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孩子的房门开始频繁关上,当 “知道了” 变成最常说的话,当曾经黏人的小不点突然竖起满身尖刺 —— 为人父母便知,孩子的青春期已悄然而至。这个阶段的教育,从来不是 “管教” 与 “服从” 的较量,而是一场需要理解、耐心与智慧的 “破冰之旅”。
《父母的必修课:别让 “道理”,变成隔绝心的墙》
当孩子的房门开始频繁关上,当 “知道了” 变成最常说的话,当曾经黏人的小不点突然竖起满身尖刺 —— 为人父母便知,孩子的青春期已悄然而至。这个阶段的教育,从来不是 “管教” 与 “服从” 的较量,而是一场需要理解、耐心与智慧的 “破冰之旅”。
14 岁的小宇最近迷上了篮球,每天放学都要玩到天黑才回家,作业常常拖到半夜。妈妈王女士急得天天念叨:“篮球能当饭吃吗?成绩掉了怎么办?” 可越是说教,小宇越是叛逆,甚至故意把篮球鞋甩在客厅最显眼的地方。
一次家长会上,老师提到小宇在作文里写:“妈妈眼里只有分数,她根本不知道我在球场上有多开心。” 王女士这才猛然惊醒 —— 她总在说 “为你好”,却从没问过孩子 “想要什么”。
后来,王女士试着换了种方式:“妈妈看你打球时特别专注,一定很享受吧?不过作业拖到半夜会影响身体,我们能不能约定,每天先完成作业,再去打一小时球?” 出乎意料,小宇沉默了几秒,点了点头。
青春期孩子的 “叛逆”,很多时候是对 “不被理解” 的反抗。他们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全盘接受父母的指令,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情绪。这时候,与其用 “道理” 筑墙,不如先放下家长的架子,试着走进他们的世界:问问他喜欢的球星是谁,听听他和同学的趣事,让他知道 “你的感受,我在乎”。
16 岁的琳琳偷偷在社交平台上和网友聊天,爸爸发现后立刻没收了她的手机,还翻遍了她的日记本。琳琳气得三天没和家里说话,甚至用零花钱买了一部二手手机,继续和网友联系。
其实,琳琳只是觉得父母总把她当小孩,而网友能听她讲学校里的烦恼。爸爸的 “严防死守”,反而让她觉得 “只有瞒着父母,才能获得一点自由”。
另一位妈妈张女士的做法则不同。当发现上高中的儿子开始和女生约会时,她没有指责,而是主动做了一桌菜,笑着说:“有喜欢的人是很美好的事,妈妈年轻的时候也有过心动呢。不过你们现在最重要的是一起进步,要不要把她带回家来吃顿饭?” 儿子红着脸答应了,之后不仅没耽误学习,还经常和妈妈分享感情里的小困惑。
青春期的孩子渴望被当作 “成年人” 对待,过度的控制只会让他们更想逃离。聪明的父母会给孩子留一片自主的空间,同时明确边界:“你可以有自己的朋友,但晚上 10 点前必须回家”“你可以用手机,但要对自己浏览的内容负责”。自由有了边界,孩子才会懂得 “放纵不是自由,自律才能赢得尊重”。
青春期本就是一个 “试错” 的年纪,孩子需要在跌跌撞撞中找到自己的方向。父母与其害怕孩子走弯路,不如做他们身后的 “安全网”—— 告诉他们 “摔倒了没关系,站起来就好”,让他们在亲身经历中明白 “选择意味着责任”。
教育青春期的孩子,就像培育一株正在抽枝的树苗:既要给它足够的阳光雨露(理解与尊重),也要适时修剪杂枝(边界与引导),更要允许它在风雨中稍微倾斜(试错与成长)。当父母放下 “掌控” 的执念,用耐心等待孩子的蜕变,就会发现,那些曾经的 “叛逆”,不过是他们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而这场与青春期的 “较量”,最终会成为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的礼物。
——《圆爱组织》粉丝投稿
#圆爱组织##LoveLifeAssociation##守护新生命##关爱准妈妈##新生命守护者林锦成#
来源:喵妈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