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说每天吃鸡蛋有风险?浙大研究:5个健康吃法须知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3 19:38 1

摘要:“陈阿姨,今早吃鸡蛋了吗?”小区花园边,晨练的陈阿姨正同邻居们闲聊,一句随口的家常,却引发了一场热烈讨论。有人担心:“听说天天吃鸡蛋,心脏和癌症风险都增加,是不是真的?”也有人反驳:“我父母吃了几十年鸡蛋身体一直挺好!”听着大家议论,陈阿姨犯了难:鸡蛋,究竟还

“陈阿姨,今早吃鸡蛋了吗?”小区花园边,晨练的陈阿姨正同邻居们闲聊,一句随口的家常,却引发了一场热烈讨论。有人担心:“听说天天吃鸡蛋,心脏和癌症风险都增加,是不是真的?”也有人反驳:“我父母吃了几十年鸡蛋身体一直挺好!”
听着大家议论,陈阿姨犯了难:鸡蛋,究竟还能不能天天吃?前两天,她刚刷到一条“浙大团队研究:多吃一个鸡蛋,心脏病和癌症死亡风险会提升!”的视频,家里人吓得鸡蛋都不敢下锅。可家中孙子身体发育又正需要营养,她又怕耽误了孩子健康。

到底鸡蛋如何吃才科学?专家和权威数据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日常饮食中,哪些习惯可能无形中带来健康隐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天天吃鸡蛋”的疑云,让每一口蛋都吃得健康又安心。尤其是第4点,你可能一直做错了,却从未注意。

在中国,不少家庭几乎天天早餐都有鸡蛋。鸡蛋的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均衡,还富含卵磷脂、铁、锌、维生素A等16种必需营养素。世界卫生组织甚至将鸡蛋称为“人体优质蛋白的典范”。
那么,为什么会有“吃鸡蛋易患心脏病或癌症”之说?这其实源于近年几个备受关注的研究。

浙江大学心血管团队公布的一项多中心流行病调查发现:每增加1颗鸡蛋的日摄入量,与心血管疾病、癌症相关死亡风险均有一定升高相关。相关论文在国内外媒体广泛传播,一度在中老年群体引发担忧。

具体数据如何?研究指出,与不吃鸡蛋的人群相比,每日摄入超过2个鸡蛋,其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上升约12~18%,癌症死亡风险增加约9%
但需要注意,专家分析该研究为横断面调查,未能剔除所有混杂因素,如个体本身存在的高血压、高血脂、肥胖、家族遗传等健康基础差异,也可能影响研究结论。

另一项《英国医学杂志》发表的全球营养队列大样本研究显示,鸡蛋本身与心脏病风险关系不大,主要健康威胁是“加工肉制品+高盐高脂饮食+欠缺运动”模式

因此,权威机构并未认定鸡蛋本身等于“危险品”,而是强调数量适宜、搭配合理的重要性。

鸡蛋究竟是不是“问题食品”?它带来的健康变化,取决于数量、搭配和个体差异
汇总权威研究与营养医学临床观察,天天吃鸡蛋,可能出现以下5类身体变化:

营养补充效果显著,提升免疫力
鸡蛋含高生物价蛋白,每天适量补充,有助维持肌肉、骨骼、血红蛋白合成,60岁以上长者“蛋白质摄入不达标”比例可由28%降至11%
鸡蛋同时含有胆碱、卵磷脂,可促进认知与记忆能力改善,延缓“大脑衰老”、帮助预防老年痴呆。

胆固醇水平升高,以高危人群更明显
整个鸡蛋约含186mg胆固醇,主要集中在蛋黄。
健康成年人每日摄入1~2个鸡蛋对血脂影响甚微,但部分特异体质者(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肝功能不全)易表现为血脂升高
浙大二院心血管团队数据显示,高危人群连续30天每天吃2个以上鸡蛋,约18%出现低密度胆固醇(LDL-C)升高超7%。一旦合并高油脂饮食与久坐习惯,风险进一步增加。

不当食用,心血管风险可能上升
并非所有人都能受益于天天多吃鸡蛋。
研究显示,患有糖尿病、肥胖、慢性肾病等人群,每天进食两个以上鸡蛋,心梗和卒中风险分别上升至普通人的1.3倍与1.15倍
反复高温油煎、煮老的鸡蛋更易产生氧化胆固醇,可损伤血管内皮,诱发动脉粥样硬化

消化系统受益,同时警惕蛋白过敏
鸡蛋易于消化吸收,消化率高达97%,适合老年人、术后恢复者与孕妇食用。
但部分儿童、婴幼儿及过敏体质个体,摄入鸡蛋蛋白后易出现皮疹、腹泻等症状,发生率约为0.5~1.2%,需合理规避。

体重管理影响存在个体差异
适量吃鸡蛋可提供长时间饱腹感,但搭配“高热量主食+多油烹调”反而易胀重、发胖。
一项6000余名居民营养随访发现,早餐选用“水煮蛋+全麦面包+蔬果”的人群,4周体重下降率达12.3%;而“蛋炒饭+香肠+奶黄包”组合,增重风险增长13.6%
因此,蛋的“吃法搭配”决定它是健康还是负担

让鸡蛋真正成为健康“加分项”,日常饮食要做好以下5点科学建议。做到这5点,大多数人都可以放心享受鸡蛋美味,无需太过焦虑。

一、每日1颗,普通成年人蛋白补充最佳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大多数健康人每日摄入1~2颗鸡蛋(含烹调用)为宜。老人、小孩、孕妇也不主张过量。
高血脂、高胆固醇、高危人群建议每天不超过1颗,必要时可只吃蛋白。

二、水煮、蒸蛋优于油炸煎炒
水煮蛋/蒸蛋胆固醇氧化产物最少,蛋白结构完整,消化率高,胃肠负担更小。
避免“蛋炒饭+油煎蛋+高盐酱料”组合,减少心脑血管负担。

三、合理组合,多样饮食很关键
鸡蛋不等于万能,还需配菜、全谷主食、蔬果和奶类等多样化饮食。
尤其早餐,建议搭配蔬菜、麦片、全麦面包,比单吃鸡蛋或高油主食健康得多。

四、不重复高温加工,尽量“现煮现吃”
反复高温翻热、油炸的残余油脂与变性蛋白更容易致炎。研究证实,新鲜鸡蛋经两次油炸,其氧化产物上升约280%。
因此,避免剩蛋二次加热,煮蛋、蒸蛋“现做现吃”最优。

五、关注身体信号,有特殊疾病要先问医生
如本身患有高脂血症、糖尿病、肝肾疾病或蛋白过敏者,建议遵医嘱调整摄入总量与方式。部分人需限制蛋黄,仅吃蛋清。
若出现异常血脂、胃肠不适、皮疹等情况,应及早去医院咨询。

总结提醒:
鸡蛋是极其优质、营养丰富的天然食品,每天适量进食对绝大多数健康人都有益。但任何食物都忌过量或单一。关键在于控制数量、选择健康的烹饪方式、均衡饮食搭配,并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如果你的基础疾病复杂,应提前跟医生交流。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
3.卫健委慢性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中国心血管健康与营养状况调查报告》
4.浙大二院心血管疾病研究中心:《鸡蛋与心脏健康的营养流行病学分析》

来源:老耿来聊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