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一说到当世的名将,大多数人也都会想到“挽大厦之将倾”的大唐柱石郭子仪与李光弼。亦或是坚贞不屈一心报国的颜真卿兄弟。
一说起安史之乱,人们往往都会想起在渔阳反叛的安禄山和史思明
安禄山剧照
而一说到当世的名将,大多数人也都会想到“挽大厦之将倾”的大唐柱石郭子仪与李光弼。亦或是坚贞不屈一心报国的颜真卿兄弟。
南宋末年的爱国诗人就曾在自己的《正气歌》中赞扬道:“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我们都知道“为颜常山舌”指的是颜真卿,那“为张睢阳齿”指的又是谁呢,他又与睢阳有着怎么样的故事呢?各位看官请听我细细道来。
张巡
张睢阳原名叫张巡,祖籍是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唐代中期名臣、著名军事家。
他呢自幼博览群书,通晓战阵,说他是儒学大家也不为过。他在公元741年考中进,从此进入官场,历任太子通事舍人、清河县令、真源县令。
史书记载“他在任内政绩卓著,治理有方,深受百姓拥护”。
按理说如果一切正常,他可能会以文臣贤臣的身份平淡而又美好一直平静的生活下去。
但天有不测风云,安禄山和史思明在渔阳以“清君侧,除奸佞,诛杀奸相杨国忠”的名义发动了反叛。
叛军攻势图
张巡也因此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正所谓“城头变幻大王旗,你方唱罢我登场”。睢阳就是张巡的最后舞台,而睢阳的命运也注定要与张巡的名字紧紧的捆绑在一起。
张巡在安史之乱初期起兵抵抗叛军,最初驻守雍丘(今河南杞县)。他多次击败叛军,但由于雍丘城小难以久守,张巡决定主动出击,将叛军引向睢阳。睢阳太守许远得知张巡到来后,主动推举张巡为防御使,自己则负责后勤保障。二人携手共同守城。
睢阳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它是江淮的门户,一但睢阳城陷,那么江淮将会门户洞开,叛军可以趁势南下控制江淮,进而切断唐朝的整个经济命脉。睢阳一旦被叛军占据,后果不堪设想!
这座城市因为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成为了各方势力逐鹿的战场,亦注定了它多灾多难的命运。
果然,至德二载(757年),叛军首领安庆绪便派遣部将尹子琦率领十三万大军南下,意图攻占睢阳。张巡抱定与城共存亡之决心,登上城楼,睢阳保卫战正式打响。
正所谓,内部不稳,地动山摇。张巡上任之后,首先清除了想要叛变投靠叛军的田秀荣。
随后便率领兵士出城袭击叛军,大胜而归!
客观地说,张巡不愧是智勇双全的良将。面对尹子琦的猛烈进攻,临危不惧,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叛军的攻势。甚至连尹子琦自己也差点被守城猛将南霁云斩杀。
在这期间,张巡可以说是妙计频出,而最让人拍案叫绝的当属他的“草人灭敌”之计。
面对叛军如潮水般的进攻,城里的箭矢告急。张巡吩咐兵士扎制了很多的稻草人,并给它们穿上了夜行服,从城墙上放出城外,做出夜袭敌营的假象。
张巡画像
夜黑风高,叛军不敢轻出,只好弯弓搭箭,向假人射去。城内守军则因此获得了大量箭矢。
几天之后,张巡故技重施,又是满载而归。
第三次,张巡真的派出了500精兵,夜吊出城。
叛军吃了两次亏,都认为这一次派出的肯定又是假人,索性也就不去管了。
这500精兵就这样摸到了叛军的军营,随即手起刀落,杀敌甚重。
敌将尹子琦,听闻气得破口大骂。
面对久攻不下的睢阳城,尹子琦无计可施,只好派出重兵将睢阳城围得水泄不通,意图困死睢阳守军。
而正是这一决定,把睢阳城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人吃人的惨无人道的人间炼狱……
在睢阳保卫战初期,睢阳城里的士兵加上百姓虽然不过四万多人,但守城军民同仇敌忾,精壮男子随官兵登城作战,女人和小孩就在后方负责运输粮草物资。所以他们在多次防守战中都能获胜。
可是我们都知道“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再强大的军队也是会饥饿的。
可是彼时的睢阳城像铁桶一般被重重包围,还能去哪里要食物呢?
一开始,城内的军民还能杀战马杀老牛充饥,当战马吃完之后,就吃虫子树皮甚至是铠甲上皮革。
人只要还活着,那就得吃饭。而虫子皮革相较于上万张嘴而言终究是杯水车薪。
城内充斥着饥饿,城外则是叛军时不时的连番侵扰。
张巡明白,困守孤城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唯有向外救援方可解这睢阳之急。
于是在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张巡派部将南霁云前往彭城向许叔冀求援,但许叔冀拒绝出兵,仅送布数千匹。
无奈,张巡又派南霁云率30名精锐骑兵突围 ,前往临淮向御史大夫贺兰进明求援。可是贺兰进明因担心许叔冀袭击以及嫉妒张巡的声名,拒绝出兵。南霁云听闻大怒,在宴会上砍断手指以示求援的决心,但贺兰进明仍不为所动。
南霁云离开时射箭立誓,“若能灭贼,必灭贺兰”!随即他率领残兵杀回睢阳城中,顺便缴获上千头牛。
我想此时的张巡一定是心如死灰的,因为他知道,已经不会有人来救他们了。睢阳城已经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孤城了。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们又多次打退了叛军的进攻。
张巡登上城楼,望着城下黑压压的叛军,也不由得感叹:“黑云压城城欲摧”。
他又转过身看了看早已饿得面黄肌瘦的士兵,士兵们都无精打采,疲惫不堪,眼中的血丝犹如一张张红色的血网,似乎要将他包裹。
城里已经断粮了好几天,所有能吃的,不能吃的都尝试过了。
张巡看着这番情景,心急如焚,他知道如果再没有食物,那么这座城必将会被攻破。
他的眼睛在这座孤城里,巡视着、游离着……
忽然,他的眼神定在了蜷缩在墙角下的衣衫褴褛的老人与妇孺身上。一个有悖人伦的想法,在他心中开始生根,直至发芽……
为了鼓舞士气,张巡首先将她的爱妾杀掉,并将她的肉分给士兵食用。据《旧唐书·张巡传》记载,张巡对将士们说:“诸君经年乏食,而忠义不少衰,吾恨不割肌以啖众,宁惜一妾而坐视士饥?”于是杀妾以飨士。
太守许远见此也选择效仿,回到自己的府中杀掉了僮仆用来分发给守城的将士。
士兵们深受感动,但是这毕竟是真正意义上的“吃人”,所以开始都有些犹豫,可多日的饥饿终究战胜了所谓的道德与良知。
面对近在咫尺的肉块,他们的喉咙不自觉地嚅嗫着,接着便蜂拥而上开始了抢夺……
夜幕降临,城墙上生起推推篝火,残肢断臂在火焰的炙烤下散发出阵阵肉香。
他们狼吞虎咽的大快朵颐,即使这些嘴里的食物,可能在今早还在和自己并肩作战。
有些事情就是这样,当你一旦迈出了第一步,那么接下来再做就不会太困难。
后来的时间里,守城的兵士白天抗击叛军,晚上就如鬼魅一般出没,捕杀着手无寸铁的百姓。
先吃没有用处的老人,老人的肉质干暼;再吃早已经饿得奄奄一息的小孩,他们的肉软嫩;最后吃女人,她们的肉相对丰腴……
他们就是靠着这样的办法,补充食物。并且足足坚持了十个月。
公元757年十月九日,睢阳守军在弹尽粮绝、伤亡惨重的情况下被叛军攻破。
城破之日,城内守军仅剩400余人,张巡等一众将领被俘。叛军将他押至尹子琦面前,尹子琦试图以高官厚禄诱降,但张巡坚决不从。据《资治通鉴》记载,尹子奇对张巡说:“闻公督战,大呼辄眦裂血面,嚼齿皆碎,何至如是?”张巡回答:“吾欲气吞逆贼,顾力不足耳!”
用现在的话来翻译就是:“我听说你在督战时,大声呼喊到眼眶破裂、鲜血流满脸庞,牙齿都咬碎了,为何要如此拼命呢?”张巡回答说:“我只是想吞掉你们这些逆贼,只是力量不够罢了!”
这就是“为张睢阳齿”的由来。
尹子奇见招降不成,便下令将张巡和南其云等三十多名将领一并斩首。
据史料记载,张巡在睢阳保卫战中斩将上千员,灭敌十二万。
唐肃宗李亨对张巡的牺牲极为痛惜,追赠他为扬州大都督,并赐其家属厚禄。
历代帝王,多有对他的祭祀与追封。
对于他,后世往往赞扬,认为他忠君爱国,保住李唐江山,是忠臣的典范。
韩愈就曾在《张中丞传后叙》中高度赞扬张巡的功绩,称其“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抗百万常胜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功也!”
韩愈还称赞张巡“君子之勇,能死其官”。他认为张巡的坚守不仅是一种军事胜利,更是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是君子的典范。
王世贞则认为张巡“忠义之烈,古今罕有”,并称赞他“气吞逆贼,功在社稷”。
前几天,我刷抖音时看到了一个视频也说的是关于睢阳之战的故事。他说张巡临危受命,救李唐江山于水火,是李唐的救世祖。这是我认同的。
可接下来他说的话,我却不能苟同。
他认为:张巡在弹尽粮绝的时候选择忍痛“杀妻”是一件让人同情,也是值得赞扬的事情。
因为在绝境下他没有选择投降而是牺牲了自己的爱妾和一城的百姓。这是一种真正的大爱,这是牺牲小我,拯救大我的典型,天下的万民都因他而得到了拯救……
听完之后,我的内心满是苦涩。是啊,作为一个出生于二十一世纪的时代新人,在听说这个故事之后又怎能镇定自若的泰然处之。
我觉得张巡“忠君而不爱民”,他忠于李唐的社稷,却不爱李唐的百姓。
亚圣孟子曾经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很显然,孟子是把百姓看得比君王更重要的。
可遗憾的是从小耳濡目染圣贤书的张巡却不明白“民贵君轻”这个道理。
所以当君王与社稷受到威胁时,他可以毫不犹豫的选择牺牲掉那些“少数人”,吃掉那些在睢阳城里默默支持他的百姓。
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
那又人就要问了“不牺牲睢阳的四万百姓,如何保我李唐江山万世永固?”
其实,面对社稷与百姓该如何做出取舍?清代王夫子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守孤城绝外救,粮尽而绥,君子于此为唯一死而志事矣。臣之于君,子之于父,所自至者,至此,死而蔑之加矣,过此者,无论城之存亡也,无论身之生死也,所必不可者,人相食也。
大儒王夫之
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你张巡守城,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况下,不管是选择战死还是自杀,都算是报效国家报效朝廷了。你自己作为一个人,最不应该的就是吃人!
有一个网友是这么评价张巡的:他是一个忠臣,一个名将,一个战神,却唯独不是一人。
或许,当他将屠刀挥向睢阳城的老幼妇孺的时候,战死沙场就成了最适合他的归宿。
来源:小王爱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