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农业始终是文明存续的根基,是国家兴衰的晴雨表。从两河流域的麦田到黄河岸边的粟谷,从玛雅人的玉米地到安第斯山的马铃薯园,农业的繁荣总是与文明的鼎盛时期相伴而生。当代中国正处于民族复兴的关键阶段,而乡村振兴战略正是这一历史进程中的重要篇章。强农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农业始终是文明存续的根基,是国家兴衰的晴雨表。从两河流域的麦田到黄河岸边的粟谷,从玛雅人的玉米地到安第斯山的马铃薯园,农业的繁荣总是与文明的鼎盛时期相伴而生。当代中国正处于民族复兴的关键阶段,而乡村振兴战略正是这一历史进程中的重要篇章。强农固本,不仅关乎粮食安全这一生存底线,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生态平衡的维系和社会稳定的基石。当我们谈论振兴,本质上是在探讨如何让这片沃土滋养出更加丰盈的民族未来。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其基础性地位首先体现在对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上。古罗马因过度依赖进口粮食而衰亡,苏联因农业政策失误导致粮食危机,历史一再警示我们: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技术使中国以不足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近20%的人口,这一奇迹背后是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智慧结晶。当前全球粮食市场波动加剧,气候变化威胁加剧,唯有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才能确保在任何风浪面前,中国人的饭碗始终装满优质的中国粮。粮食安全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战略问题,是国家主权的延伸,是民族自立的物质基础。
农业与农村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原乡,承载着最为深厚的文化记忆。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描绘的差序格局,鲁迅笔下的闰土与社戏,沈从文湘西世界里的田园牧歌,无不源自这片土地的生命力。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系统、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展现着农耕智慧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范。当城市化进程加速,这些文化基因面临流失风险。强农固本,意味着要保护这些活态文化遗产,让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事、让传统村落留住乡愁、让农耕礼仪延续文脉。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经济振兴,而是要让农业成为有文化尊严的职业,让农村成为有灵魂的精神家园。
现代农业发展必须超越单一的产量追求,建立与自然共生的新型关系。美国化学农业带来的土壤退化、印度绿色革命导致的地下水枯竭,都是不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警示。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在今天具有新的启示意义。浙江"千万工程"的实践经验表明,乡村生态环境改善能够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绿水青山确实可以成为金山银山。通过推广有机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等模式,构建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我们不仅为当代人提供健康食品,更为子孙后代保留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资本。农业的生态功能是其独特价值,是任何其他产业无法替代的公共服务。
数字时代为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以色列滴灌技术、荷兰设施农业、德国工业4.0农业应用,都展示了科技对农业生产力的解放作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无人机播种、智能温室、区块链溯源等新技术正在改变传统农耕图景。但技术创新必须与制度创新同步推进,完善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建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机制,才能让农业成为有吸引力的产业。小农户如何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这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答题。通过发展合作社、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我们正在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强农固本促振兴,本质上是一场文明意义上的回归与超越。回归,是重新发现农业在文明建构中的基础地位;超越,是以现代理念和技术重塑农业的未来形态。从贾思勰《齐民要术》到徐光启《农政全书》,中国古代农书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从大寨精神到小岗村改革,中国农民始终是变革的先锋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乡村振兴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农业现代化不是备选项而是关键项。当我们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民族的振兴才具有最深厚的底气和最持久的力量。沃土之上,必将生长出更加美好的中国未来。
来源:小镇l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