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扎实做好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广泛开展非遗的多元化传播,光明网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契机,策划推出“非遗焕新生生不息”记录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系列短视频,
编者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扎实做好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广泛开展非遗的多元化传播,光明网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契机,策划推出“非遗焕新生生不息”记录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系列短视频,聚焦非遗的活态展示与跨界融合,讲述好非遗人的传承故事与匠心精神,展示好中国非遗的精湛技艺与独特魅力。
在长白山脚下,一张张朴拙灵动的剪纸,承载着满族先民的渔猎记忆与文化密码。“过去,长白山满族以渔猎生产方式为主,山林里面的皮革、桦树皮都是我们用来剪纸的材料。”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剪纸(长白山满族剪纸)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纪对满族民间剪纸如数家珍,“剪纸无处不在,它是无文字书写的历史。”
20世纪80年代初期,王纪的父亲、时任吉林省通化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王纯信在一场民间剪纸展览中,发现了几幅奇特的剪纸。带着赞叹与好奇,他与剪纸作者倪友芝交流,查阅满族的典志、辞书,提出了长白山满族剪纸的文化概念。“我父亲发现了很多剪纸艺人,慢慢认识到这种文化的重要性,开始做剪纸传承人的培训。”王纪回忆道。
年幼时,她作为“最小的学员”跟随父亲学习;成年后,她成为美术老师、进入通化师范学院,将剪纸、农民画融入教学。王纪动情地表示,当老师和传承人两个身份合二为一的时候,会有无穷的力量。
2008年,“长白山满族剪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作为项目保护单位的通化师范学院,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将长白山满族民间美术的挖掘、抢救与保护、研究纳入到教学中来,使“长白山满族枕头顶刺绣”等十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先后入选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近年来,通化师范学院还开展了“一生一技”非遗课程班,在课堂中发现人、培养人,让每个学生都能进行非遗传统技艺的轮训,并挑选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更专业的学习。
当前在该校传媒学院担任教师的毕建智便深受其益。2012年,他来到通化师范学院就读本科,学习长白山民间美术相关课程,在心中种下了创新的种子,尝试用装置艺术、当代艺术等创新的方式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2024年,他作为策展人,带领着新一代的年轻学生们以长白山拼缝技艺为主题,举办了“纳物手作——长白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艺术融合作品展”,将长白山非遗技艺瑰宝与当代艺术创新融合,让世人重新审视非遗之美。
从课堂上回响的满族歌谣,到展厅里悬挂的现代装置,通化师范学院以全新的模式搭建起传统与未来的桥梁。正如王纪所言:“我们教给学生的是一种原生的文化,他们用这个时代的语言来传递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在这片黑土地上,非遗的种子正以青春之名,汲取着代代相传的丰厚养分,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策划:赵刚
统筹:陶媛
记者:杨亚楠 张诗奇 金昱希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