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周宁县坚决扛起“三库+碳库”重要理念萌发地和先行实践地的政治担当,聚焦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服务中心大局的责任使命,因地制宜、守正创新,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的“周宁足迹”,探寻挖掘宝贵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打造“三库+碳库”生态文明学习实践
近年来,周宁县坚决扛起“三库+碳库”重要理念萌发地和先行实践地的政治担当,聚焦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服务中心大局的责任使命,因地制宜、守正创新,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的“周宁足迹”,探寻挖掘宝贵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打造“三库+碳库”生态文明学习实践基地 (森林党校),为广大党员教育培训提供优质平台。
周宁县“三库”生态文明学习实践基地
一、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曾先后九次到周宁县调研指导工作,特别是 1988 年中至 1989 年初的短短半年时间内,连续三次深入周宁后洋村黄振芳家庭林场调研,创见性地提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的科学论断。2022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现在应该再加上一个‘碳库’”,首次将“三库”绿色生态理念拓展为“三库+碳库”重要理念,之后又在不同场合多次重申“三库+碳库”重要理念,全县上下倍感振奋、倍受鼓舞。周宁县委、县政府饱含深切感恩爱戴之情,依托黄振芳家庭林场,高标准打造“三库+碳库”生态文明学习实践基地 (森林党校),并整合资源,串点成线,精心规划了“三库+碳库”重要理念现场教学线路,致力打造高水平、示范性、独特性的现场教学培训平台,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广大党员深学悟透新思想,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笃定前行。
森林党校
二、主要做法
(一) 高位谋划,建强1个中心阵地。以“三库”绿色生态理念提出35周年系列活动为契机,深挖习近平总书记“三赴黄振芳家庭林场”精神富矿,精心打造“三库+碳库”生态文明学习实践基地。一是党校办到森林中,建设一站式平台。以习近平总书记“三赴林场”的故事为背景,依托黄振芳家庭林场,实施占地面积600亩的“三库+碳库”学习实践基地 (森林党校) 项目,全景展示“三库+碳库”重要理念内涵以及周宁乃至宁德践行“三库+碳库”重要理念的创新举措和主要成果。精心编排的原创话剧 《树魂》,学习弘扬习近平同志为周宁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教育引导党员走好绿色发展之路。二是教授请到林场来,充实多元化师资。坚持内培外引、专兼结合,邀请各级党校、高等院校、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和“土专家”“田秀才”等 62人充实森林党校师资库,开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域旅游、乡村振兴等 8大类78门特色课程,打造《人与青山两不负—“三库+碳库”生态理念的周宁实践》《逐绿前行 照映初心》《后洋的绿色发展故事》等精品教材和课程,丰富教育培训内容。三是学员深入山林里,开展体验式教学。探索“亲近自然、贴近群众、就近实践”的“三近”党性教育模式,创新“行走的党课”教学形式,让广大党员重走机耕路、重访黄振芳家庭林场、重温“三棵树”故事,系统了解周宁绿色发展脉络,培育“‘三棵树’绿色记忆”品牌。把参加“森林党校”培训列为新提任科级干部、新录用公务员等“必修课”,提高党员干部的生态文明意识。四是论文写在大地上,获取实质性成果。积极探索基层党建、生态文明、“双碳”战略、林下经济等重点课题,引领学员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三库+碳库”重要理念进行深入研究体悟,形成有价值的论文,做到学以致用,推动教学科研成果反哺城乡发展,让学员富“脑袋”、百姓富“口袋”。
黄振芳老人在“三棵树”广场为学生讲述三棵树的故事
(二) 以点带面,拓展N个现场教学点。发挥“三库+碳库”生态文明学习实践基地示范引领作用,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的“周宁足迹”,依托宝贵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精心打造系列现场教学点。一是深挖细掘资源。深入挖掘开发各乡镇特色资源,通过乡镇申报、现场复核、集中研究的方式,评估筛选出红色文化、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等主题鲜明的现场教学点47个,形成现场教学点资源库。二是统一规范管理。通过统一挂牌、集中管理的方式,提升现场教学点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为每个教学点开展基础提升,固定教学师资、完善特定教学内容、完备教学设施,特别是重点打造习近平总书记“九到周宁”走过的泗桥溪口、浦源鲤鱼溪、七步八蒲等特色现场教学点,进一步夯实教学点基础。三是整合串联资源。根据地理位置、资源特色等因素,将现有教学点逐一划分、串联成线,生成 10 条党员现场教育培训示范线路和“三库+碳库”理念专题系列教学路线,为党员提供生态文明、基层治理、产业发展、全域旅游等方面体验式交流学习平台。
(三) 多措并举,提升服务保障功能。立足新时代党员教育培训需求, 积极探索管理模式,通过规范管理、精心服务等方式,有力提升基地教育培训服务水平。一是配强功能设施。基地在一期项目有效挖掘黄振芳家庭林场党建、生态元素和思想内涵的基础上,二期项目重点完善培训配套功能,建设多功能报告厅1间、大小教室6间、讨论室4间,客房 135 间,可同时容纳 600 人的培训、食宿等配套功能,实现“吃住研学”一体化。同时,各现场教学点根据教学需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对部分设施进行有针对性改造,高标准满足教学需要,办学硬件条件明显提升。二是优化服务管理。坚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为保证服务质量,通过服务外包实现后勤社会化,让基地集中精力加强管理,提高培训保障能力。捋顺县委党校与基地运营企业、基地所在乡镇之间的联合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运行机制,完善规章制度,选调专门人员驻点管理,统筹调度培训工作正常开展,切实提高办班质量。三是坚持开放共享。以“共用共享”为导向,黄振芳家庭林场、各教学点全天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基地在全民生态文明思想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满足我县党员培训需求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对外培训业务,更高层面、更大范围发挥“三库+碳库”生态文明学习实践基地的引领示范作用,推动党员教育培训走深走实。
三、取得成效
(一) 满足了党员教育培训需求。周宁县坚持就地取材、特色办学,“森林党校”在传统授课式教学的基础上,创新课堂教学、现场体验、观摩考察、互动访谈、分组研讨、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教师和学员的兴趣,做到了教学相长,增强教育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党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开设的8大类78门特色课程,满足了不同领域党员的教育培训需求,2024年共有党员 340多批次、6800多人次到“三库+碳库”生态文明实践基地开展现场教学。
(二) 打造了党员教育培训品牌。“三库+碳库”生态文明学习实践基地,吸引着全国各地党员前来参观研学,2023、2024年连续两年成功举办 “三库+碳库”重要理念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讨会,《周宁县以“四绿行动”践行森林“四库”理念》被列为福建省第二批林业改革发展典型案例。基地先后被确定为全省首个林业生态文明实践基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示范基地、省委党校现场教学点、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大思政课”研学基地、北京大学思想政治实践课教育基地等。
(三) 提升了党员教育培训质效。周宁县注重发挥“三库+碳库”生态文明学习实践基地培训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辐射建强 N 个现场教学点,推动机关、学校、农村、“两企三新”等领域党员进“森林党校”开展轮训,推动优质培训资源直达基层一线,五年内实现 8700多名党员轮训全覆盖、高质量。始终坚持精准施教、按需施教,对党员进行全面深刻的政治教育、思想淬炼、精神洗礼,提升了党员党性修养,激发了干事创业动力,引导党员主动“亮身份、亮承诺、亮职责、比作为”,在为民办事解难中锻炼成长,2024年以来累计帮助解决群众困难问题2100余件。
现场培训
四、经验启示
(一) 深挖用好本土特色资源是推动教育培训走深走实的重要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作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精神滋养,这些都是我们党员教育培训最生动的案例、最鲜活的教材。只有深挖用好这些宝贵的资源“富矿”,才能更好引导广大党员从中感悟真理伟力、汲取奋进力量,从思想最深处、情感最真处把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厚爱戴之情,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
(二) 打造健全完善的阵地体系是实现教育培训常态化的基础保障。当前,党员群体量大面广、需求多元,周宁县通过加强场所建设,整合特色资源,打造教学路线,全面夯实了基层培训工作基础,真正破解了基层党员教育培训“最后一公里”问题。基层党员教育培训的主阵地在县、乡、村,只有打牢基层培训阵地,充分利用各级阵地开展党员轮训,才能广泛提高培训的覆盖面、实效性。
(三) 因地制宜创新培训方式是提高教育培训工作质效的有力手段。周宁县通过挖掘黄振芳家庭林场丰富的党建、生态元素,创建“四到”办学模式和“三近”教育模式,有效破解课堂授课单调乏味的问题,提升了教育培训的质效。党员特别是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可以立足实际、创新方式,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车间班组等场所,灵活运用讲授式、研讨式、互动式、观摩式等教学方法,增强教育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来源:2024年度宁德市组织工作改革创新案例汇编
来源:学习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