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构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学术表达来实现。学术表达具有塑造、阐释、传承、普及学术研究成果的功能,发挥基础性、调节性、导向性作用。因此,要学会从学术表达方面入手,探寻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之道。
建构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学术表达来实现。学术表达具有塑造、阐释、传承、普及学术研究成果的功能,发挥基础性、调节性、导向性作用。因此,要学会从学术表达方面入手,探寻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之道。
第一,从“想法”到“说法”,学术表达的价值主线要处理好“想明白”与“说清楚”的关系。
对于学术研究,特别是像教育学这类社会科学研究来说,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把真知灼见中所蕴含的“看法”与“想法”转化为“说法”,这是科学研究落地生根的关键一环。我们常常感到,对一些事情和问题的看法、想法、观点很多,可要落实到文字表达上,把它们说明白、写清楚,就显得不那么容易。正所谓“想法”易得,“说法”难求。“想法”的产生可以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也可能是灵感闪现的突然爆发,其产生无论是否具有偶然性,在呈现样态上通常处于萌芽或起始阶段。因此,我们常说“心动不如行动”。对于学术研究活动来说,在作为想法的“心动”和作为实践的“行动”之间,存在着作为说法的“律动”。“律动”意为有节奏地跳动、有规律地运动,它强调的是某种内在规律性。换言之,如果我们不能把“想法”以恰当的带有规律性的“说法”呈现并固化下来,那么所谓的“想法”就找不到立足的根本,更谈不上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因此,我们要努力把“想法”转变为“说法”,在一系列概念、命题、观点、思想基础上,形成一整套从理论到实践的体系,使其既能合理地解释教育现象,更能为有效破解教育难题提供理论指导、政策指引和实践指南。
纵观整个教育学科建设领域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教育学术出版落地生根,实现从“想法”到“说法”的转型。一方面,通过科班教育将历史上形成的关于教育学的创新知识,以经典教材的形式固化下来;另一方面,通过学术论文提出新观点,再经由学术论著阐释丰富其理论内涵。由此促成教育学知识体系迭代更新,才有了我们当前教育学科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才有了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探讨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话语底气与学术自信。
第二,从“一核”到“多元”:学术表达的话语体系要处理好“一致性”与“多样性”的关系。
如何把好的“说法”充分展开,形成系统论述,需要借助一套结构完备的话语系统。教育学研究的学术表达要构建“四位一体”的话语表达系统。一是学理话语。即“一核”,指我们的主场——教育学科的学理话语。这是彰显教育学尤其是中国教育学理论张力与价值主张的核心所在。二是政策话语。这是从党和国家宏观战略层面对教育工作的总体判断。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不能完全脱离时代大背景,其所蕴含的价值主张必然深深镌刻上时代的烙印,所以要找好政策话语与教育学理的契合点。三是实践话语。这类话语源于教学实践,多出自教育工作者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验,充满浓厚的教育情怀。无论是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格鲁吉亚倡导合作教育学的阿莫纳什维利,还是中国的于漪、李吉林、窦桂梅、李镇西等,他们的不少教育表达都可归为这一类别。四是宣传话语。新闻传媒领域对文化教育领域的宣传报道都可纳入这一范畴。宣传话语信息量大、传播力强,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对我们从社会的视角观察教育活动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以学理话语、政策话语、实践话语、宣传话语建构“四位一体”分析框架,可以形成对教育理论、教育政策、教育实践、教育传媒的全方面、多角度观照。以此来描述和阐发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问题,可兼顾理论与实践、政策与学理、传承与传播,有机融合研究范式、目标定位和价值取向,在不同话语系统的组合与博弈中,实现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学术自觉。
第三,从“传承”到“创新”:学术表达的修炼之道要处理好“进得去”与“出得来”的关系。
在方法论上实现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需要守正创新,凭借传承“进得去”,通过创新“出得来”,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
一是从“四个弄懂吃透”谈学术表达修炼中的传承。充分全面地吸收教育学科发展史上一切优秀成果是传承经典的不二法门。这里仅以学习老一辈教育学人的论著为例作具体说明。其一,要弄懂吃透研究领域。把握研究领域的主要抓手是研究主题,要在了解具体研究主题的基础上把握研究领域。其二,要弄懂吃透基本观点。这是一种学术道义的传承,也是进入学术领域、筑牢理论基础的有效途径。其三,要弄懂吃透思想方法。即学习老一辈教育学人通常是怎样研究分析问题的。思想方法作为一个带有较强个性化的内容,它的形成和发展往往要经过漫长的过程,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所以我们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其四,要弄懂吃透表达习惯。表达习惯往往具有个性化特征。一般说来,对于我们读得比较多的、比较熟悉的知名人士操刀的文章,稍稍一读,即便未见其名,也能较有把握地“猜出几分”。对待老一辈教育学人的论著,我们要是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在对之把握的深度上就会上一个台阶。老一辈教育学人的论著在文风上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平实质朴、文从字顺、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言简意赅,说“平常话”,展“谈话风”。每每阅读,我都会感慨,如果不是有对教育学术至诚至深的追求,没有相当深厚的学术功力,是很难从笔尖流淌出如此之通达晓畅的文字的。老一辈教育学人的道德文章从学理出发,兼顾国家、社会及个体需求,不说违心话,不跟风,不矫情,饱含着深沉的教育良知和使命担当。在当下倡导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的语境下,重温老一辈教育学人的经典论著,很有现实意义。
二是从“四个学科视角”看学术表达修炼中的创新。第一个学科视角是教育学,它为我们提供了内容和领域,是主战场,是主阵地。既然我们占据了教育学这个学科,就要侧重从教育学的角度分析问题,否则,谈问题就没有根基和底气。当然,过分凸显教育学科立场,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对客观对象的判断,所以特别需要把握其中的分寸感。第二个学科视角是出版学,它为我们提供了视角和规范,是瞭望塔,是显微镜。出版本身是一个竞争性很强的行业,所以要想出圈,就必须有持续的抗压能力。对创作者来说,很有必要了解出版规范,包括思想性、科学性等内容规范,也包括文字病句差错、参考文献、排版格式等关键细节。第三个学科视角是汉语言文学,它提供了武器和手段,是润滑剂,是磨刀石。这里强调的是关于语言表达的问题。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书面表达水平,是每位创作者的必修课。只有解决好“说和写一致”的问题,我们在创作中才能做到驾轻就熟。第四个学科视角是艺术学,它能提供灵感与热情,是催化剂,是转接头。这涉及艺术思维和艺术审美的问题。在艺术学科中,能原封不动地模仿是很重要的事。这启发我们,创作必须先从模仿开始。
总之,我们要筑牢“想法”“一核”“传承”的根基,开辟“说法”“多元”“创新”的大道,探寻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学术表达之道。
本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