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夜十一点,我给自己倒了一杯威士忌。冰块撞击杯壁的声音清脆刺耳,像极了白天开会时领导敲桌子的节奏。手机屏幕亮起,朋友圈里有人转发“感恩苦难”的鸡汤文,有人晒出凌晨加班的工位照,有人分享“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励志视频。我举起酒杯,对着落地窗里的倒影说:“敬你终于
深夜十一点,我给自己倒了一杯威士忌。
冰块撞击杯壁的声音清脆刺耳,像极了白天开会时领导敲桌子的节奏。
手机屏幕亮起,朋友圈里有人转发“感恩苦难”的鸡汤文,有人晒出凌晨加班的工位照,有人分享“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励志视频。
我举起酒杯,对着落地窗里的倒影说:
“敬你终于学会自私。”
普世价值告诉我们:苦难是财富,挫折是阶梯。
但我想对自己说:那些熬过的夜、流过的泪、咽下的委屈,从来不该被美化。
2019年某互联网大厂猝死员工的葬礼上,司仪念着“他用生命诠释了奋斗精神”;2022年上海封控期间,媒体歌颂着“自愿留守方舱的00后护士”。集体叙事总在将个体的苦难包装成勋章,却无人追问:为什么我们必须用伤痛证明价值?
日本作家太宰治在《人间失格》中写道:“我本想这个冬日就去死的,可最近拿到一套鼠灰色细条纹的麻质和服,是适合夏天穿的和服,所以我还是先活到夏天吧。”
今夜,我拒绝为苦难干杯——敬那个学会说“这件事我不想做”的自己,敬那个敢对加班费不到位摔门而去的自己,敬那个在母亲病床前辞去“铁饭碗”的自己。
酒过三巡,窗外的霓虹灯在玻璃上晕染成血色。
我想起三毛的质问:“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 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这个时代正在批量生产“燃烧自己”的圣人:
教师被要求“春蚕到死丝方尽”医生被期待“悬壶济世不计得失”子女被规训“父母在不敢老”但心理学研究显示:长期扮演利他者的人群,抑郁症发病率是常人的3.2倍(《临床心理学杂志》2021)。那些在感动中国颁奖礼上泣不成声的“模范”,或许更需要心理医生的诊室。
敬酒时,我对自己说:
你可以不做扶弟魔,可以拒绝为亲戚担保贷款,可以在公交车上不让座。真正的善良,从不是用自我献祭换来的。
第三杯酒,我往杯里扔了颗橄榄。
这颗地中海沿岸的果实,让我想起古希腊城邦的辩论场——在那里,公民可以公开反对“多数人的暴政”。
当全网都在传颂“舍小家为大家”时,一组数据令人心惊:
中国近五年离婚诉讼中,32%涉及“配偶过度奉献工作”00后职场人68%明确拒绝“狼性文化”《2023国民心理健康报告》显示,“价值虚无感”首次超越焦虑症成为首要心理问题这不是年轻人的堕落,而是觉醒。
就像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当诸神判定他必须永远推石上山时,真正的胜利在于:他清楚知道这件事毫无意义,却依然选择在过程中找到快乐。
酒瓶见底时,东方既白。
晨光中,我对着残酒说最后一段话:
“谢谢你没有成为感动别人的故事主角:
当公司需要‘自愿降薪共渡难关’时,你提交了离职报告当朋友劝你‘早点结婚让父母安心’时,你买了张去冰岛的机票当全网痛骂‘不婚不育是自私’时,你给流浪猫救助站捐了三个月工资放下酒杯时,手机弹出推送:
《95后女生裸辞开咖啡馆:我不想为别人的梦想打工》
点赞量10万+,评论区第一条写着:
“虽然羡慕,但我还是不敢。”
我按下转发键,配上文字:
“敬所有不敢——但总有一天,你会敢。”
来源:羽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