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啃老20年,母亲以死相逼求她找工作,女儿自尽母亲看到存折崩溃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7 19:24 1

摘要: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地名人名虚构,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地名人名虚构,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林阿姨站在女儿小区的出租屋门前,手中紧握着警方刚交给她的钥匙。

六十岁的她,脸上布满了泪痕和皱纹。三天前,她接到医院的电话,得知女儿服用过量安眠药自杀,抢救无效去世。

林阿姨颤颤巍巍地走进女儿的卧室,心如刀绞。就在她收拾女儿遗物时,一个黑色公文包引起了她的注意...

01

“小雅,起床了,都几点了?”林阿姨轻轻敲着女儿的房门。

已经是上午十点,小雅的房门依然紧闭。林阿姨叹了口气,把早餐放在门口的小桌上。

“妈,我知道了,等会就起。”房间里传来小雅慵懒的声音。

这样的场景在林家几乎每天都在上演。小雅今年已经四十岁,大学毕业后从未正式工作过,一直生活在母亲的庇护下。林先生去世得早,留下林阿姨一人抚养女儿长大。

小雅小时候乖巧懂事,学习成绩也不错,考上了不错的大学。林阿姨曾以为女儿会有光明的前途,却没想到大学毕业后,小雅就像变了一个人。

“妈,我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是小雅最常说的一句话。

刚开始,林阿姨也很理解:“没关系,慢慢找,总会有适合你的。”

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小雅依然没有工作。林阿姨开始着急,可每次提起工作的事,小雅就会情绪激动。

“我有社交恐惧症,你知道我有多害怕面对陌生人吗?”小雅哭着说,“我真的尝试过,但我就是做不到!”

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时,林阿姨不以为然:“别找借口了,这年头谁不紧张?硬着头皮上几次就好了。”

小雅不再争辩,只是把自己锁在房间里。林阿姨气归气,但还是会每天准时做好饭菜,放在女儿门口。

“你说我这是造了什么孽啊。”林阿姨常在邻居李阿姨面前抱怨,“好好的一个姑娘,大学毕业就不出门,整天窝在家里玩电脑,连个对象都没有。”

李阿姨也只能安慰她:“现在年轻人压力大,再等等吧,说不定哪天就想通了。”

在多次争吵后,林阿姨带小雅去看了心理医生,小雅确实被诊断为中度社交恐惧症。医生建议小雅尝试一些轻松的工作环境,慢慢克服恐惧,还开了一些药。

小雅按时吃药,情况确实好转了一些,甚至尝试着去超市买过几次东西。林阿姨看到希望,以为女儿很快就能正常工作了。

可好景不长,药物的副作用让小雅整天昏昏沉沉,她开始拒绝继续服药。没过多久,她又回到了原来的状态,几乎不出门,整天呆在自己的房间里。

就这样,小雅的“啃老”生活持续了二十年。

02

林阿姨今年六十岁,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她在退休前是一名小学教师,退休金勉强够两人生活,但随着年龄增长,医疗费用成了一大负担。

去年冬天,林阿姨不小心摔了一跤,住了半个月医院。小雅每天都来医院照顾她,却连最基本的买药、挂号都手忙脚乱,生活自理能力几乎为零。

“小雅,妈妈不能陪你一辈子。”出院后,林阿姨坐在客厅里,严肃地对女儿说,“妈妈老了,身体也不好了,你总要学会独立生活。”

小雅坐在沙发上,低着头玩手机:“妈,我知道,但是现在找工作太难了,特别是像我这样没有工作经验的人。”

“不是工作的问题,是你自己的问题!”林阿姨终于忍不住提高了声音,“你看看你这样子,四十岁的人了,连自己的生活都打理不好,我死了以后你怎么办?”

“妈...”小雅眼圈红了,“别这么说。”

“我不这么说,你永远不会明白事情的严重性。”林阿姨叹了口气,“我托老同事的关系,给你找了一份在手工皂店的工作,环境很安静,客人也不多,你可以尝试一下。”

小雅犹豫了很久,最终在母亲的坚持下答应了。

第一天上班,林阿姨特意送小雅到店里,店主是林阿姨的老同事王阿姨。

“小雅来了,别紧张,慢慢来。”王阿姨热情地迎接她,“今天先熟悉一下环境,有什么不懂的随时问我。”

小雅点点头,脸上写满了不安。她站在柜台后面,手指不停地绞着衣角,眼睛不敢看门口。

“别紧张,我们这儿生意不忙,上午几乎没什么客人。”王阿姨安慰她,“先坐下来,我教你怎么记账。”

上午很顺利,店里确实没什么客人,小雅在王阿姨的指导下学习制作手工皂。她的手很巧,做出的肥皂形状漂亮,连王阿姨都称赞不已。

“你有这方面的天赋啊,小雅!”王阿姨惊喜地说,“要不要考虑深入学习一下手工皂制作?我可以教你。”

小雅难得露出了笑容:“真的吗?我可以吗?”

“当然可以!”王阿姨拍拍她的肩膀,“你这么聪明,肯定学得快。”

小雅的心情明显好了许多,午饭时她甚至主动提出要去附近的餐馆买午餐。王阿姨欣然同意,还特意给了她一张自己手写的菜单。

“都写在上面了,你就照着点就行。”王阿姨笑着说。

小雅鼓起勇气走出店门,朝着街对面的小餐馆走去。然而就在这时,一群年轻女孩从她身边经过,说说笑笑,其中一个不小心撞到了她。

“对不起啊,姐姐。”那个女孩道歉道。

小雅顿时感到一阵眩晕,手心冒汗,呼吸急促。她勉强点点头,但脚步已经不由自主地往回退。

“小雅,没事吧?”王阿姨在店门口喊她。

小雅想说没事,但喉咙像被堵住了一样说不出话。她慌乱地转身,想逃回店里的安全区域,却在转身的瞬间撞到了一位顾客,手中的菜单飞了出去。

“对不起,对不起...”小雅蹲在地上,手忙脚乱地捡起菜单,眼泪不受控制地流下来。

“没关系,别着急。”那位顾客是个中年女性,和蔼地说,“我没事,你没事吧?”

小雅抬头看了一眼,立刻又低下头去,整个人开始发抖。她感到周围的空气变得稀薄,呼吸愈发困难。

“小雅!”王阿姨赶紧跑出来,搀扶她,“没事,慢慢呼吸,没事的。”

但小雅已经崩溃了,她用尽全力挣脱王阿姨的搀扶,跌跌撞撞地跑开了,一路跑回家。

当林阿姨回到家,发现小雅把自己锁在房间里哭泣。

“小雅,开门,我们谈谈。”林阿姨敲着门,心疼又无奈。

“妈,我做不到!”小雅哭喊着,“我真的尝试了,但我就是不行!你为什么不能理解我?”

林阿姨靠在门上,疲惫地说:“小雅,妈妈年纪大了,不能永远照顾你。我们再去看医生好吗?”

“没用的!”小雅的声音充满绝望,“我永远不会好起来的!”

“胡说!”林阿姨急了,“什么叫永远不会好?你这是自暴自弃!其他人比你情况严重的都能正常生活,为什么你就不行?”

门里沉默了片刻,然后传来小雅冷静但决绝的声音:“因为我不是其他人,我是我自己。你永远不会明白我的感受,就像我永远不会成为你想要的那种女儿一样。”

林阿姨站在门外,第一次感到如此无力。她不知道该如何帮助自己的女儿,也不知道未来会怎样。唯一确定的是,她老了,而女儿似乎永远也无法独立。

03

林阿姨的朋友李阿姨经常来家里做客,见证了母女之间的矛盾升级。

“林姐,你这样下去身体会垮的。”一天,李阿姨私下对林阿姨说,“我有个朋友,是退休教授,人品很好,也很有涵养,丧偶多年,一直想找个伴。要不我介绍你们认识?”

林阿姨起初并不动心:“算了吧,我这把年纪了,还带着个不独立的女儿,谁会要我啊。”

“你这话就不对了,”李阿姨劝她,“张教授人特别好,早就听说过你的情况,他说他不介意。再说了,你还这么年轻漂亮,找个伴不是很正常吗?”

随着身体状况的恶化,林阿姨开始认真考虑这个提议。或许有个伴,生活会好过些,也能给小雅找个依靠。

在李阿姨的安排下,林阿姨与那位姓张的退休教授见了面。张教授温文尔雅,谈吐不凡,对林阿姨的处境也非常理解。

“我觉得您女儿的情况,需要专业的心理干预。”张教授说,“我有一些心理学方面的朋友,也许可以帮上忙。”

林阿姨感动不已:“您真是太好了,可是小雅她...很抵触见陌生人。”

“没关系,慢慢来。”张教授温和地说,“我们可以先从您开始,让您的心情好起来,然后再一起想办法帮助小雅。”

几次见面后,林阿姨对张教授产生了好感。他不仅知书达理,还特别体贴,每次见面都会带些适合林阿姨年龄的保健品。

“林姐,张教授人不错吧?”一天,李阿姨打探道。

林阿姨难得地脸红了:“嗯,挺好的。”

“那考虑一下呗,别错过了。”李阿姨笑着说,“你也该为自己活一活了。”

林阿姨叹了口气:“可是小雅...”

“正因为有小雅,你更需要一个帮手啊。”李阿姨认真地说,“你一个人熬到现在已经很不容易了,该给自己找个依靠了。”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林阿姨决定和女儿坦白。

“小雅,妈妈有件事要告诉你。”一天晚饭后,林阿姨鼓起勇气开口,“妈妈认识了一位朋友,是退休教授,我们相处得不错,正在考虑...晚年结伴。”

小雅听后瞪大了眼睛:“什么?你要再婚?”

“不是马上,我们才刚认识,但是...”

小雅打断了母亲:“你嫌我拖累你了是吗?所以想找个人替你照顾我?”

“不是的,小雅。”林阿姨试图解释,“妈妈老了,需要有人照顾,也希望你能有个...”

“不用说了!”小雅激动地站起来,“我不需要别人照顾,也不需要什么继父!”

林阿姨没想到女儿反应这么激烈:“小雅,你听我说,张教授人很好,他知道你的情况,也愿意帮助你。”

“帮助我?”小雅冷笑,“怎么帮?让我去精神病院吗?”

“你瞎说什么!”林阿姨生气了,“张教授说可以介绍专业的心理医生给你,帮你克服社交恐惧症。”

“又是医生!”小雅更激动了,“我已经看过无数医生了,有用吗?他们只会给我开药,让我变成行尸走肉!”

林阿姨深吸一口气:“小雅,我已经六十岁了,我有权利追求自己的幸福。张教授答应婚后可以帮助你,但前提是你必须找到工作,开始独立生活。”

“所以这就是条件?”小雅冷笑,“你的再婚以我找工作为条件?”

“不是这样的,小雅。”林阿姨疲惫地说,“但我确实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给你一个月的时间,如果你还是不愿意尝试工作,我就不再提供经济支持。”

“你这是在威胁我?”小雅的声音颤抖。

“我是在帮你。”林阿姨坚定地说,“你已经四十岁了,该学会自己生活了。”

“我是废物,我知道!”小雅突然尖叫起来,“你嫌弃我,所有人都嫌弃我!没关系,我马上就离开,再也不会麻烦你!”

“小雅!”林阿姨被女儿的反应吓到了,“我不是这个意思,你听我解释!”

但小雅已经冲回了自己的房间,重重地摔上了门。

那天晚上,母女两人爆发了有史以来最激烈的争吵。林阿姨甚至说出了“与其这样活着,不如死了算了”这样的狠话,她只是气急了,没想到这句话竟成了她和女儿的最后对话。

04

第二天早上,林阿姨发现小雅不见了,只在桌上留了张纸条:“妈,我去找工作了,不用担心我。”

林阿姨松了口气,以为女儿终于想通了。但随后的几天,小雅都没有回家,也没有任何消息。林阿姨开始担心,不断给女儿打电话,都是无人接听。

第五天,林阿姨终于收到小雅的短信:“妈,我找到工作了,是一家网店的在线客服,可以在家工作。我租了房子,等稳定了再联系你。”

林阿姨回复:“太好了,小雅。你住在哪里?妈妈可以去看看你吗?”

小雅回复:“现在还不行,等我适应了再说。妈,我会好好的,你别担心。”

林阿姨继续追问:“那你什么时候回来拿衣服和日用品?”

小雅回复:“不用了,我已经买了新的。妈,我要开始工作了,先不聊了。”

之后,不管林阿姨怎么发消息,小雅都不再回复。电话还是打不通,林阿姨只能干着急。

一个星期后,林阿姨再次收到小雅的短信:“妈,工作还不错,老板人很好,不用担心我。你和张教授的事定下来了吗?”

林阿姨赶紧回复:“还没有,妈妈想等你回来一起商量。小雅,你到底在哪里?妈妈很担心你。”

小雅只回了一句:“我很好,你不用担心我,好好照顾自己。”

又过了几天,林阿姨决定去女儿常去的几个地方找找。她去了小雅喜欢的书店、公园,甚至去了小雅以前的大学,都没有找到女儿的踪迹。

“小雅真的去工作了吗?”林阿姨开始怀疑,“她从来没有工作经验,又有社交恐惧症,怎么可能这么快就找到工作?”

两周后的一个深夜,林阿姨接到医院的电话,说她女儿因服用过量安眠药被送进了急诊室。

林阿姨赶到医院时,医生已经宣布小雅抢救无效去世。在小雅随身的包里,有一封写给母亲的信:

“妈妈,对不起,我让你失望了。我尝试过了,真的尝试过了,但我就是做不到。我不想再拖累你,也不想看到你为了我牺牲自己的幸福。好好照顾自己,忘了我吧。”

林阿姨瘫坐在地上,泪如雨下。她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一番好意,竟然逼得女儿走上了绝路。

“都是我的错,都是我的错...”林阿姨不断地重复着这句话。

医生告诉她,小雅是在一家快捷酒店的房间里被发现的。酒店的清洁工发现她没有按时退房,敲门没人应,打开门后发现小雅已经失去意识,立即报了警。

“她已经服药很长时间了,送来的时候器官功能已经衰竭。”医生遗憾地说,“我们尽力了,但是...”

林阿姨摇摇晃晃地站起来,她需要去看看女儿生活的地方,也许那里能找到一些线索,了解女儿最后的日子是怎么度过的。

05

警方通过小雅的手机定位,找到了她租住的出租屋,并将钥匙交给了林阿姨。

“这是您女儿的住处,我们已经做了初步调查,没有发现异常情况。”警官说,“您女儿的遗物都在里面,您可以自行处理。”

林阿姨木然地接过钥匙,向警官道谢。她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到女儿出租屋的,整个人像行尸走肉一般,机械地一步一步往前走。

三天后,林阿姨强撑着疲惫的身体,来到女儿的出租屋。

推开门的那一刻,她几乎认不出这是自己女儿住的地方——房间整洁有序,墙上贴着几幅手绘的画,书桌上摆放着一台电脑和几本笔记本。

“小雅...”林阿姨低声呼唤着女儿的名字,仿佛这样她就能回应。

林阿姨坐在女儿的床上,环顾四周。这个小小的出租屋收拾得很干净,床单叠得整整齐齐,窗台上还摆着几盆小盆栽,绿意盎然。

“你一个人在这里,过得还不错吗?”林阿姨自言自语,眼泪又流了下来。

她站起身,开始一件件地收拾女儿的遗物。衣柜里的衣服不多,但都叠放得很整齐。林阿姨轻抚着每一件衣服,仿佛这样就能感受到女儿的温度。

书桌上的笔记本整齐地排列着,林阿姨翻开其中一本,是小雅的日记。她不忍心读,又舍不得丢弃,只好小心地放进准备好的纸箱中。

就在这时,她注意到床底下有个黑色的公文包。林阿姨弯腰将它拖出来,好奇女儿为什么会有这样正式的公文包。

包很重,林阿姨费了些力气才把它抱到床上。她犹豫了一下,还是打开了包。

里面整整齐齐地摞着十几本存折和存款证明,最上面的一本写着小雅的名字,余额显示——¥2,874,523.50。

林阿姨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翻开第二本,第三本...每本都有六位数的存款。她粗略一算,这些存款总额超过了五百万。

“这...这是怎么回事?”林阿姨喃喃自语,心脏剧烈跳动。

她继续翻找,在公文包的夹层里发现了一沓合同和稿费单。原来,小雅这些年一直在网上以笔名写小说,而且非常成功,是多家网络文学平台的签约作者。

合同上清楚地显示着小雅的笔名“夜雨竹”,以及每年的稿费结算金额。最近的一份结算单显示,仅去年一年,小雅就获得了超过80万的稿费收入。

林阿姨震惊地翻看着这些文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的女儿,那个她一直认为无所事事、啃老的女儿,竟然是一位成功的网络作家,年收入远超她的退休金。

林阿姨颤抖着打开女儿的电脑,输入密码“妈妈生日”后进入了桌面。

里面整齐地分类存放着几十部小说的文稿,其中有几部标注着“已出版”。她随机点开一个文件,里面是一部长达百万字的玄幻小说,文笔流畅,情节生动。

06

这时,林阿姨注意到桌面上有一个名为“给妈妈”的文件夹。她点开后,里面只有一个视频文件。

林阿姨双击打开了视频,屏幕上出现了小雅的脸。她坐在这个房间的书桌前,脸色苍白但平静。

“妈妈,当你看到这个视频的时候,我应该已经不在了。”小雅轻声说,“对不起,我知道这样很自私,但我真的撑不下去了。”

林阿姨捂住嘴,泪水模糊了双眼。

“我知道你一直不理解我为什么不能正常工作,为什么不能像其他人一样生活。”视频中的小雅继续说道,“其实我一直在尝试,只是用我自己的方式。”

小雅指了指周围的电脑和书籍:“我从大学毕业后就开始在网上写小说,一开始只是为了逃避现实,没想到后来竟然小有成就。这些年,我一直靠写作赚钱,存折和合同都在我床下的黑色公文包里,那是我的全部积蓄,都留给你。”

林阿姨无法控制自己的抽泣,她不敢相信,自己竟然完全不了解自己的女儿。

“我没有告诉你这些,是因为我害怕你的反应。”小雅苦笑着说,“我害怕你会说:'你看,你能写小说赚这么多钱,为什么不能正常工作?'但妈妈,写作和面对现实是两回事。在文字里,我可以是任何人,可以勇敢、自信、无所不能;但在现实中,我永远只是那个害怕人群、不敢说话的小雅。”

小雅停顿了一下,擦了擦眼泪:“我知道你是为我好,想让我独立,不被人看不起。但我真的做不到,每次尝试都是一次折磨。我知道你要再婚了,我应该为你高兴,但我控制不住地感到害怕和抛弃。我不想成为你幸福的阻碍,所以我选择离开。”

“妈妈,答应我,好好照顾自己,不要为我难过。我这一生虽然短暂,但因为有你的爱,已经很幸福了。我欠你太多,希望这些钱能让你的晚年生活好一些。再见,妈妈,我爱你。”

视频结束,屏幕变黑,林阿姨呆坐在那里,泪流满面。

她这才明白,女儿并非无所事事,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在努力生活。而她,却因为固有的观念,从未真正了解过女儿的世界。

“小雅,妈妈错了...”林阿姨抱着公文包,痛哭失声。她感到无比的自责和悔恨,如果她能早点发现,如果她能多一些理解和包容,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

林阿姨在女儿的出租屋里待了整整三天,一页页地阅读女儿的小说和日记,试图在字里行间找回女儿的影子。她这才知道,女儿在网络上拥有数百万粉丝,她创造的角色和故事被无数人喜爱。

“您就是夜雨竹的妈妈?”当林阿姨联系出版社处理版权事宜时,编辑惊讶地问道,“夜雨竹是我们平台最受欢迎的作者之一,她的新书我们一直在等待...”

“她...她已经不在了。”林阿姨哽咽着说。

消息很快在网络上传开,无数读者在小雅的作品下留言悼念,分享着她的小说如何陪伴他们度过困难时期。

林阿姨这才意识到,女儿虽然在现实中孤独,却在文字的世界里帮助了许多人。

小雅的葬礼很简单,除了林阿姨和几位老朋友外,还有出版社的编辑和几位同行作家。

他们大多没见过小雅本人,只在网上与她交流过,但都对她的才华和善良心怀敬意。

“夜雨竹是我进入写作行业的引路人。”一位年轻作家在悼词中说,“她从不露面,但总会在留言中鼓励新人,分享写作经验。没想到她一直在与社交恐惧症斗争,这让她的成就更加令人敬佩。”

07

葬礼后,林阿姨婉拒了张教授的再次求婚。“对不起,我现在无法考虑个人的事情。”她平静地说,“我需要时间去了解我女儿,弥补我的过错,即使已经太晚。”

张教授理解地点点头:“我尊重您的决定。如果有任何需要帮助的地方,随时可以联系我。”

林阿姨用小雅留下的部分积蓄,在社区开设了一个名为“夜雨小筑”的心理咨询室,专门为那些患有社交恐惧症和其他心理问题的年轻人提供帮助。她聘请了专业的心理医生,也邀请了愿意分享经历的康复者来做志愿者。

“我希望不再有父母像我一样,因为不理解而伤害了自己的孩子。”林阿姨常在咨询室的分享会上说,“理解和接纳,比要求和改变更重要。”

林阿姨还与出版社合作,将小雅的作品整理出版,并写下了一篇感人的序言,讲述了女儿的故事。

这些书很快成为畅销书,许多读者被小雅的故事打动,开始关注社交恐惧症这一问题。

“夜雨小筑”逐渐成为当地知名的心理健康机构。一年后,林阿姨接到一个特别的来访者——一位二十出头的女孩,自称是小雅作品的忠实读者,也患有社交恐惧症。

“夜雨竹的小说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女孩颤抖着说,“知道她也和我有同样的困扰,却能创作出那么美好的故事,我就觉得自己也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林阿姨含泪拥抱了这个女孩:“谢谢你告诉我这些。我女儿会很高兴知道她的故事能帮助到你。”

在每年小雅的忌日,林阿姨都会在“夜雨小筑”举办一场特别的分享会,邀请那些被小雅故事帮助过的人们讲述自己的经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个温暖的小社区,分享着各自的故事和成长。

“小雅,你看到了吗?”每次活动结束后,林阿姨都会对着女儿的照片说,“你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你的影响将长久地留在这个世界上。妈妈终于明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方式,不需要符合所谓的'正常标准'。”

在女儿去世五年后的一天,林阿姨收到了一封特别的信,是一位出版编辑寄来的。编辑在信中说,他们计划出版一本关于网络文学作家的传记集,希望能将小雅——夜雨竹的故事收录其中。

“您女儿的故事鼓舞了无数人,她用文字搭建起了自己的世界,也温暖了许多像她一样的灵魂。她的故事值得被更多人知道。”

林阿姨拿着信,站在窗前,望着窗外的阳光。她知道,这是对女儿最好的纪念——不是作为一个悲剧的主角,而是作为一个用自己的方式战胜困境、帮助他人的灵魂。

“小雅,妈妈希望你知道,你从未让我失望。是我太迟才明白,你一直都很勇敢,只是用了不同的方式。”

来源:阿悠说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