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是这么一位在学术上闪闪发光的女性,快五十岁了还没结婚,这事儿就成了大家一直好奇的话题。
作为北京大学的博士,中央民族大学的教授,蒙曼这个名字很多人都熟悉。
她还是《百家讲坛》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主讲人,讲起历史来头头是道,特别吸引人。
就是这么一位在学术上闪闪发光的女性,快五十岁了还没结婚,这事儿就成了大家一直好奇的话题。
有观众说她“没人要”,她爸妈急得甚至在网上给她公开相亲,说男方就算啥也没有都不介意。
有一次,主持人在节目里问她最想嫁给谁,她想了想,说出的名字不是什么历史名人,也不是文化大家,而是一个“不是人”的角色,当时全场都安静了,这个回答也让我们看到了她不一样的婚恋观。
蒙曼的学问,是从河北老家那个装满书的书架开始的。
她家经济条件很普通,但父母有个信念,就是再穷也不能在教育上省钱。
家里大部分的钱都拿去买书了。
从线装版的《红楼梦》到白话本的《三国演义》,从正史到诗词,书架上的书越来越多。
可以说,蒙曼从小就是泡在书堆里长大的,看书就像吃饭喝水一样自然。
她的父母都是老师,特别懂得怎么引导孩子的兴趣。
小时候蒙曼捧着《红楼梦》,问妈妈为什么林黛玉老是哭。
她妈妈不会直接说答案,而是陪着她再看一遍书里的段落,让她自己去想林黛玉当时的生活环境和性格。
她对《三国演义》里的“空城计”好奇,她爸爸就跟她玩角色扮演,让她站在司马懿的角度想想,为什么会被诸葛亮骗了。
就是这种不直接给答案,而是带着她思考的方式,让她对历史和文学的兴趣越来越大。
上小学的时候,蒙曼在老师眼里就是个“特别的学生”。
她的作文经常被当成范文在班里读,写的东西不光流畅,还有一种同龄人没有的细腻。
比如写家乡的秋天,她会想到古诗里的“秋风萧瑟天气凉”,再看看自家院子里的落叶,写出来的文章就有味道,又很真实。
到了中学,历史课简直就是她的主场。
课本上那些枯燥的年代和事件,她总能挖出后面的故事来讲。
讲“安史之乱”,她会念杜甫的“国破山河在”,让同学在诗里感受那种乱世的凄凉。
聊“贞观之治”,她能模仿唐太宗和魏徵的对话,把朝堂上讨论的场景演出来。
因为她讲得生动,下课后总有一堆同学围着她,问“后来呢,后来发生了什么”。
就凭着这份热爱和好成绩,蒙曼很顺利地考上了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主攻唐诗宋词和古代史。
她的导师说,蒙曼看书不只看字面,总能透过文字看到历史的逻辑。
比如分析李白的诗,她会把盛唐的社会风气加进来,解释为什么李白的诗那么“豪放”,这背后有时代的影子。
这种感觉在年轻学生里很少见。
本科毕业后,她一路读到了北大的博士,最后又回到了母校中央民族大学当老师。
在大学课堂上,蒙曼彻底把“历史课很无聊”这个印象给打破了。
她讲武则天,不光是讲她当皇帝的政治事件,而是从她刚进宫怎么活下来开始讲。
比如怎么在后宫的勾心斗角里保全自己,怎么用自己的才学引起唐太宗的注意,当了皇帝以后又怎么平衡朝中各方势力,推动社会改革。
她讲得有血有肉,既有权谋斗争,也有女性的柔情。
她讲唐诗,会带着学生一个字一个字地品。
读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她会让大家闭上眼睛想象庐山瀑布有多壮观,感受诗人的那种豪迈。
读杜甫的“感时花溅泪”,她会提醒大家想想“安史之乱”的背景,体会诗人那种为国家担忧的心情。
她说话时还爱夹几句北京话,形容一个历史人物,会说“这人特实在,不玩虚的”,严肃的课堂一下子就亲切了。
学生们私下都叫她“蒙姐”,又佩服她的学问,又喜欢她的性格。
2007年,央视的《百家讲坛》邀请了蒙曼。
这个全国观众都能看到的平台,让她把学问带给了更多人。
第一次录节目,她没有装出一副老学究的样子,而是用最生活化的语言来讲。
讲武则天怎么从一个小才人一步步往上爬,她会拿同时期后宫里其他女人的选择做对比,告诉观众,“她的每一步,都藏着对局势的判断”。
讲她治理国家的政策,她会联系当时的税收、女性地位,让大家明白,这些政策是怎么影响到普通人生活的。
刚开始,有些观众觉得一个年轻女老师讲武则天,可能讲不透那么复杂的历史。
但是节目一播,蒙曼对历史细节的把握和那种发自内心的热情,慢慢让大家服气了。
讲到“武则天杀女争后位”这种有争议的地方,她会把不同史书的记载都列出来,告诉观众,历史有好几种可能性,我们要学会自己判断。
讲唐玄宗和杨贵妃,她不光讲爱情,还分析“安史之乱”和他们俩的关系有什么联系,让大家看到历史不是单一的。
她这种讲法,既接地气,又有深度,让很多本来对历史不感兴趣的人都迷上了,很多人在网上留言说,“原来历史这么有意思,现在每天都等着看《百家讲坛》”。
从《武则天》到《大隋风云》,蒙曼成了《百家讲坛》的熟面孔。
她的每一期节目,都能引起大家对历史的讨论。
有人听了她讲的历史,自己跑去读《隋书》。
有人在网上跟人辩论武则天到底是好皇帝还是坏皇帝。
她用自己的方式,让那些藏在古书里的历史,变成了大家能看懂、能聊天的“身边事”。
现在蒙曼快五十了,还是一个人。
对于自己的感情生活,她一点也不回避,态度很坦诚。
有一次在俞敏洪的直播间,被问到享不享受单身生活,她笑着说,现在的生活特别充实,每天都能做自己喜欢的事,给学生上课,研究历史,写写文章,这种精神上的快乐,是很实在的。
她没把单身当成一个问题,她说,如果以后遇到合适的人,我不排斥,但要是遇不到,现在的生活也很好,没觉得少了什么。
对外界的好奇,她总是很平静地说,人活一辈子有很多种活法,结婚生子是一种,专心做事业、追求精神世界也是一种。
她觉得自己有热爱的工作,有支持她的家人朋友,还有学生的认可,这样的生活已经很圆满了,没必要为了别人觉得“该结婚了”就随便找个人将就。
蒙曼对爱情的态度,其实藏在她对“理想伴侣”的描述里。
2019年,她爸妈为44岁的她公开征婚,条件可以说低到不能再低,不要求男方有车有房,不限制学历,也不看长相。
就是这么宽松的条件,很多男的还是不敢追。
因为蒙曼对婚姻有更深的要求,她说,我想要的婚姻,是从头到尾都能一心一意,能一起走到老的那种,不是为了搭伙过日子,而是两个人能互相懂得,有共同的精神追求。
这种对纯粹爱情的向往,可能跟她父母有关。
她的父母是街坊邻居,从小一起长大,是别人眼里的青梅竹马。
她爸爸年轻时生过病,妈妈每天下班都去照顾。
妈妈退休后喜欢养花,爸爸就陪她一起研究怎么种。
一辈子互相扶持,没红过脸,这种平淡又坚定的感情,让蒙曼从小就觉得,爱情的核心是灵魂的契合,不是物质。
所以当主持人问她最想嫁给谁的时候,她脱口而出“孙悟空”。
这个答案让很多人意外,但其实藏着她对伴侣的全部期待。
孙悟空本领高强,遇到困难能保护身边的人,就像生活里遇到难题,有个人能一起扛。
他重情重义,对师父师弟不离不弃,这就是婚姻里的责任和坚守。
他明辨是非,不会被外面的诱惑迷了心,这就是对初心的坚持。
更重要的是,他有坚定的信念,取经路上不管多难,都不放弃目标。
这正是蒙曼心里长久关系的关键,两个人能朝着一个方向努力,不被现实轻易打败。
有人开玩笑说,孙悟空还被压在五指山下,要等五百年才能出来。
蒙曼听了也只是笑笑。
对她来说,爱情不是到了年纪就该完成的任务,而是要等那个能懂她对历史的热爱,能和她一起聊诗词的人。
如果遇不到,她也愿意继续过好自己的生活,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故事,在书桌前写自己的研究,在博物馆里感受历史的温度。
她用自己的生活告诉我们,女人的价值从来不由婚姻决定,专注自己的成长,同样能活得很精彩。
本文内容基于公开网络信息整理,部分数据及观点综合自《环球时报》、新华社等权威媒体报道。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专业建议或决策依据。本作者对本文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及完整性不承担法律责任。
来源:元宇sW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