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昱晓:不急,等30岁到了再定新目标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3 20:53 1

摘要:卢昱晓的世界,一端是角色逻辑的理性推演,另一端是生活河流的哲学接纳。在这两极之间,她找到了一条不断延伸的动态平衡——不急于表述变化,而是专注体验每一个当下,在角色的塑造中探索人性的深度,在生活的流动中感知存在的温度。 正文: 从《云之羽》的惊鸿一瞥到多部备受期

卢昱晓的世界,一端是角色逻辑的理性推演,另一端是生活河流的哲学接纳。在这两极之间,她找到了一条不断延伸的动态平衡——不急于表述变化,而是专注体验每一个当下,在角色的塑造中探索人性的深度,在生活的流动中感知存在的温度。 正文: 从《云之羽》的惊鸿一瞥到多部备受期待的待播剧女主角,过去的几年时间,卢昱晓一直生活在变化中。然而,在她构建的表演与生活体系中,所有发生的事情更像是一段必将体验的旅程。 在角色的精密推演与生活的哲学接纳之间,卢昱晓正在寻找那条微妙的平衡线,面对抛出的问题,她总会沉吟片刻,似乎在努力捕捉这种变化的实感,“每个阶段的我都是不一样,我也正在试图理清,但所有事情的发展肯定有某种规律。”对卢昱晓而言,生活的变迁并非一个可以用简单结论概括的词语,更像是一条需要不断感知、不断调整航向的河流。在角色的精密推演与生活的哲学接纳之间,卢昱晓正寻找着那条微妙的平衡线。 “这一切只需等待,无需焦虑” 卢昱晓饰演的角色,常带着一种内在的定力,甚至透着几分疏离。当被问及如何找到这些角色的锚点,她的回答出人意料地带着理性思维,“我从来没有去寻找角色的锚点,我会在读剧本或原著时,共情能力自然启动。” 之后,她详细描述了自己“脑补”的过程,“我会用一晚上去想象角色的生长环境,推演为什么她会有这种情绪?为什么她会有那样的情感逻辑?哪些创伤影响了她的信任机制?情感压抑是否塑造了她的行为模式?” 这种角色逻辑推演法是卢昱晓表演的核心。观众看到的角色背后,是她对人性逻辑的精密拆解。“现代戏里面的角色跟我本人可能会更接近一些”,她提及最近拍摄的两部戏,“她们都是内心戏多的人。”这种选择并非偶然,卢昱晓倾向于那些能与自身内在逻辑产生共振的角色。当角色行为与自身逻辑产生偏差时,她便将其视为探索的良机:“我很开心在表演时发现自己完全按照角色的方式去表达,那一刻的‘非我’,让我确信离角色更近了。” 对卢昱晓而言,这种“像”与“不像”之间产生的张力,正是表演的魅力所在。卢昱晓渴望挑战差异更大的角色。“在2023年之前,我的人生经历比较平顺,没有经历过太多复杂与纠结”,过去的她更多依赖逻辑弥补经验,但经历近两年的锤炼,她更能理解角色的复杂心境:“我更能懂角色当下的窘迫。”她坦言偏爱不完美的角色:“我喜欢人物弧光完整的角色,观众会像照镜子一样从中看到自己。”卢昱晓相信,每一次认真完成当下的角色,未来总能遇到更为复杂丰满的角色,这一切只需等待,无需焦虑。 站在当下节点往回望,卢昱晓清晰地感知到自己的蜕变轨迹,她将这几年的变化描述为一个从自由探索,到被动卷入,再到主动把握的过程。 她坦率分享过往经历的一段艰难时期,“很幸运能从事一项自己喜欢的职业,但有一段时间我可能太过于忽略身体发出的信号,导致自己无法掌控自己的身体,那种感觉有点像我的身体和大脑不在一个频道上,我的大脑可能觉得自己是充满活力的,再努努力坚持一下就可以,但我的身体并不配合,会处在一种分离状态,以至于恶性循环。”这对于需要身心高度协同的演员行业而言,打击尤为沉重。 这场危机最终在新西兰的一次休整中得到缓解和领悟,“新西兰旅行后,我的状态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得出的结论是,人首先要与自己的身体达成共识。”之后,卢昱晓开始用一种更平等、更温和的方式看待自己的身体,“我们可能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强大,但我们可以在有限的事情里面去挑战很多的极限,而不是在极限里面找自己的节奏。”此后,卢昱晓学会了奖励自己,“要像对待小朋友那样对待自己的身体,你得给她实现一些愿望。” 掌控感的回归,是经历迷茫与调试后的珍贵所得,这段经历也让她回望并重新理解了童年一段经历——儿时的脊椎侧弯。这个曾经让她深感困扰、极力隐藏的不完美,如今正成为她理解角色、理解自我的重要通道。 “(脊柱侧弯)对儿时的我来讲是一件天大的事情,那时候我一天大部分时间都要带着支具,我特别怕别人用不一样的眼神看我,穿泳衣,或是下腰的时候,别人一旦盯着我看,我就会变得特别不自然,走路的时候也会很紧张。但突然某一天,我开始接纳这一切。”这种和解的力量,投射到卢昱晓的表演中,让她更能共情那些带着“伤痕”的角色。 “当下即最好” 卢昱晓的言谈中,常常流露出一种超越年龄的通透和一种独特的宏观视角,这构成了她面对浮沉世事、特别是纷繁娱乐圈的内在定力来源。 当被问及如何面对娱乐圈的评价噪音时,卢昱晓给出的答案带着宇宙尺度的疏离感:“宇宙爆发那一刻,所有结局都已注定。我们只是在体验过程。”这种宏大的世界观贯穿她的生活态度——无论是突如其来的走红,还是创作中的困境,都被她视为时间线上的必经坐标。 这种略带宿命论色彩的宇宙观,对卢昱晓而言并非消极的认命,而是一种强大的心理减震器。“我觉得有这种观念之后,很多事情会变得容易接受。” 它让她在面对成功、质疑、压力或未知时,能够保持一种相对超然的态度,将焦点从不可控的结果转移到可体验的过程本身。 “演员已经满足我所有幻想,”谈到入行初心时,她第一次露出雀跃,“小时候就喜欢艺术创作的神奇过程——通过感受世界,再分享感受。”她列举各种幻想过的职业:医生、法医、画家,最终发现表演才是最完美的容器。“当演员可以名正言顺研究不同领域,比如为了角色学习自动化知识,用理科思维解构世界。” 面对递来的众多剧本,卢昱晓坚持着自己的筛选逻辑:“角色不必完美,但心理逻辑要完整。幸运的是,现在读到的剧本里,已经渐渐有了我期待的角色雏形。”不着急抢角色,不焦虑被取代,她坚信只要完成当下角色,更完整的角色自然会来遇见你。 身处信息爆炸、评价如潮的娱乐圈,如何划定边界、保持内心平静至关重要。卢昱晓坦言这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从无法过滤、被评价影响决策,到发现主线更重要,再到汲取声音中有益的部分,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在卢昱晓口中,这是一条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筛选的成长路径。如今,她已建立起更良性的互动模式:“到现在我会希望听到有意义的声音,然后以及我自己有掌控自己身体的就是这个方式之后,我能跟这个声音有个良性的循环。” 她承认自己会“每天有一个时间段就去看一眼今天有什么新的好的不好的都会去看一下”,但已能相对从容地应对,甚至能从中找到共鸣的欣喜。 这种宏观最终落点为“当下即最好”的信念:“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觉得,这自有其意义,是来教会我什么的。这个行业很多东西无法解释,你需要有自己的应对模式。”她强调自我认知的不断更新:“半年前的问题,我现在想法可能完全不同。”这种持续更新的能力,是她韧性的核心。 卢昱晓将这几年的变化描述为一个从自由探索,到被动卷入,再到主动把握的过程。“有些时候大家可能会觉得当下很困扰,比如说看不到希望,但我反而会很兴奋,因为我知道我只要把这个事情过去了,就会产生一个新的领悟。” 这种将挑战视为成长催化剂的心态,让她对未来充满信心:“我很清楚未来会遇到很多挑战,但没有那么害怕了,以前会有一些迷茫,但现在我都不怕了。” 谈及家庭,她描绘了一个既民主又有规矩的环境:“父母交给我自己掌握,他们信任我想得更长远。”这种信任赋予她独立决策的勇气。她的叛逆更多指向自我:“挑战自己去做一件事,证明我存在。”登山是她喜爱的仪式:“在限定的时间内登顶,如果我能做到,那就证明我的存在。” 关于未来,卢昱晓用一种带着务实的浪漫主义视角,“小时候目标很简单:开开心心活到30岁。”卢昱晓笃信,当下就是最好的安排,一切的发生都自有轨迹,“心态好,也会促进很多好的事情发生”,对于更具体的职业目标,她则显得从容不迫:“不急,等30岁到了再定新目标。”

来源:NYLON尼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