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 Zena CSS 深度解析:助力车厂提前一年推出 “AI 汽车”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3 14:41 1

摘要:对此,Arm 推出的 Zena 计算子系统(CSS),通过 “预先验证 + 灵活扩展” 的设计、“硬件加速就绪 + 软件提前开发” 的模式,再加上 “生态合作” 的思路,帮整个行业解决这些痛点。

众所周知,现在汽车行业正从“软件定义” 转向 “AI 定义”,但车企和芯片厂商都面临三大难题:系统越来越复杂、开发周期太长、算力和安全难兼顾。

对此,Arm 推出的 Zena 计算子系统(CSS),通过 “预先验证 + 灵活扩展” 的设计、“硬件加速就绪 + 软件提前开发” 的模式,再加上 “生态合作” 的思路,帮整个行业解决这些痛点。

下面,我们从技术原理、效率提升、生态合作三个方面,把Zena CSS 讲清楚。

一、技术内涵:既稳定又灵活的“计算底座”

Zena CSS 的核心突破,在于打破了“要标准化就没灵活性,要定制化就成本高” 的行业悖论。

其以“核心计算组件预集成和预验证+ 差异化模块可扩展”为设计理念,把核心的计算部分提前做好集成和验证,再用灵活的形式——RTL(寄存器传输级)形式,交付给合作伙伴,让大家既能省时间,又能保留自己创新的空间。

1.核心组件:撑起AI 汽车的 “算力和安全”

Zena CSS 的预集成模块并非简单堆砌,而是针对 AI 定义汽车的核心需求做了深度优化,通过集成以下多种强大功能来满足 AI 定义汽车需求:

算力层面:里面有16 个 Cortex-A720AE CPU 核心(基于最新的 Armv9 架构)。如果还不够用,还能扩展到32 个(把两个 Zena CSS 拼起来),满足从智能座舱(IVI)到 L2+ ADAS 的多场景算力需求。
安全层面:有两个关键的创新设计保障安全。一个是由Cortex-R82AE 驱动的 “安全岛”,这是 Arm Zena CSS 的专属设计,能实时处理安全相关的任务(比如检测故障、控制系统启动),达到最高的 ASIL D 安全级别,这是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的 “安全底线”;另一个是“安全飞地”,集成了硬件信任根和 Arm TrustZone 技术,如果客户有特别的安全需求,可以按需替换或对其进行编程配置,既安全又灵活。基础控制层面:包含调试、电源管理、基础I/O 接口这些 “必须有但不用重复开发” 的模块。Arm 提前把这些做好,合作伙伴就不用再花时间做基础工作,能直接聚焦更有价值的创新。

2、为什么用RTL 交付,而不是 GDS?

当被问到为什么Zena CSS 用 RTL(寄存器传输级)的形式交付,而不是直接给 GDS(版图数据库)?

Arm 汽车事业部产品和解决方案副总裁 Suraj Gajendra告诉我们,答案是为了 “灵活”!

工艺更自由:GDS 会绑定特定的芯片工艺,如果Arm选定某个工艺节点进行优化设计,客户就不得不使用相同的工艺节点,失去了选择的自由和灵活性。但不同客户需求不一样,通过RTL,客户就能根据成本、性能等不同考量因素,自主选择特定的代工厂并针对性地优化设计。设计能自己调:GDS 会把芯片内部的模块位置固定,本质上会在布局规划或物理实现层面限制客户的设计。RTL 交付能让客户自己决定这些模块的位置,实现芯片的设计和优化。

3、支持芯粒(Chiplet)适配:为未来多芯片设计留足空间

现在汽车芯片越来越倾向于“多芯片组合”(比如用不同芯片分别处理感知、决策),而Zena CSS 从设计时就考虑到了这一点。

预留标准接口:它的核心模块里已经包含了连接UCIe(通用芯粒互连协议)的必要接口,客户不用改核心部分,只要加个 UCIe 物理层,就能把 Zena CSS 做成一个独立的 “芯粒”;如果暂时不用多芯片,也能直接当单芯片用,现在和未来的需求都能满足。多芯片协同工作:多个Zena CSS 能通过 UCIe 连起来,形成 “算力池”。比如一颗负责辅助驾驶的感知,另一颗负责决策,数据能快速传递,解决单芯片算力不够的问题,为未来更高级的自动驾驶(比如 L4 级)铺路。

二、效率提升:从“排队开发” 到 “同步干活”,周期大减

以前开发汽车芯片,要按“IP 交付→硬件设计→软件开发→系统集成” 的串行流程,周期长达 5-6 年,完全无法跟上AI 应用的迭代速度。

Suraj Gajendra表示,Zena CSS 通过 “硬件开发加速 + 软件左移” 的双重策略,实现了开发周期的 “量级突破”—— 芯片开发缩短 12 个月,软件开发提前 2 年,直接帮助车企将 AI 车型上市时间至少提前 1 年。

1、硬件开发:工程减负20%

Zena CSS 能压缩硬件周期,核心是 Arm 提前帮大家做了 “最复杂、最重复的工作”:

提前验证覆盖多场景:Arm 在推出 Zena CSS 前,已经针对辅助驾驶(比如环视、驾驶员监控)、智能座舱(多屏交互)、车辆控制(比如预测故障)等场景,做好了功能测试、性能优化和功耗调整。比如辅助驾驶需要的实时性,安全岛和 CPU 的配合已经通过了 ASIL D 认证,客户不用再自己测一遍。核心模块能复用:以前芯片厂商要为每款车型重新设计CPU 和安全模块,现在 Zena CSS 的核心模块能跨车型用。比如某车企的 SUV 和轿车,能共用 Zena CSS 的 CPU 和安全层,只需要改改 AI 加速器,效率一下子就上来了。工程资源“减负” 20%:根据 Arm 和合作伙伴的实际数据,用 Zena CSS 后,芯片厂商做 SoC(系统级芯片)设计时,能少20% 的工程师资源投入。这是因为核心计算模块的开发、验证工作已由 Arm 完成,客户可将资源聚焦于差异化模块(如自研 NPU、其他定制逻辑),而非 “重复造轮子”。

2、提前开发:没有硬件也能干活

Suraj Gajendra认为,AI 带来的创新速度如此之快,硬件和软件的与时俱进十分重要,以确保解决方案能更快推向市场。但传统的开发流程,必须等硬件做好才能开发软件,这是最大的瓶颈。Zena CSS 用 “虚拟平台” 解决了这个问题:

云端虚拟原型同步上线:Arm 联合 AWS、Cadence、西门子等,为 Zena CSS 打造了 “指令集架构(ISA)对等” 的虚拟平台—— 在物理芯片流片前,软件开发者即可在云端基于虚拟 CSS 开发、测试 AI 算法(如 ADAS 感知模型、座舱语音交互),实现 “硬件设计与软件开发并行”。软件周期缩短两年:以前要等 IP 发布两年后,有了硬件才能开发软件;现在 Zena CSS 的虚拟平台和硬件设计文件一起发布,软件工程师当天就能开始干活,一下子省了 2 年时间。生态工具链协同:Arm 还联合 GitHub、InfoMagnus 等伙伴,为虚拟平台配了适配技术和工具,确保Zena CSS 平台的每一层都能支持持续演进和 AI 驱动的适应性。

三、生态合作:以SOAFEE 为核心,大家一起干

Zena CSS 的核心竞争力并非仅来自硬件,更在于Arm 构建的 “全栈生态协同体系”—— 以 SOAFEE(面向嵌入式边缘的可扩展开放架构)为纽带,连接从虚拟平台、软件标准到应用场景的所有参与者,解决了汽车行业 “各自为战、标准不统一” 的老问题。

1、 SOAFEE:连接云与汽车的 “标准桥梁”

Suraj Gajendra介绍,SOAFEE 是一项云原生倡议,鼓励整个生态系统开展开放协作,使开发者能够更轻松地将软件移植到不同的计算平台,从而实现“一次开发、大规模部署”的高效模式。据悉,该社区目前已汇聚了通用汽车、CARIAD、大陆集团和塔塔汽车等 150 余家行业成员。而如今, Zena CSS 就是这个标准的 全新“硬件载体”。

标准化开发框架:SOAFEE 定义了软件定义汽车的开放标准架构(如服务编排、资源调度),而 Zena CSS 的硬件设计(如 CPU 调度、内存管理)已提前适配这些标准。蓝图计划加速落地:SOAFEE 已针对 CSS 发展出多个适用于实际汽车场景的蓝图项目,包括推动自动驾驶功能的 Autoware Open AD Kit 蓝图项目、电装 (DENSO) 为混合关键性安全需求设计的最新蓝图项目,以及松下汽车电子系统 (Panasonic Automotive Systems) 为开发和部署数字座舱与 IVI 解决方案所设计的蓝图项目。

2、生态协同:从“底层硬件” 到 “上层应用” 的全链路覆盖

Suraj Gajendra介绍,Arm 围绕 Zena CSS 构建了四层生态协作网络,确保每个环节都有专业伙伴支撑:

底层支撑层:与芯片厂商,整车厂合作打造卓越的汽车芯片;虚拟平台层:与 EDA 合作伙伴以及 AWS 共同在虚拟平台层面进行协作,解决 “没有硬件怎么开发” 的问题;标准协议层:与红帽(车载OS)、eSync 联盟(OTA 标准)、Autoware 基金会(自动驾驶框架)制定标准规范及通信协议,确保不同厂商的产品可互操作 —— 例如,红帽的车载 OS 已适配 Zena CSS 的安全机制,可直接支持 OTA 更新的安全加密;应用技术层:与赛轮思AI(语音交互)、Mapbox(导航 SDK)、StradVision(ADAS 感知)合作提供提供场景化技术解决方案,这些方案已在 Zena CSS 上完成优化 —— 例如,StradVision 的轻量化感知 AI 可充分利用 Zena CSS 的 16 核 CPU,实现实时目标检测;开发工具层:GitHub(代码管理)、InfoMagnus(合规工具)、ELISA(开源安全)提供软件开发的全流程工具,确保 AI 应用开发符合行业标准。

3、赋能中国AI汽车生态,帮本土企业快速创新

中国是全球AI 汽车创新最活跃的市场,而 Zena CSS 对中国车企与芯片厂商的价值,在于 “降低门槛 + 保留创新空间”。

Zena CSS通过将计算核心的部分标准化,预先集成和验证,通过 RTL 的形式进行交付,这样能够加快上市进程,提升软件的复用性,让合作伙伴提升提升效率,把精力放在NPU、优化 AI 算法这些差异化领域。

适配中国市场需求:Arm Zena CSS 支持合作伙伴根据中国相关法规(如数据安全、OTA 合规)进行定制——例如,Zena CSS对安全飞地提供了相当大的灵活性,客户可以按需替换安全飞地或对其进行编程配置。

协同本土生态伙伴:Arm Zena CSS已获得包括四维图新、广汽研究院等中国生态伙伴的的认可。据Suraj透露,目前Zena CSS已经收到了包括中国厂商在内的合作伙伴的强烈兴趣,全球已有包括车厂和芯片设计商在内超过 10 家合作伙伴,一部分已取得了 Zena CSS 的技术授权,另一部分则正与Arm进行深度合作接洽阶段。

四、行业影响与未来挑战:重构AI 汽车的开发范式

Zena CSS 的推出,本质上是 Arm 从 “汽车 IP 供应商”向“AI 汽车计算平台服务商”的战略转型,其对行业的影响将远超单一产品:

1、推动中央计算架构:从“一堆小芯片” 到 “一个大算力池”

以前汽车里有很多小ECU(电子控制单元),座椅、车窗、辅助驾驶各用一个,很零散。

AI 汽车需要集中算力做决策,Zena CSS 的高算力和可扩展性,正好能当中央计算架构的核心。比如一颗基于 Zena CSS 的芯片,能同时管辅助驾驶、智能座舱、车辆控制,替代以前几十个小 ECU,既降低成本又减少功耗。

2、平衡标准化和定制化:解决行业老难题

汽车行业一直面临“标准化不够就重复劳动多,定制化太多就成本高” 的问题。Zena CSS 的 “核心标准化 + 外围定制化” 模式,正好解决了这个矛盾:

首先是核心标准化:CPU、安全模块这些 “大家都需要且复杂” 的部分标准化,软件能复用(比如不同车型共用座舱基础软件),还能减少认证成本;

其次是外围定制化:加速器等这些 “能体现差异” 的部分开放给客户。

3、未来还要解决的问题

虽然Zena CSS 现在能解决很多问题,但笔者认为,面对未来的 AI 汽车,还有两个挑战要应对:

首先,算力还要再提升:以后自动驾驶模型、车载大模型会更复杂,需要的算力会从几百TOPS(万亿次每秒)涨到几千 TOPS。

Arm 需要在后续版本里提升 CPU 性能,比如单核性能提升,或叠加更多核,还要优化和 AI 加速器的配合。据悉,目前Arm 已经通过 KleidiAI 软件库优化了 CPU 运行大模型的性能,未来还要进一步打通硬件和软件;

其次,合作要更深入:现在SOAFEE 的合作还还没形成全产业的 “硬件 - 软件 - 算法” 闭环。比如,未来某车企用 Zena CSS 做的辅助驾驶算法,要重新适配不同厂商的操作系统,还是会增加成本。Arm 需要在生态范围内继续推动 SOAFEE标准,实现 “一次开发,多平台能用”。

总结来说,Arm Zena CSS 的价值,不只是让开发变快、算力变强,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套 “能规模化、能创新” 的 AI 汽车开发方法,解决了行业最核心的矛盾 ——即如何在 AI 快速演进的情况下,既保证开发效率和安全,又能做出有差异的产品。

对车企来说,它意味着能更快推出AI 汽车,抢占市场;而对芯片厂商来说,它意味着能更灵活、更低成本地打造出差异化高端芯片。

来源:电驹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