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廿二财神节,记住:1要拜,2要接,3要吃,传统习俗莫要忘!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2 08:18 1

摘要:红烛高烧,鞭炮齐鸣,用面做成元宝、圣虫,或用钱做成钱龙,吃水饺谓之“元宝”,意谓招财进宝。这财神节的热闹,竟不比过年逊色。

红烛高烧,鞭炮齐鸣,用面做成元宝、圣虫,或用钱做成钱龙,吃水饺谓之“元宝”,意谓招财进宝。这财神节的热闹,竟不比过年逊色。

农历七月二十二,街上鞭炮声震天响,商家店户大宴宾朋。

去年,我窝在书房里琢磨,这热闹景象所为何来?邻居老陈撞开我的门,塞给我一包元宝巧克力:“财神节快乐!接着,沾沾财气!”

我才恍然想起——原是财帛星君李诡祖的成道日。

世人忙忙碌碌,无非为几个铜板。就连那神仙世界里,也少不了一位专管金银财帛的星君。

也罢,既然逃不脱这烟火人间,不如坐下来聊聊这财神节的来龙去脉。

财神节拜的不是别人,正是增福财神李诡祖

这位老兄可不是什么虚拟人物,历史上真有其人。

北魏时期,李诡祖在曲梁当县令,清廉爱民,去世后当地百姓舍不得他,就建祠祭祀。这事儿本来挺普通,谁知后来居然惊动了唐朝皇帝。

唐高宗封他“财帛星君”,唐明宗又加封“神君增福相公”,到了元朝,元世祖干脆封他个“福善平施公”。

好家伙,从一个县官一路升到国家级财神,这晋升速度堪比火箭。

老百姓为啥愿意拜他?你看他的画像就明白:头戴朝冠,身穿红袍,白脸长须,面带笑容,一手执“如意”,一手执“元宝”或“聚宝盆”,写着“招财进宝”四字

这形象,看着就喜庆,比那些板着脸的神仙亲切多了。

财神节的确立,据说全靠一个梦。

清朝光绪年间,即墨古城有个周姓掌柜,经营布匹丝绸店。

连续三晚,他都梦见一个仙风道骨的老者念叨:“自己好久没有过生日了,今年要是谁给我过,我保证他生意亨通”。

周掌柜心想反正亏不了什么,就在七月二十二这天准备了香纸、供品和鞭炮。

结果怪事来了——店铺突然涌进大批顾客,原本冷清的生意一下子红火起来。

这事儿一传十,十传百,各家商铺纷纷效仿,逐渐形成了七月二十二迎财神的习俗。

你看,有时候传统的形成就这么简单,一个梦,一次尝试,再加上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那点念想。

财神节首要之事当然是祭拜。拜神要有拜神的样子,不是让你搞迷信,而是寻个由头表达对生活的期盼。

祭祀时,红烛高烧,鞭炮齐鸣。

那些经商的人家最为重视,所有经商业户都要大放鞭炮,大宴宾朋,感谢财神的保佑,祈求大吉大利、财源广进。

拜财神不是让你坐等天上掉馅饼。李诡祖之所以被尊为财神,不是因为他点石成金,而是他在世时勤政爱民、清廉正直。

拜他,其实是拜一种勤劳致富的精神。

接财气是财神节的重头戏。怎么接?首先得打开门走出去。

在扬州广陵区,每年都有盛大的迎财神活动。装扮一新的巡游队伍从千年古巷仁丰里鱼贯而出,旌旗招展、鸣锣开道。舞狮队动作矫健,活灵活现,“财神爷”向人群递送象征财运的元宝巧克力,为商铺送福送财。

现在很多地方还保留了这种习俗。大家纷纷涌向“财神爷”,以摸财神的方式祈盼新年纳财。

接到“财神”派发的“财礼”,人们相信今年肯定要行大运了。

接财气关键是要有一颗开放的心。接的不是天上掉下的横财,而是身边的机会与福分。

财神节要吃三样东西:饺子、菠菜和生菜。这可不是随便吃的,每样都有讲究。

饺子形状像元宝,寓意招财进宝。

而且馅料还有不同寓意:芹菜馅是“勤财”,白菜馅是“白财”,韭菜馅是“久财”,牛肉馅是“牛财”,羊肉馅是“洋财”。

看看,中国人把对财富的渴望都包进饺子里了。

菠菜谐音“拨财”,生菜谐音“生财”。

这两种蔬菜代表着财富能够来到身边。有些地方还会搞“五菜大聚会”,用菠菜、韭菜、油菜、白菜和芹菜这五种蔬菜,寄托财运亨通、事业顺利的愿望。

吃饭吃出这么多门道,恐怕也只有中国人想得出来。

禁忌

一是不要碰剪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财神是财富的象征,而剪刀是一种利器,可能会被视为对财神的冒犯和不敬。

二是不借钱给别人。财神节当天,人们通常不会向别人借钱或借物,因为这被认为会将自己的财运和福气转移给别人。

三是不说不吉利的言语。在财神节这一天,人们会避免说一些不吉利的言语,如“破”、“穷”等,认为这些言语会触犯财神爷,导致自家财运受损。

如今财神节越来越热闹,商家借此促销,市民图个乐呵。

文化街区,“城隍爷”和“五路财神”巡游互动,游客们接到“财神”派发的“财礼”兴奋不已。

老街坊劳女士说:“感受到了非常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托财神爷的福,今年定是财运旺旺、赚钱多多,生活越来越好。”

是啊,生活越来越好,这不正是我们最简单的愿望吗?

来源:简食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