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的“元凶”被揪出,不是食盐!医生劝告:平时能不吃就不吃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7 17:20 1

摘要:确实,钠摄入过量是导致血压升高的一大诱因,但近年大量研究指出,真正潜藏在日常生活中的“血压杀手”,并非只有食盐,而是另一种更为隐蔽却常被忽视的物质——“高糖摄入”。

确实,钠摄入过量是导致血压升高的一大诱因,但近年大量研究指出,真正潜藏在日常生活中的“血压杀手”,并非只有食盐,而是另一种更为隐蔽却常被忽视的物质——“高糖摄入”。

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居民膳食指南(2022)》明确指出,长期高糖摄入与高血压、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密切相关

该研究分析了多个国家的饮食习惯与血压关系,发现每天摄入超过50克添加糖的人,其高血压发生率比正常摄入者高出38%

糖分,尤其是添加糖,在代谢过程中会导致胰岛素水平波动,进一步影响肾上腺素分泌,从而引起血管收缩、心率加快,最终导致血压飙升

与钠盐相比,糖的“杀伤力”更具隐蔽性和长期性,尤其是隐藏在各类饮料、糕点、加工食品中的“隐形糖”,更容易让人“中招而不自知”。

美国心脏协会(AHA)在《Hypertension》杂志上曾刊文指出,高糖饮食对血压的升高作用甚至超过钠盐(DiNicolantonio JJ, Lucan SC. BMJ Open Heart, 2014)。

研究者认为,果糖代谢会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加重血管收缩反应,从而直接导致血压升高。

中国居民在饮食结构西化的背景下,糖摄入量逐年上升,城市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与含糖饮料消费呈显著正相关。这类饮料看似清爽可口,实则是高血压的“催化剂”。

不少年轻人习惯于每日一杯奶茶、可乐或能量饮料,但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些饮品中所含的糖分远超日常推荐摄入量。

一杯500ml的奶茶,其含糖量可高达60克,几乎是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人每日糖摄入量(25克)的2.4倍

广州市疾控中心2021年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常饮含糖饮料的青少年群体中,高血压前期与患病率高达28.7%。这些人群中,大多数并无家族病史,病因直指“高糖饮食”。

不少患者在确诊高血压后,第一反应是“戒咸”,甚至有些人连汤都不喝了。但与此同时,他们却依旧每天喝饮料、吃蛋糕、摄入大量甜点。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高血压科主任李建华教授指出:高血压患者如果忽略糖分摄入的控制,那么即便戒盐也无法实现理想的血压管理效果。

中医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到,“五味入五脏,甘入脾”。过食甘甜,会导致脾虚湿盛,湿邪内生,郁而化热,最终化为“湿热”之邪,内扰肝肾,升发肝阳,从而诱发或加重高血压。

著名中医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张其成指出,现代饮食结构中的高糖负担,不仅导致代谢紊乱,还容易形成“痰湿内蕴”,是高血压的内因之一

因此,中医在调理高血压时,常以健脾祛湿、清热平肝为主,配合生活方式干预,方能收到良效。

日常生活中,以下几类食物是高糖摄入的“重灾区”,医生建议,特别是高血压患者或高危人群,应尽量避免或减少摄入:

1. 含糖饮料:奶茶、碳酸饮料、果汁饮料、能量饮料等。

2. 甜点糕点:蛋糕、甜面包、曲奇、月饼等。

3. 速溶饮品:速溶咖啡、奶粉、豆浆粉等常含较高添加糖。

4. 加工零食:糖果、果脯、甜酱类食品。

5. 调味食品:如番茄酱、沙拉酱、烧烤酱,糖分不可小觑。

6. “无糖”陷阱食品:打着“无糖”旗号的食品,也常含有糖醇类或人工甜味剂,长期摄入可能影响代谢。

为有效控制血压、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建议广大民众特别注意糖分摄入的日常管理。以下是临床医生总结出的五个控糖实用建议

· 看标签:选购食品时,认真阅读营养成分表,尤其关注“碳水化合物中糖”的含量。

· 三餐均衡:合理搭配主食、蛋白质、蔬菜,避免血糖波动过大。

· 喝白水:逐步戒掉含糖饮料,培养每日饮水的好习惯。

· 定期监测:高血压患者需定期检测血糖、血脂等指标,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 中药调理:在医生指导下,可选择健脾祛湿、平肝潜阳的中药,如茯苓、泽泻、夏枯草、天麻等,辅助血压稳定。

高血压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病,其成因涉及遗传、饮食、生活方式等多重因素。过去大家过于聚焦“盐”,却忽略了糖的危害。

如今,医学界逐步揭示了糖在高血压形成中的关键作用,让更多人意识到“甜食不甜蜜”,反而可能是健康的“甜蜜负担”

控制饮食中的糖,不仅有益于稳定血压,还可改善体重、减少脂肪肝、预防糖尿病,真正实现一举多得的健康目标

医学资料与研究文献参考:

1.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2.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课题组. 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与高血压流行趋势研究, 2020.

3.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李建华教授高血压门诊临床观察报告.

4. 张其成教授. 中医体质与慢性病防治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内部讲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健康科普驿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