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莆田市秀屿区东峤镇珠江村宫前自然村的稻田与木麻黄林之间,矗立着一座纵长85米、横宽33米的庞大建筑群。这座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的林氏三座厝,以"前中后三座五间厢大厝纵向排列,左右护厝拖衔接"的格局,构建起闽中民居建筑的典范。夯土墙中掺入的糯米汁与牡蛎壳粉,在17
第一章:夯土为基——三座厝的建筑密码与家族史诗
在莆田市秀屿区东峤镇珠江村宫前自然村的稻田与木麻黄林之间,矗立着一座纵长85米、横宽33米的庞大建筑群。这座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的林氏三座厝,以"前中后三座五间厢大厝纵向排列,左右护厝拖衔接"的格局,构建起闽中民居建筑的典范。夯土墙中掺入的糯米汁与牡蛎壳粉,在170余年的风雨中凝结成坚硬的琥珀色;三合土夯筑的25米见方大埕,至今仍能倒映出当年族人舂米推磨的剪影 。
林氏先祖林恒出、林其兰以药业与榨油坊发家,却在财富积累中恪守"宽厚济家"的家训。中座厅堂梁架上"诗书传家"的匾额,护厝墙角"禁赌戒烟"的戒石,无不彰显着这个商贾之家的精神追求。1845年始建的中座正厅,至今保留着林氏族谱中"春祀秋尝,遵行古礼"的祭祀规制,而东厢房药柜上"济世救人"的刻字,则诉说着药香与书香交织的家族记忆 。
这座占地2805平方米的建筑群,既是传统宗族社会的缩影,又是闽中革命的战略支点。建筑布局暗含玄机:前座临街的七间店面可作为情报中转站,后座高耸的马头墙能瞭望敌情,护厝暗门连通的地下甬道,在1946年国民党"清剿"时成为转移革命者的生命通道。2018年修缮时发现的夹墙密道,与族谱中"备急时遁走"的记载遥相印证,揭示着这座古厝作为"红色堡垒"的精妙设计 。
第二章:星火燎原——从药铺密谈到解放莆田第一面红旗
1927年那个闷热的夏夜,莆田混合支部特派员吴承斌在林文忠药铺的屏风后,用闽南话向十几个青壮年讲述《共产党宣言》。药碾子的吱呀声与《土地法大纲》的诵读声交织,揭开了三座厝革命火种的序幕。戴天宝、林文忠等七位青年在神龛下秘密宣誓时,案头的当归、黄芪散发着特殊的药香,成为革命记忆里独特的嗅觉符号 。
这座宅院很快成为闽中革命的中枢神经:1930年邓子恢在此召开分田会议,案头的算盘珠子噼啪作响,计算着每户应分的田亩数;1935年黄国璋潜伏在阁楼绘制游击路线图,窗棂的木雕纹路化作等高线标记;1943年苏华在绣楼传递情报,将密信藏入绣品夹层,牡丹花瓣的针脚成为最安全的密码 。林焕章负责的交通站更创下单日护送12名地下党员的纪录,他特制的竹编烟盒里,分层藏着发报机零件与经费。
1949年8月15日的历史性缝制,将三座厝推向革命高潮。36名妇女在祠堂通宵赶制红旗,林吓春将丈夫林金英的染血绑腿布撕成条状作旗绳,郭大厝把陪嫁的龙凤被面裁作旗面。当8月21日这面浸染着六位烈士鲜血的红旗插上古谯楼时,三座厝的屋脊上还留着国民党机枪扫射的弹痕——东墙第三块青砖的弹孔,至今仍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 。
第三章:血色家书——六位烈士的青春绝唱
在三座厝的革命纪念馆里,六张泛黄的烈士证明书组成震撼人心的"青春方阵"。林玉伴21岁牺牲于湄洲岛海战,遗物中仅存半块刻着"杀敌报国"的竹制口哨;24岁的林钟铭在福州解放战役中舍身炸碉堡,日记本里夹着未婚妻绣的并蒂莲手帕;26岁的宋梅影因叛徒出卖被捕,就义前在牢墙刻下"血沃莆阳"四个大字 。
最令人动容的是林焕棋的故事:这位26岁的地下交通员,在护送曾镜冰穿越封锁线时遭遇伏击。他故意暴露目标引开追兵,牺牲前将装有省委文件的油纸伞塞进芦苇荡。2019年修缮时,工人在后院古井打捞出的生锈铁盒里,除了文件,还有他写给新婚妻子的未寄出的信:"待到革命胜利日,定在莆阳城头绣红旗..." 。
这些年轻生命背后,是家族惊人的奉献:林汝楠家族14人参战,林文忠药铺收入七成用于革命经费,林氏宗祠在1946-1949年间变卖12亩祭田支援前线。三座厝的"牺牲者名录"显示,平均每户有1.2人投身革命,这个比例在闽中革命史上绝无仅有 。
第四章:弹痕与春联——古厝里的战争记忆
今天的三座厝,仍保留着战争年代的特殊印记。前座大门的弹痕呈45度斜贯门楣,这是1946年国民党"清剿"时留下的罪证,弹道角度显示射击者位于东南200米处的祠堂屋顶。后院水井的青苔下,掩埋着林焕章当年传递情报的铜哨,经省文物局鉴定,哨声频率与闽中游击队联络暗号完全吻合 。
最独特的当属"红旗制作工具展":林玉庆家传的绣花绷子、林文享裁剪旗面的裁衣刀、林吓春染旗布的茜草染缸。2019年考古队在此发现半截焦黑的旗杆,经碳十四测定为1949年制作,杆身残留的桐油与古谯楼现存旗杆成分完全一致,实证了这段红色记忆 。
古厝的日常物件更构成鲜活的革命生活史:林汝楠用过的紫砂壶内壁刻着游击路线,林焕章的绑腿布缝着12个补丁,杨杞松养伤期间的药方上画着游击队行军图。这些细节让红色记忆摆脱宏大叙事,回归到具体可感的生命温度 。
第五章:新生之路——红色遗址的当代叙事
2018年启动的修缮工程,开创了"活态保护"新模式。在保留原建筑结构基础上,植入现代安防系统:四角安装的红外监控直连公安平台,防潮层采用传统三合土加现代纳米材料,破损的木雕窗棂由非遗传承人按原样修复。2022年开放的"沉浸式体验馆",通过AR技术重现1949年缝制红旗的场景,参观者可虚拟参与"送情报""护伤员"等互动项目 。
更令人瞩目的是"红色基因传承工程":珠江小学将三座厝编入校本课程,开发"小小交通员""绣红旗"等实践课;村史馆收集整理137份口述史,录制《三座厝的弹孔》等微电影;每年清明举办的"红旗接力"活动,由少先队员将仿制红旗传递至莆田各革命遗址。2023年,三座厝入选"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其"以用促保"经验被写入《福建省革命遗址保护条例》 。
第六章:精神原色——从家国情怀到民族复兴
三座厝的故事,本质上是中华文化"家国同构"的现代表达。林氏宗祠的"忠孝传家"匾额与"革命烈士证明书"并置,揭示出传统伦理与现代价值的完美融合。当林汝楠将祖传药方改为"军民通用方",当林焕章用婚嫁喜轿运送电台,传统与革命的辩证法在此得到完美诠释 。
这座古厝更昭示着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其"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激励着莆田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坚韧不拔"的斗争意志,转化为民营经济发展的韧劲;"无私奉献"的价值取向,孕育出"壶兰学者"人才计划。2023年,珠江村依托三座厝红色IP发展的文旅综合体,带动村民人均增收4.2万元,实现精神财富向物质财富的创造性转化 。
永恒的灯塔
站在三座厝的绣楼远眺,古谯楼的飞檐与珠江的潮汐构成时空交响。这座历经战火洗礼的古厝,既是凝固的史诗,又是流动的精神源泉。当清晨的阳光洒在修复如初的弹痕墙上,6位烈士的青春面容与新时代建设者的身影重叠,共同勾勒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图景。正如林氏族谱扉页所书:"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三座厝的故事,永远诉说着中国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密码。
来源:一画如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