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深处的“书香灯火”——“全国文明家庭”张树森家庭的书香坚守之路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4 06:01 1

摘要:在吉林省通榆县包拉温都蒙古族乡迷子荒村的草原深处,一座飘着书香的农家书屋静静伫立,它不仅是牧民们的“精神驿站”,更是全国文明家庭——张树森家庭多年来坚守与奉献的生动见证。

在吉林省通榆县包拉温都蒙古族乡迷子荒村的草原深处,一座飘着书香的农家书屋静静伫立,它不仅是牧民们的“精神驿站”,更是全国文明家庭——张树森家庭多年来坚守与奉献的生动见证。

2004年,张树森退休后,毅然决定发挥余热。彼时乡野交通不便,村民科技法律意识淡薄,青少年行为失范现象频发,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果断收回自家年租金达7000多元的180平方米临街店面房,自掏腰包购置5000多册图书、订阅64份报刊,还添置桌椅,创办“报吧”书屋并免费向群众开放。从此,缕缕书香穿越辽阔的草原,在迷子荒村扎下了根。

开业首日,好奇的村民们纷纷走进书屋,张树森牵头组建了一支由15名退休老干部、老教师组成的“乡贤志愿者”团队,手把手教牧民查资料、帮农户找种养技术。成效立竿见影,当年就有38户家庭通过学习养殖技术脱贫。这个好消息像草原上的风迅速传开,书屋年阅读量达到4000人次,成了十里八村的“精神驿站”。2008年,“报吧”书屋与迷子荒村农家书屋整合后,张树森更系统地筹措了14类2万余册书报,内容涵盖国家政策、牧草种植、法律常识、育婴保健等,这座小屋逐渐成为草原上的“文明充电桩”。

包拉温都蒙古族乡60%人口为蒙古族,张树森常看到部分乡亲因不认识汉字,面对书籍时面露难色。2023年,他主动奔走,从白城市民委争取到3万元资金,在内蒙古蒙古文出版社购进大批图书,专门设立蒙古文书摊。“看到他们能顺畅阅读,比自己挣钱还高兴。”他朴实的话语里,满是对乡亲们的真切关怀。不仅如此,他还精准对接不同群体需求:2019年自费购买220本蒙汉文科普图书,为牧民生产注入科技动力;得知群众期盼民族团结与乡风文明,又采购500余册普法和英模事迹图书,每年开展50余次辅导,让法律“明白人”和文明“志愿者”遍布乡里。

多年来不计回报的投入,起初让老伴曲淑侠有些不解:“别人家投入有回报,咱为啥要贴钱干?”张树森没有过多辩解,只是默默坚持。直到有一天,曲淑侠在乡邮局偶遇放学的学生,100多名孩子见到她,齐声喊出“张奶奶好!”的那一刻,所有的不解都化作了热泪。回到书屋,她主动与丈夫定下“君子协议”:精神回报胜过金钱,书屋要让子女接着办!

如今,这份“君子协议”成了张家的家风。女儿主动承担起书屋管理工作,孙子一到假期就来当义务讲解员,一家人齐心协力守护着这座“精神粮仓”。在他们的带动下,书屋早已不只是阅读场所,更成了文明传播的枢纽:每年举办50余场法律宣讲与英模故事分享会。潜移默化中,包拉温都乡的风气悄然改变,邻里纠纷少了,读书学习的人多了,文明新风在草原上处处吹拂。

从“报吧”到农家书屋,从一人坚守到全家接力,21年时光里,张树森家庭在草原上点亮一簇“书香灯火”。作为全国文明家庭,他们用行动证明:平凡坚守能汇聚强大力量,激励更多人在精神文明之路上坚定同行。

来源:吉报调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