县长孙卫和的接见。经过教育,他认清形势后,毅然辞职,不再替敌伪卖命。
宁柘商县抗日民主政府还利用亲朋故旧的关系,与驻商丘日伪军张岚峰(柘城县林张人)部特务连长杨守光、通讯营长杨守时、特务团长丁葆仁取得联系,向他们申明民族大义,使他们为我军提供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情报。
(三)国民党及其他地方武装的作用
在宁柘商地区,国民党军队也参与了抗战活动。初期,他们主要在正面战场与日军作战,虽实力有限,但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日军兵力。国民党军队在敌后抗战中的作用相对有限,且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存在一定矛盾。
1938年5月29日,日军占领宁陵后,国民党宁陵县政府流亡到县北柳河黄河故堤北。组建于抗日战争前夕的国民党地方武装宁陵县大队随政府一同流亡,下设2个中队,约200人。
武汉会战后,日军停止了对正面战场的战略性进攻,战局出现了相对稳定的相持局面;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则深入敌后,建立了广大的抗日根据地,形成敌占点线、我占面的军事格局。面对这种形势,国民党利用时机,对政治、军事进行整顿,确定其军队作战指导方针是:增强敌后力量,“积极开展广大游击战,以牵制消耗敌人”,为此,决定抽调1/3的部队配置敌后,开展游击战争。
本着这一作战方针,除未及撤退的部队外,国民党军大批开入敌后,以求从日本占领军手中收回失地,也与八路军、新四军争夺地盘。因而逐渐成为与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摩擦的主力,最终在日军进攻下陷于失败。
1939年夏,张岚峰以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豫东招抚使名义,在商丘设立豫东招抚使公署,先后收编、改组豫东皖北地区以“抗日游击队”名义活动的土匪和各色武装若干。一些国民党敌后游击武装,在遭到日军疯狂扫荡、清剿,加上供给艰难,无法立足时,也借用张岚峰那面“和平亲善”招牌,暂避风险,一旦羽翼丰厚,又“反正”归营,扯旗抗战。
张岚峰的伪和平救国军第1军,在1939年时编有四路军另两个支队,有2.3万多兵力,日军为其配备了数十辆军用大卡车和大批重武器,兵种齐全、装备精良。日军不惜花血本,精心安排和装备这支精锐部队,意在使其成为“以华制华”、中国人打中国人的样板。
1939年8月1日,第四路军司令李宣德(宁陵县华堡镇白庄人)率领所部4000余人,拿着日军刚刚配发的钢枪大炮,突然宣布“反正”,掉过枪口打日寇。蒋介石和重庆军委会立即委任李为游击司令。第1战区司令长官部将李部编入豫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编为游击第4纵队,李为纵队司令。
张岚峰在泛东(水东)拉起的那支武装,使国民党重庆方面十分“眼馋”。蒋介石密派第3集团军旅长王凌霄携带了一张“委任张岚峰为新编第7军军长”的委任状和55万元开拔费,潜入商丘,对张进行策反。同时,冯玉祥也派李连山前往泛东,劝张反正。张回答来者,说他现在力量还很单薄,未答应立即反正的要求。驻扎在黄泛区西岸的河南周家口、安徽界首一带的国民党骑2军军长何柱国(兼豫皖边区游击副总指挥),在暗中扎扎实实地做着张岚峰的部将们的工作。经一段时间的沟通联络,策反工作有了很大突破。
1940年6月29日,张岚峰到开封参加日军召开的军事会议,所部第一路军司令曹大中,第二路军司令李中毅,第三路军司令宋克宾,第2支队司令孙敬轩等人,带着1.7万余兵力和上好的日造轻重武器,浩浩荡荡地开过黄泛区,与何柱国的部队会合,加入到抗日行列。
平乐战斗
1940年7月,国民党军队李仙洲部某营约400人,从陇海铁道北,进驻县西南平乐寨。日军发现后,遂调集侵入宁陵、睢县、太康等县的3个营兵力,将平乐寨团团包围,用坦克撞开东门发起猛攻。李仙洲部虽奋力抵抗,终因兵力不抵而惨败。
柿子王战斗
1943年8月,国民党河南省保安团某营约250人,从宁陵县城北向南转移,至县南30里的华堡镇柿子王村时,被日伪军包围。经过激战,炸毁日伪军汽车5辆,大部突围出去。
1944年,国民党在宁陵、曹县、民权结合部,组建了宁陵县游击政府,即前防办事处,并建立苏鲁豫皖第39 纵队,下辖三个支队,后改为鲁西南挺进军第9纵队。初期曾向日伪军发动多次进攻。
除了国共两党,宁柘商地区还存在一些地方武装和民间抗日组织。中国共产党积极争取、改造“红枪会”、联庄会、联防队等地方武装为抗日自卫队,将传统民间武装转化为抗战的积极力量。这些武装力量大多由地方豪绅或民间领袖组织,虽然规模较小,但在局部地区的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或独立作战,或与共产党合作,共同抗击日军侵略。
1938年10月,柘城红枪会与伪张岚峰部韩循先团发生战斗,县东南起台集以南百余村庄被韩循先团火烧。
1938年10月,伪张岚峰部独立第一支队司令兼一团长杨树森,率部队到胡庙集一带抢劫,逼粮要款。柘(城)鹿(邑)淮(阳)太(康)结合部的黄枪会在首领朱老樵(柘城县西南李原乡朱庄人)率领下,在高庄、胡庙、大徐寨等村与杨树森部发生激烈战斗。
1939年,李东成在宁陵县北柳河集附近通过积极活动,先后联系了杨敬信、冯万选、吕培成、王文明、赵自禄等。冯万选、吕培成原是联防队的人,有人有枪,经过李东成的争取,他们有抗日行动,冀鲁豫军区委任冯万选为陇海铁路第一支队司令,吕培成为第二支队司令。
1941年1月15日,柘城县西南丁口、郑寨等村的“黄学联庄会”拒绝向日伪军交粮,与杨树森团发生战斗,村庄被烧。
1944年,中共宁柘商县、区队伍不断扩大的同时,地方上有些人枪也来与之接头。当时宁陵县郭双堂村郭××(郭二)部是地方武装,有百十条枪,首先来联系,并提出保证条件:①不打新四军、八路军。②不阻碍宁柘商县抗日民主政府征收粮款。③和中共宁柘商县委、县政府、支队互通情报。④不收缴他们枪支。在宁柘商地区,除郭双堂这股武装之外,还有些小股武装也来和中共的抗日队伍接头联系。
(四)农民:从被动生存到支持抗战
兵民是胜利之本。民众是抗战伟力的最深厚的来源,农民是敌后抗战的主力军。共产党坚持全面的全民族抗战路线,在敌后广泛动员民众,将人民群众抗战的自觉能动有效转化为坚持抗战、夺取战争胜利的磅礴伟力,是人民战争真正的领导者。
为了动员全民抗战,反对片面抗战,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洛川会议上提出,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以“减租减息”作为战时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
1944年7月底8月初,中共冀鲁豫水东地委、联合办事处、军分区,组织力量东进,武装开辟宁柘商地区。开辟该区的武装,进入以宁陵县南华堡寨为中心的新区后,每到一村首先召开群众大会,宣告县抗日民主政府的成立,公布民主政府的“减租减息”等政策、法令,减轻农民负担。经过宣传抗日救国的主张,以打击日伪、保护群众利益的实际行动,树立了抗日政府的威信,扩大了影响,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广大群众逐步认识到共产党员领导的队伍是真正抗日的人民军队,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能赶走日本侵略者,抗战才能取得胜利。
宁柘商地区长期遭受日伪的敲诈勒索,人民承受沉重的负担,生活非常困难。但仍省吃俭用,拥护政策,支持县抗日民主政府的柴粮征收工作,积极交纳“抗日粮”、“救国粮”。县政府一面组织工作人员大力开展宣传活动,一面采取合理负担政策,实行一次征收、分期交纳、就地保存以及随军征粮的办法,秋收时陆续征收了约计五六十万斤公粮,保证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军政供给。
(五)工人与小商人:敌后抗战的重要力量
1941年春,日军在宁陵县组建“新民会”,其宗旨是宣扬“中日亲善”和所谓“东亚新秩序”,从精神上奴化人民,为其侵略服务。6月,伪宁陵县税务局无理加重税收,并私设公堂,扣押商人,引起商界公愤。宁陵县城四街商人一起闯进税务局,痛打了伪局长及工作人员,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之后,伪政府滥发纸币,发行的“中储券”在宁陵等县的市面流通,大量榨取人民的血汗。
在中共柳河党支部的领导下,柳河敌工站及联络站点的同志以煤厂工人、经营旱烟店、振华粮行等工人、商人身份为掩护,建立秘密运输线,多次突破日军封锁向陇海铁路北的八路军输送粮食、棉花、药品、布匹等紧缺物资;搜集传送陇海路沿线日伪军的军事情报,掩护我党军、政人员过境,为八路军购买军用物资,营救革命同志,保护地下人员等做了大量工作。
宁陵县城联络点于1943年发展小商人郑树永等人为联络点的工作人员,力量逐渐扩大。他们千方百计了解驻县城敌伪军的武器装备、人员配置等情报;为解放区购买和转送药品、纸张、钢板、蜡质等物资;散发宣传品;在伪军政人员中做策反工作;为联络站争取“良民证”;在爱国青年和学生中宣传抗日,尽可能把一切愿意抗日的阶级、阶层和各界人士团结在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旗帜下联合抗日。
1943年,烟厂工人吕扬先(宁陵县阳驿镇石井人)参加当地的地下抗日组织,活动在太康、柘城、宁陵、睢县四县的交界处。他们四五个人为一组,在罗景选(音)的带领下,主要活动在朱桥、宁陵县张弓集、李集一带。白天在卷烟厂做工人、学徒,夜里割断日军的电话线等通信设备,在日军汽车必经之路挖陷阱、挖地道,破坏敌人的交通。当时条件有限,没有先进的武器装备,甚至连手枪步枪都没有,他们就想方设法偷日军的武器、弹药。在这种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他们神出鬼没,不断地在敌后搞破袭,有效地牵制了敌人。
(六)文教界教师、学生等知识分子:抗日民运指导与文化抗战
抗战全面爆发后,宁柘商地区文教界的教师、学生等知识分子通过读书会、创办《民运周刊》,组织“学生宣传队”,以话剧、歌谣等形式在农村巡回演出,传播抗日思想,揭露日军暴行,激发民众抗战热情。豫东沦陷后,宁陵县的进步教师徐孜修、学生薛景瑄(沙新)等更是满怀报国热枕,奔赴全国抗战的中心、革命圣地延安,进入抗大等校学习,为日后的抗日救亡运动,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七七事变后,华北沦陷,大批平津爱国青年学生流亡中原,这些青年学生中,大多是中共党员、民先队员,是抗日的先锋和骨干。为了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在河南进一步掀起抗日救亡运动,中共河南省委决定利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有利局面,通过国民党第一战区政训处民运科、抗敌后援会,以指导抗日民众运动的名义,把他们派往全省各地;并于1938年初,先后在豫西、豫南和豫东,建立了民运委员会或民运办事处,具体领导民众的发动、组织,维持战区抗日秩序和支援徐州会战等工作。
1937年底,周可夫、胥照五、尹志异、盛盘铭、刘增奎、杨全青、王振洪等40余名共产党员、青年学生,受国民党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的委派,以抗日民众运动指导员的身份来到豫东,在商丘县建立了豫东办事处,并创办《民运周刊》。
民运指导员以商丘县为中心分散到宁柘商等豫东各县,广泛发动群众,宣传抗日,组织各种抗日救亡团体和抗日武装,慰问抗日官兵,募捐粮款,动员青壮年参军,配合前方作战等。他们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受到了广大学生和进步青年的拥护与欢迎,许多人纷纷向民运指导员靠拢。宁柘商许多青年通过他们的引导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38年6月,宁陵县柳河镇袁庄人、就读于河南省立一中的进步学生袁治洪从开封回到民权吴屯姐丈家,联系失学青年组织了抗日团体“青试会”,在民权县和宁陵县边境地带开展抗日活动。
(七)民族宗教人士:精神纽带与隐蔽战线
念佛不忘护国,诵经当为众生!在广袤的豫东敌后,宁柘商地区的回族、佛教等民族宗教界人士也积极投身全民族抗战、救亡图存的时代洪流,寺庙等宗教场所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节点。在国仇家恨、民族大义面前,他们不以“方外”置身事外,而是以寺庙等为据点,收容难民,掩护中共地下党员的抗日活动,并动员信众参与后勤支援;还有的积极参军入伍或加入敌后武工队、游击队,参加武装斗争;被日寇侦知发觉后,寺庙等被毁被烧也在所不惜。民族宗教界人士和团体的参与不仅为抗战提供了活动帮助、物质援助,更在精神层面强化了“保家卫国”民族战争的正义性。
宁陵县城关镇东关村范荣海,回族,1934年即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抗战中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重大战役。抗战胜利后,被部队派回河南水东军区工作,曾任中共宁陵县大队副大队长、大队长等。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特别是接受冀鲁豫军区部队首长杨得志司令员秘密派遣,打入敌特机关内部做地下工作,更是受到严峻考验,胜利地完成任务,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1940年至1942年,中共宁柘商中心县委书记贾兼善以在商丘县西南郭村集、宁陵县西南小路庄教书为掩护,以宁商交界处的天舒寺、宁陵县南华堡寨东北的赵玉寺(图3)、小路庄东北的姚坛庙等为秘密联络点,秘密组织抗日游击队,出入于宁陵县南张弓集、华堡寨、楚庄至商丘县西南勒马集、毛堌堆之间敌人力量薄弱的地区,在这片血雨腥风的土地上燃起了抗日救亡的熊熊烽火。赵玉寺的武僧们,为掩护其抗日活动,提供了诸多帮助和支持;后,天舒寺、赵玉寺、姚坛庙都被日寇毁坏。
1944年4月,抗日盟军美国的一架飞机轰炸商丘日军火车站,受伤后南飞,坠落在柘城县东北王老家附近。附近寺庙的僧人发现后,将飞行员掩护隐藏入胡奶奶庙内。后被日军搜出,将人和飞机残骸一同送入县城。
三、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启示和现实意义
宁柘商边区的抗战是豫东敌后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为豫东抗战提供了战略支撑,沟通了豫皖苏与冀鲁豫水东两大抗日根据地的联系。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全面抗战的生动缩影,充分展现了全民抗战的伟力。宁柘商边区的抗战历史,不仅为研究抗日战争提供了丰富的案例,也为当代社会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提供了重要源泉。
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艰苦卓绝的豫东敌后抗战中展现了强大的社会整合能力,形成了强大的抗日合力,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政治包容、利益协调和组织创新,中共将分散的、甚至对立的社会力量凝聚起来,实现了“一盘散沙”到“同仇敌忾”的历史转变。宁柘商地区的经验表明,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在共御外侮的全民族全面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救亡图存的伟大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夺取抗战胜利的重要法宝。
从革命的统一战线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再到新时代最广泛的爱国民族统一战线,这一历史经验对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统一战线的智慧,至今仍是中华民族应对挑战的精神财富。爱国民族统一战线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法宝,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也将继续发挥其独特作用,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国家和平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社会基础和动力支持,贡献重要力量。
来源:纪录河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