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研究:骨质疏松患者若每天都散步,不用多久,或有这些变化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4 06:00 1

摘要:骨质疏松,不是老年人的专利,也不是“缺钙”那么简单。它是骨头变得脆、变得空、变得容易断,悄无声息地埋伏在很多人身体里。等到骨头真的断了,疼得站不起来了,才发现自己原来早已是“瓷娃娃”的骨架。

骨质疏松,不是老年人的专利,也不是“缺钙”那么简单。它是骨头变得脆、变得空、变得容易断,悄无声息地埋伏在很多人身体里。等到骨头真的断了,疼得站不起来了,才发现自己原来早已是“瓷娃娃”的骨架。

骨头出事,不只是摔断腿那么简单。一旦发生髋部骨折,老年人一年内的死亡率高达20%到30%,这不是耸人听闻,是摆在中国骨质疏松蓝皮书上的冰冷数据。而就在这样的高风险人群中,大多数人,依然坐着、躺着、等着,不动。

但研究告诉我们:动,才是活骨头的解药。

最新一项发表于《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的研究指出,骨质疏松患者如果能每天坚持30分钟中等强度散步,连续12周后,骨密度指标可见明显改善,骨转换指标趋于平衡,部分患者甚至减少了骨痛症状。

很多人听到这里就急了:走路?就这?骨头都疏松了,还能靠走路治回来?

我们一个一个说清楚。

你得先知道,骨质疏松不是“钙少了”,是骨头的建造和破坏出了问题。通俗点说,骨细胞分两拨,一拨叫“破骨细胞”,专门拆老房子,一拨叫“成骨细胞”,负责盖新楼。年轻时拆一栋盖一栋,井然有序。年纪大了,拆得快,盖得慢——楼就塌了。

而运动,尤其是负重运动,比如散步,可以直接刺激成骨细胞活跃起来。骨头是“懒”的,躺着它就想退休,动起来它才觉得“哦,原来我还有用”,才开始干活。

但不是所有走路都算数。必须是中等强度、有节奏的、每天不少于30分钟的持续散步,才有临床意义。

什么叫中等强度?不是遛狗式走两步,不是商场闲逛式磨时间,是要能微微发热、呼吸加快,但还能说话不喘气的节奏。也不是一天分成三次,每次十分钟,而是连续30分钟以上,让肌肉、骨骼、血液循环都参与进来。

这时你可能会问:我妈已经70岁了,腰椎都压缩性骨折了,还能走?会不会越走越坏?

这正是误区之一。

骨质疏松不是“不动”,而是“要动得对”。长期卧床才是骨头流失最快的方式。躺着三个月,骨密度下降20%不是神话,是现实。我们在临床上看过太多跌倒后不敢再动的老人,三个月后肌肉萎缩、骨质更差,连站起来的勇气都没有了。

哪怕是压缩性骨折,只要医生评估稳定后,也要开始保护性行走。配合支具、拐杖、硬底鞋,走得慢些、安全些,比一直步走要强百倍。

而最让我惊讶的是,有不少中年患者,年不过五十,骨头已经疏松得厉害。一查,是糖皮质激素的长期使用、过度节食减肥、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二级性骨质疏松,这些人往往没有明显症状,结果一摔就骨折。他们比老人更需要动起来。

有个老病号,姓王,58岁,做会计的,一坐就是一整天。骨密度检查显示T值-2.8,标准骨质疏松。他不信,说自己没疼没事。我劝他每天出门快走30分钟,坚持三个月再来复查。

三个月后再见面,老王激动得像中大奖。他说:“走路第一周膝盖不舒服,第二周开始觉得轻松,第三周晚上睡觉竟然不抽筋了。现在走完路浑身热乎乎的,心情都好了。”

复查结果显示,他的骨转换指标——尤其是骨碱性磷酸酶(反映成骨活性)明显上升,而血清CTX(反映骨吸收)略有下降,说明骨头的“新陈代谢”在趋于平衡,这是一个积极信号。

很多病人以为,骨质疏松是“骨头坏了”,其实不是,是骨头在流失营养、失去结构、功能变差。但它不像牙齿掉了长不回,骨头是活组织,是可以逆转的。

美国国家骨质疏松基金会的指南也明确指出:规律的负重运动是预防和改善骨质疏松的核心非药物手段,和补钙、服药并行不悖。

有些人担心:我吃了阿仑膦酸钠或者特立帕肽,药已经在吃了,还需要走吗?

回答是:更需要。药物只是让骨头“别再掉下去”,但运动才能让骨头“重新长回来”。你得靠走路,把药“送到骨头里”,让骨头动起来,才能真正“长肉”。

还有个常见误解:我平时家务干得多,走得不少,算不算运动?

不算。刷碗、扫地、买菜路上走几步,这些属于“生活活动”,而不是“结构性运动”。只有那种有节律、持续、目标明确的走路,才叫“负重运动”。

你得穿上合脚鞋,选一条安全路线,带上水,设个30分钟的闹钟,一边听听广播或轻音乐,一边走出门,让骨头在地面冲击中被唤醒

还有一点很多人忽略了:散步还能提升肌肉力量,而肌肉,是骨头最好的保护伞。

肌肉不只是“贴在骨头上”的装饰,是“骨头的守门员”。肌肉力量越强,摔倒的风险就越低,骨折的几率也就随之下降。临床观察发现,每周坚持3~5次中等以上强度散步的老年女性,其跌倒风险可下降30%以上

长期散步还能改善平衡力、增加维生素D的活性合成、降低心血管风险。对骨质疏松患者来说,光是这三条,就够值回票价。

真正该担心的,不是“走路有没有用”,是“你还在不动”。

骨质疏松不是老了才来的病,而是年轻时欠的账,老了来收利息。你现在不走,骨头就开始偷偷溜走;你现在走起来,骨头才会回过头看你一眼。

我们不是在散步,我们是在给骨头发工资。别等到哪天骨折了、手术了、躺在病床上了,才问医生:“我能不能再站起来?”

那时的答案,可能没有你想要的温柔。现在就穿上鞋,走出门。哪怕从10分钟开始,哪怕一步三喘,哪怕今天下雨。只要你不放弃走路的权利,骨头就不会放弃活下去的努力。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梁晓峰.骨质疏松症的运动干预研究进展[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23,16(4):282-288.
[2]孙建国,李娜.运动对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2,37(5):550-553.
[3]王晓英.老年人骨质疏松症与跌倒风险关系的研究[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1,40(9):1045-1050.

来源:何医生健康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