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秦风楚韵,汉水流觞,传习有我,太和武当。9月13日,《武当雅集》之“三丰遇真”非遗活动在武当山遇真宫举行,雅集通过展演、体验与对话,让世界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山水云雾间交融共生。
(武当融媒记者 耿宇)秦风楚韵,汉水流觞,传习有我,太和武当。9月13日,《武当雅集》之“三丰遇真”非遗活动在武当山遇真宫举行,雅集通过展演、体验与对话,让世界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山水云雾间交融共生。
遇真宫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是明成祖朱棣为纪念武当道教宗师张三丰而下旨修建的宫观,至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相传朱棣对张三丰极为敬仰,多次遣使寻访未果,遂建“遇真宫”,以表达“仰慕真仙,愿遇真人”的深切期许。此后,这里逐渐成为瞻仰三丰风采、传承太极文化的重要圣地。
除了厚重的历史文化,遇真宫还因一次“科技救古”的壮举备受瞩目。武当文化学者牛孝文说,为应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带来的淹没风险,遇真宫经历了一场整体顶升工程——通过数十个千斤顶将山门及两翼琉璃墙体、东西宫门原地顶升15米,实现了“悬空长高”,完整保留了明初宫观的原始风貌。这一工程不仅是一项技术成就,更是对张三丰精神和六百年文化根脉的深切敬畏。
活动现场,非遗传承人祝吉珍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将武当文化中寓意深远的太极阴阳、福寿康宁等元素巧妙转化为盘扣造型。从一团棉线到一件华服,从经纬交织到扣型成型,她们以精湛手艺将抽象的哲学符号“缝”进服饰,让跨越六百年的道家智慧在织物间延续流动。
展演环节中,《五行生辉·童韵华裳》《太极惊鸿·武当魂韵》等节目接连上演。稚龄孩童身着五色“祝服”,踏五行方位,演绎传统哲学意蕴;太极表演者在台上一招一式如行云流水,身形转换间刚柔相济,动静相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武当太极的深厚魂韵与生命律动。两个节目一动一静、一稚一练,交相辉映,生动诠释了武当文化在代际传承中的勃勃生机。
此次武当雅集以“遇真”二字为精神主线,既体现在建筑与艺术中,也融于非遗技艺里。如今,通过非遗与现代科技的双重赋能,遇真宫正延续其文化使命,让每一位来访者能在与天地精神往来之中,遇见本真的自己。
据悉,本次活动通过十堰广电新闻客户端、十堰广播电视台微信视频号、十堰文旅视频号、武当发布视频号、武当融媒抖音号等媒体平台同步直播。
来源:水点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