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流亡到国外的军队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7 23:13 1

摘要:夏朝:因为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来自于商朝的甲骨文,对于夏朝的军队描述不多,且那时候的夏朝主要在黄河流域,活动区域不大,虽然有一些部落的迁徙或者流放的传说,但目前无证据证明夏朝有军队流亡到了国外(以目前的边界计算);

夏朝:因为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来自于商朝的甲骨文,对于夏朝的军队描述不多,且那时候的夏朝主要在黄河流域,活动区域不大,虽然有一些部落的迁徙或者流放的传说,但目前无证据证明夏朝有军队流亡到了国外(以目前的边界计算);

商朝:商朝开始以甲骨文记载重要事项,如果出现大规模的部队消失,就会有一些记录。商纣王时期,商朝主力军队由攸侯喜率领东征东夷,导致都城朝歌空虚,周武王趁机发动牧野之战,商军临时武装奴隶迎战,最终溃败。左传记“纣克东夷而殒其身”;相传商朝灭亡时(公元前1046年),攸侯喜无法及时勤王,带领的2-15万部队突然消失,成为历史之谜;有传言东渡到了美洲,墨西哥奥尔梅克文明(约公元前1200年)出土的玉器、文字符号与商代甲骨文相似;印第安人传说中存在“十日并出”“射日英雄”等与中国神话相近的内容;部分印第安部落称小孩为“娃娃”,房屋建筑风格类似中国先秦时期;墨西哥出土的《侯喜王歌》被解读为记录东渡历程的史诗;但也有专家说那时候的技术无法支持远渡重洋,也有专家说攸侯喜部队消失的时间,与墨西哥奥尔梅克文明时间上不相符,而且目前也没有发现部队东渡的路线及其他考古证据证明这个部队东渡了。因此也有传说这支部队融入了当地(淮安附近),也有传说最后被周朝军队剿灭,总之已成谜!另有明确记载的是,商纣王自焚后,其叔父箕子拒绝臣服周朝,率部众迁至辽东及朝鲜半岛北部,建立箕子朝鲜政权(约公元前1120年—前194年)。该政权以大同江流域为中心,定都平壤一带。因此,箕子率部众中,必然有军队,不然无法建立政权。

西周:目前没有文字记载说西周有成建制的部队流亡到海外;有资料记载西周有四支军队:西六师、东八师、殷八师和南国之师,这些军队主要在内战中,或者在对抗北方游牧民族犬戎被消耗掉,或者被其他诸侯国收编。

春秋战国:根据目前的文字记载情况,春秋战国各个国家政权的交替,导致的主要是国内的流亡(以目前的边界),并没有成建制的部队流落到国外。

秦国:原来我以为秦国灭亡时候有部队流落到了国外,就是到南越那支,但是一查资料又没有。秦国的主要军队有北方长城军团约30万人,后在巨鹿之战中基本被项羽全歼!南方百越军团含后勤等约50万人,在秦国被灭亡时太远来不及勤王,后融入南越,并建立南越国。关中中央军团约13万,在蓝田之战后被刘邦打败,部分投降刘邦;20万骊山囚徒军团,后因补给不足在巨鹿之战败给项羽,残部被坑杀!

汉朝:汉初刘邦政权慢慢稳固后,开始诛杀异姓王,其中分封燕国的卢绾担心被杀逃亡匈奴,他手下的大将担心受到牵连,也纷纷外逃,其中有位大将卫满率一千多人,逃到了箕子朝鲜,在逐步取得信任后,于公元前194年假借保卫的名义,取代了箕子朝鲜政权。

三国两晋南北朝:不查不知道,这个时期流亡海外的军队案例还是很多的。首先三国中蜀灭亡后,有支精锐部队“无当飞军”残部携带诸葛亮遗训,向西南方向逃亡至缅甸地区定居。这支由南中青羌部落组成的军队擅长山地作战,逃亡后融入当地,成为缅甸部分族群的祖先。其次是曹操远征高句丽,在那里有驻军,部分军队一直遗留在那里;再次是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北方流民武装“乞活军”为抵抗胡人南迁,部分残部在河北、山东战败后逃亡至辽东,部分进入朝鲜半岛北部;还有就是公孙瓒旧部在辽东覆灭后,部分残军联合乌桓、鲜卑势力向朝鲜半岛渗透;另北魏与柔然长期对峙中,部分戍边汉人士兵因军役繁重逃亡至漠北,被柔然收编为“汉儿军”,当然这个不属于成建制的流亡;最后南朝宋、齐政权征伐岭南时,部分战败的俚僚武装逃至今越南中北部,与当地土著结合形成独立势力。这个时期因为战乱,流亡到国外的军队还是挺多的。

隋唐:隋末骁果军因政权崩溃而四散,部分残部流亡至突厥、高句丽等周边政权;唐朝也有,安史之乱后,吐蕃攻占唐朝西域据点,数万唐军残部或被俘或逃亡;安禄山麾下的曳落河骑兵在叛乱失败后,部分精锐北逃至回鹘汗国,回鹘汗国鼎盛时期包含了如今的内蒙古东部,西部到新疆阿尔泰山,北边包括了外蒙和贝加尔湖区域,因此,也算了流亡到了国外。

宋朝:主要是发生在南宋时期,崖山一战后,部分南宋军民逃到东南亚爪哇岛,其中一支由陆秀夫幼子陆自立率领的残军,乘船逃至爪哇岛北部,建立顺塔国;还有一部分宋军逃到了越南中北部,与当地的陈朝一起联合抗元。也不知道这些逃到越南的宋军有没有欺负人家,反正听说越南教科书说我们欺负他们有一千多年了,这不明明是联合不是说欺负呀。

元朝:也是发生在元朝末年,元大都被朱元璋攻陷后,元顺帝携带残部依然活动在今内蒙、外面及中亚一带。

清朝:主要也是清末,相传一部分在太平天国及清末,有一批士兵(数万)流亡到了南美,如智利,秘鲁等地,有参与当地采矿及协助当地政权的传闻,但并未建立政权;绿营的一部分残部到越南,听说又参与了当地的争斗,也不知是不是又把越南人欺负了,但有资料称是协助当地城防的。还有部分八旗蒙古骑兵退到了外蒙。其中一个比较特殊的是,清末在香港九龙有5万清军拒绝解散,依然在当地驻守,直到1987年中英联合声明签署才解散;当然,香港依然属于中国,所以这个不算是流亡国外;

民国:主要也是以国民党败退造成流亡国外的军队案例为主;当然其中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属于流亡国外。1949年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第8军237师709团李国辉部、第26军278团谭忠部等残军共1500余人从云南西盟佤山退入缅甸大其力地区,合并组建“中华民国反共复兴部队”,后由李弥组建“云南救国军”,人数一度超过3万人。这只军队成为国际臭名昭著“金三角”的基础;原中国远征军第93师在内战败退后,从广西撤至缅泰边境。缅甸政府多次联合印度军队清剿未果;台湾当局于1953年接回部分老弱病残,但2500名精锐士兵留在缅泰边境,以雇佣军形式参与泰国镇压反政府武装,换取定居权;1949年底,白崇禧部将黄杰率桂系残军3万余人从广西撤入越南,试图联合法军建立反攻基地。法国殖民政府迫于国际压力,与残军签订《峙马协定》,要求其经海路转赴台湾;1953年,约2.8万名士兵被分批遣送台湾,剩余3000余人滞留越南,部分加入法国外籍军团对抗越共;1960年至1980年期间,第93师残部在指挥官段希文带领下转战泰国北部,协助泰国政府镇压泰共游击队。1981年,泰国授予其公民身份,定居清莱府美斯乐山区。

以上,就是我国历史上主要流亡国外的军队。整体来看,都是发生在朝代的更迭期间。

来源:李自娱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