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宁:蜡染企业助力乡村振兴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3 14:24 1

摘要:近年来,镇宁的蜡染企业家积极投身镇宁的乡村振兴事业,她们通过传承与创新蜡染技艺,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让古老的蜡染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指尖技艺”变成了“指尖经济”,成为了镇宁乡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伍德芬、韦国岚、梁海兰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近年来,镇宁的蜡染企业家积极投身镇宁的乡村振兴事业,她们通过传承与创新蜡染技艺,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让古老的蜡染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指尖技艺”变成了“指尖经济”,成为了镇宁乡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伍德芬、韦国岚、梁海兰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伍德芬:传承技艺,带富一方百姓

日前,2025年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布依族蜡染、刺绣、织锦、服饰”研培班在镇宁自治县美的锦光蜡染厂顺利结束。来自哈尔滨、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40余名学员在贵州民族蜡染艺术大师、贵州省蜡染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伍德芬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了布依族蜡染、刺绣、织锦、服饰等技艺。学员们表示,经过10天的培训收获满满,从最初对蜡刀使用的生疏到能在白布上勾勒出精美的布依族传统图案,深刻地体会到了蜡染艺术的“三分画、七分染”的独特魅力。

图为伍德芬教授学员蜡染技艺。

伍德芬是镇宁扁担山镇凹子寨地地道道的布依族人,自幼深受布依族蜡染文化的熏陶,她对蜡染技艺情有独钟。四五岁时,她就围在老人身边学习蜡染,从最基础的水波纹画起,逐渐掌握了这门复杂的手艺。1991年,她凭借出色的蜡染技艺被北京一家企业选中,成为一名专业画蜡技术人员。在京工作的5年里,她不断精进技艺,开阔视野。

但是,优渥的待遇却留不住这位朴实的布依女子。“小时候父母就教育我吃水不忘挖井人,我虽然在北京上班,但根还是在镇宁,每年回家看到乡亲们都还在过着相对贫穷的日子,心里不是滋味,想要尽自己的努力帮他们一把。”于是,伍德芬放弃在北京的工作,带着念乡情节和一身技艺返回家乡,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2014年注册成立了美的锦光蜡染厂。伍德芬全身心投入创新研发,不断尝试新颜色、新图案和新花纹。终于,她的创新款式得到了市场的认可,订单源源不断,产品远销上海、江西、天津、广州、深圳、成都等市场,2016年11月与北京“泥土记布言布语”开发生产的作品获得英国布艺展最佳海外展品奖。十余年来,伍德芬不但赴英国参加布依蜡染推介会,还到上海参加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文创产品博览会,东方时尚周第19届中国(青岛)国际时装周等展会和推荐会,多次在国内外展示了独特的民族手工艺技艺和作品。

图为伍德芬教学员织布。

随着生意日渐红火,伍德芬也没有忘记返乡创业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的初衷。从2014年起,伍德芬每年都会开展蜡染技艺培训,到目前已开展了20多次蜡染、纺织、绣花等技艺培训,培训人数达2000余人。通过伍德芬传授蜡染技艺,50多人成功开办了蜡染厂和蜡染工作室。锦光蜡染厂现在有脱贫户王方芹、伍妹常、杨忠芬等固定职工有16人,月收入在2000余元,王妹团因织锦技艺最好,月工资高达7000多元。在伍德芬的带动下,附近的许多布依族妇女重操旧业,重拾蜡染工艺绝活,既传承了蜡染等技艺,又增加了经济收入,实现了脱贫致富。美的锦光蜡染厂也先后被授予“贵州省少数民族手工艺传习所”“非遗传习所”“就业扶贫车间”“巧手脱贫基地”等荣誉称号。

图为伍德芬开展蜡染培训。

初心如磐。伍德芬表示,她将一如既往发展蜡染技艺,让广大农村妇女群众有机会学习到更多的蜡染刺绣知识和技艺,增加就业机会,为镇宁的乡村振兴尽一份力,带动乡亲们致富,有活一起干,有钱一起赚。

韦国岚:返乡创业,让传统与现代融合

这两天,贵州布依阿媚民族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韦国岚正在带着员工加班加点地赶工,就是为了如期交付华为公司的布依土布礼品袋。韦国岚兴奋地说:“自从8月12日与华为公司续签了100万元布依土布礼品袋合同后,我们一直在加班加点地赶工。我们的产品能得到华为公司的认可,这不仅是华为公司对我们产品的高度肯定,更是我们公司提升产品竞争力的重要动力。这份合同的签订,不但为公司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还解决了不少的就业问题。”这是韦国岚连续第3年与华为公司合作为该公司生产布依族土布礼品袋。

韦国岚出生在镇宁募役镇吴胜堡村一个布依族普通家庭,从小跟随母亲学习织布和绣花。2008年起韦国岚先后在浙江、上海等地的服装企业做设计师,待遇非常不错。“穷来乱做、饿来乱吃,小时候由于乡亲们生活比较困难,偷牛盗马等治安事件时有发生。要是大家手里都有了钱,谁还会冒险去做违法乱纪的事?许多年轻人为了养家糊口,纷纷到外面打工,布依族传统蜡染技艺也面临失传的风险。”每每想到乡亲对脱贫致富的渴望、蜡染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韦国岚返乡创业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传承蜡染技艺的想法就越强烈。

图为韦国岚指导乡亲织布。

2016年韦国岚毅然返乡走上了创业之路。2017年注册成立了贵州布依阿媚民族服饰有限公司,从创业之初的四台织布机发展到今天的60台。公司主要从事手工织布、蜡染、刺绣、苗绣、雕花等业务。由于学习过服装设计,韦国岚萌生了将布依族的传统手艺与现代设计理念巧妙融合的想法,经过不断的尝试,开发出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和手工艺品,已有5款产品申请了专利,她的产品受到国内市场欢迎。

在发展企业的同时,韦国岚积极带动周边群众就业。贵州布依阿媚民族服饰有限公司位于镇宁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最大的小区景宁小区。公司现有散工30人,固定员工36人,其中脱贫户20人,人均月收入2000元左右。居住在景宁小区的罗正美原是马厂镇牛田村人,她在韦国岚的公司上班已有两年半的时间。儿子外出打工,留下两个孩子给罗正美照顾。“以前在老家的时候,一年忙下来,只收入3000多斤的玉米和稻谷,仅够糊口。现在在公司上班,一个月有2000多块钱的收入,比在家做农业强多了。”说起收入的变化,罗正美喜滋滋地笑了。王周美家原来住在六马镇,也是搬迁到景宁小区的脱贫户,在韦国岚的公司里上班6年多,也是一边照顾孙子一边上班。她和罗正美一样,过上了“楼上带孩子、楼下挣票子、过上好日子”的幸福生活。许多当地妇女在韦国岚的带领下,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既照顾了家庭,又增加了收入。“有时候即使再困难,我也没有拖欠过工人的每一分工资。每年发放的工资就达80万元左右。”看到乡亲们因自己的带动而改变了生活,韦国岚由衷地感到高兴。

图为韦国岚为华为公司生产的布依族土布礼品袋。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韦国岚始终牢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她表示,将继续把蜡染这一非遗发扬光大,把民族手工产业做大做强,以产业带动就业,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让更多群众实现就业致富。

梁海兰:授人以渔,让蜡染文化薪火相传

“梁老师,这个蜡该怎么画呀?”“梁老师,快来教我一下,这个图形我怎么都画不好。”……9月11日,像往常一样,梁海兰又如期来到了镇宁自治县第四小学开展非遗进校园的活动现场。50余名学生围绕在梁海兰身边,叽叽喳喳地问个不停,一双双充满求知欲的眼睛盯着梁海兰不放。面对孩子们的问题,梁海兰总是耐心地一个个进行解答,还亲手进行示范。而在当天上午结束的镇宁自治县“甜蜜镇宁·奋进有我”青少年手作创意大赛上,梁海兰等指导学生创作的蜡染作品包揽了全部奖项,斩获最多。

“蜡染技艺的学习是个水磨工夫,不是朝夕之间就能学会的。我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蜡染这一古老传承的技艺发扬光大。”梁海兰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诺言。“周一周三寄宿制中学、扁担山中心学校,周二周四第四小学、实验小学,周三周四四中,周五一小。”在梁海兰“非遗进校园”的日程表上,每天的时间都排得满满的。从2018年开始,数年来,按照日程安排,梁海兰风雨无阻,在幼儿园、小学、中学之间辗转,足迹遍布镇宁城乡十余所学校,悉心教导学生学习蜡染、刺绣,让孩子们从小接触和了解蜡染文化,为非遗传承播下希望的种子。梁海兰的执着也让她收获满满,每年经过她的培训和指导的学生、慕名而来的外地求学者就有2000多人。今年6月,梁海兰指导学生创作的作品还在广州华侨博物馆展出。

图为梁海兰指导学生学习蜡染。

梁海兰不但是蜡染、刺绣技艺的传播者,也是带领乡亲致富的带头人。2016年她成立了巧手民族蜡染刺绣工艺坊。2018年为方便易地搬迁的姐妹们在家门口就业,特意把工艺坊搬迁至景宁小区,目前有固定工人8人,其中4人为脱贫户。通过“企业接单+集中制作+家庭生产”的模式,工艺坊向分散在家的妇女派单,让她们利用农闲时间和家务之余制作蜡染、刺绣等部件,真正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

图为梁海兰带领学生到广东省越秀区旧部前小学参加美育节美术专场作品展。

住在景宁小区的王德秀在工艺坊已经上班多年,在梁海兰的指导下,王德秀从开始的“门外汉”已经成为了蜡染、刺绣的行家里手,每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

家住镇宁环翠街道烟篷社区的染玉芳在几个月大时母亲就改嫁了,2019年才17岁大的她又失去了父亲,成为了一个孤儿。但是染玉芳并没有被不幸的生活所击倒,依然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从小就开始学习蜡染刺绣的她,在染海兰的指导下,凭着精湛的技艺22岁成为了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还注册成立了蓝染绣韵文化阁。“海兰不仅是我在蜡染刺绣上的导师,也是我生活上的导师,她不但教会了我蜡染刺绣,还教会了我要乐观地面对生活。在这里工作,每月有2500元左右的工资。”提到梁海兰对自己的帮助,梁玉芳眼里流露出的是满满的感激之情。梁玉芳只是经过梁海兰培训后的众多受益者之一。

图为梁海兰指导梁玉芳画蜡。

作为一名基层人大代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梁海兰表示,她的使命和责任就是让更多的人来传承蜡染刺绣,让更多的乡亲们通过蜡染刺绣走上致富路。

如今,镇宁的蜡染产业在伍德芬、韦国岚、梁海兰等企业主的带动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小小的蜡染,不仅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钥匙”,更成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镇宁城乡大地上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文/图 王峰)

来源:金台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