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人工智能迷雾 探寻人类文明爱的归途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8 09:11 1

摘要:吴冠军教授的新著《再见智人:技术—政治与后人类境况》以前瞻性的视角,在技术演进与文明转型的双重维度中展开宏大叙事,不仅深刻剖析了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还敏锐捕捉到了技术背后隐藏的人文关怀与伦理挑战,是一场关于人类未来命运的思想探险。整本书富含洞

吴冠军教授的新著《再见智人:技术—政治与后人类境况》以前瞻性的视角,在技术演进与文明转型的双重维度中展开宏大叙事,不仅深刻剖析了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还敏锐捕捉到了技术背后隐藏的人文关怀与伦理挑战,是一场关于人类未来命运的思想探险。整本书富含洞见,耐人寻味,启人哲思。

作者重新定义了技术的内涵。作者认为,技术就是使事物从自然存在变成文化存在(文明存在)的力量之源。这种力量之源在当下的数智时代表现得尤为明显,诸如DeepSeek、ChatGPT之类的AIGC大模型,作为数智时代的典型技术手段,将物理宇宙与元宇宙深度融合,使得自然进程与人工创造的界限变得模糊。这不仅改变了生活世界的内容创作,更深度介入了“世界化成”的具体过程。这意味着技术的发展已不再是单纯的工具性改进,而是直接参与到对现实世界的塑造中来。这一视域的转换与提升意味着人类不应以“控制技术”为聚焦点,而应深度推动人机融合,以真正超越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视角而进入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协同进化这一后人类主义视角。这一理解视域的转换也有助于从源头纾解当下的人工智能焦虑,助力科技与人文的协同发展。

作者提醒我们要警惕人工智能对于人的僭越。人工智能的全面赋能,不仅仅是针对人类的外在身体能力,更是针对人类内在的认知能力。人工智能在技术层面的强悍削弱了人类的思考能力、增加了人类决策的不可控性,导致人类的技能退化和信息偏差。与此同时,人类出于本性的懒惰和短视,会或主动或被动地放弃批判性思考,这将为人工智能提供用武之地。可见,人工智能的滥觞将会导致人类的“系统性愚蠢”。如果对此后果视而不见,人类作为一个行动元将会被最大程度地边缘化,人类将不得不直面其文明史上第一次全面出现的“不被需要”的政治困境。这种“不被需要”不仅是经济层面的失业,更是社会身份与价值层面的消解。质言之,一旦放任人工智能的全面赋能,一旦习惯于依赖技术来生活,人类将丧失应该如何生活的智慧,人类社会也将陷入分崩离析的状态。

作者也期待人类能够坚守爱的人性堡垒。当人工智能成为更高效的生产力载体时,智人反而沦为了“人工智能文明的序曲”,失去了曾经拥有且无比辉煌的文明主导地位。走出这一可能的人类文明困境,关键在于人类要自觉坚守“爱”这一维系人性尊严的最后堡垒。在作者看来,爱是一种偶然性、破坏性的“事件”,它打破了日常生活的确定性逻辑,要求个体承担不可预知的代价。爱的这种伦理特质与算法的可预测性、效率至上的计算逻辑截然相反。算法或许能模拟情感反应(如生成情话或识别情绪),却无法触及爱的本质——一种基于深刻了解与责任的关系,而非数据驱动的模式。爱的这种独特性使其成为人类对抗“算法化生存”的最后堡垒,“从AI到爱”的转化也构成了人类存续的关键所系。此外,人类还需要持续砥砺自身政治智慧,通过教育和社会协作重构信任网络,以有效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信任危机、算法偏见和竞速统治等文明性挑战,对冲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系统性替代”风险。

当然,该书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有待深入探讨或对照阅读。如该书对技术风险的讨论更多集中于伦理道德层面,而较少探讨其背后的技术—资本共生的结构性、制度性症结,这也使得相关批判流于表象、不够深刻。又如,该书重在强调技术带来的“断裂性变革”,未能将技术史与人类文明史之间的内在连续性考虑进来,也可能在无形中强化技术悲观主义或虚无主义的消极倾向。如果能与蓝江的《如何思考全球数字资本主义?》、张笑宇的《技术与文明》、吴飞的《生命的深度——〈三体〉的哲学解读》等专著进行对照阅读,相信读者会对该书引发的人工智能迷雾有更为全面的认知与省思。

本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