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泥坯入窑时明明一色,出窑却色彩万千,这种‘天人共铸’的奇迹,亲眼所见要比视频里震撼百倍!”9月10日,说起不久前的禹州之行的钧瓷开窑现场,湖北的游客李先生话语中透露出难掩的惊叹。
“泥坯入窑时明明一色,出窑却色彩万千,这种‘天人共铸’的奇迹,亲眼所见要比视频里震撼百倍!”9月10日,说起不久前的禹州之行的钧瓷开窑现场,湖北的游客李先生话语中透露出难掩的惊叹。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位列宋代五大名瓷之一,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独特窑变艺术独步瓷林。禹州神垕,因钧瓷而闻名天下,素有“钧都”美誉。这里泥土蕴玉、窑火凝珍,千年不熄的窑火不仅烧造出“雨过天晴泛红霞,夕阳紫翠忽成岚”的绝色釉彩。
如今,在禹州这片有着千年陶瓷文明的土地上,钧瓷,正以多元形态焕发全新生命力。从陈设鉴赏到日用生活,从传统仿古到现代创意,从单一瓷种到产业融合——钧瓷,这项始于唐、盛于宋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书写一场贯穿历史、传承、创新与弘扬的复兴故事。
历史·窑火千年不息
“七十二座窑,烟火遮边天。客商满地走,日进斗金钱。”这句流传于明清的民谣,生动勾勒出神垕镇昔日钧瓷产销的繁华盛景。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奇观曾是皇家独享的风雅,宋徽宗年间,钧瓷跻身“宫廷御用珍品”,位列中国五大名瓷之首,如今,钧瓷匠人们革新窑炉、更新理念,将钧瓷元素融入现代家居设计,开发出茶器、花器等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作品,走入寻常百姓家。
“钧瓷是活着的文化,窑变即创新,每一件都是孤品。”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钧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孔相卿说,历史上,钧瓷曾为宫廷御用,尤以宋代钧官窑所出最为珍贵。其釉色绚烂多变,青若碧空,紫若云霞,红若海棠,釉面晶莹玉润,开片纹路如冰似丝,每一件皆乃天工与人巧的完美交融。虽历经战火与时代变迁,钧瓷工艺几近失传,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政府扶持与匠人努力下,这一民族瑰宝终得复苏,重新闪耀于世。
禹州神垕,作为钧瓷的发源地和核心产区,至今仍延续着古法窑烧的技艺命脉。这里不仅是钧瓷文化的故乡,更是一座活着的陶瓷历史博物馆。
数据显示:禹州全市拥有钧瓷及相关企业200余家,年产能突破2亿件(套),年产值达46亿元,已成为融合文化、艺术与经济的特色产业。
传承·守艺不忘本源
“守正”是钧瓷延续的灵魂。在晋家钧窑,我们清晰看到一门三代人对钧瓷传统的坚守与发扬。
晋佩章先生于1988年创立“刘山窑艺实验室”,是为晋家钧窑前身。其子自晋晓瞳年仅十四岁起,便开始跟随他学习钧瓷小炉烧制技艺,迈出了他一生与钧瓷相伴的旅程。如今,已是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的晋晓瞳携第三代晋文龙、晋文麟共同执掌窑口,继续推动钧瓷艺术的当代传承。
晋家钧窑的作品釉色绚丽、浑厚凝重,青似碧空,红如海棠,紫若云霞,在造型与釉色之间达到高度和谐,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权威机构收藏,并屡获国家级大奖。
“钧瓷之美,首先体现在其造型设计上,是否别具匠心,能否让欣赏者心旷神怡。其次则是其窑变效果,是否令人叹为观止。其中,‘自然窑变’无疑是钧瓷在中国瓷器中独树一帜的重要标志。”谈及钧瓷的独特魅力,晋晓瞳说。
晋家钧窑不仅延续传统钧瓷制作流程——从拉坯、上釉到烧制,每一道工序都秉承古法,更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企业”“中国钧瓷名窑”等称号,成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展示馆。同时也印证了:真正的传承,是在敬畏中延续历史,在坚守中沉淀价值。
创新·融合现代生活
如何让传统钧瓷走出展厅、走入生活?禹州钧瓷企业以“日用化、实用化、艺术化”三大路径作出回应。
“我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出‘手绘、喷绘、雕刻、烤花、纳米釉’等系列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的产品,在北方地区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预计年产值可突破1800万元。”禹州市恒昇陶瓷有限公司销售经理刘豪云告诉记者,该公司以园林艺术陶瓷为重点,坚持环保生产,采用天然气窑炉,实现科技与工艺的双重融合。
钧尚源陶瓷则专注于钧瓷茶器研发,推出茶壶、盖碗、杯盏等160余种器型,年产近万套。其釉色“流光溢彩”“金玉满堂”“故宫红”“星空蓝”等,不仅延续钧瓷窑变特色,更贴合现代审美,让钧瓷成为“可以用的艺术”,重新回归日常生活。
而诸如驺虞窑的任晓飞这样的青年传承人,则秉持“艺术生活化”“返璞归真”理念,将现代审美与传统工艺相结合,推出数百种兼具实用与收藏价值的钧瓷茶具,尤其受到年轻消费群体的欢迎。
弘扬·激活古镇新机
钧瓷不仅是器物,更成为神垕古镇文旅融合的核心IP。近年来,禹州通过“陶瓷+旅游”“陶瓷+体验”“陶瓷+休闲”等模式,推动钧瓷从“艺术品”向“文化体验”延伸,实现“流量”变“留量”。
工美茶馆成为推广钧瓷文化的重要窗口。如凤阳山壹号工美茶馆以宋代宫廷美学为空间主题,陈列复刻钧官窑器皿,营造出穿越历史的品茗氛围;永和窑工美茶馆则依托900平方米的传统院落,展示手拉坯、满釉支烧等古法工艺,成为融合制陶、品茶、文化交流的复合空间。
创客基地助推产业人才集聚。槐树湾村通过盘活闲置老屋,打造“乡村创客示范基地”,吸引来自全国的34户陶艺家入驻,形成集创作、展示、体验于一体的陶瓷文化聚落。该村先后获评“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康养旅游示范村”,走出了一条文化振兴带动乡村振兴的新路。
主题民宿如观山月,则巧妙将钧瓷元素融入住宿体验,提供工艺体验、烧制邮寄、文化讲解等一站式服务。
“我不把自己定位成‘民宿经营者’,更希望做‘钧瓷文化的传播者’。眼下,我们已与镇上多家钧窑、展厅达成合作,为游客提供免费接送、工艺体验、作品烧制邮寄等一站式服务。”观山月民宿总经理闫琦瑶说,这样一来,越来越多的游客就有了可沉浸、可触摸、可带走的文化体验。
从历史中走来,在当代生活中重生——禹州钧瓷正在完成一场华丽的现代转型。它不仅是陈列在博物馆中的“国之瑰宝”,更是可日用、可品赏、可体验、可消费的文化载体。
通过强化传承、推动创新、深化文旅融合,禹州钧瓷真正实现了从“瓶”到“壶”、从“看”到“用”的产业路径拓展,成为一张闪亮的中华文化名片。而这把千年不熄的窑火,也将继续照亮这条兼容传统与未来的文化复兴之路。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