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也要付费?这届大学生为实习拼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3 13:19 1

摘要:秋季学期刚开始,大三学生张佳(化名)就不断刷新着各大招聘平台,希望找到一份合适的日常实习。然而,从未有过实习经历的她,在招聘软件海投了简历却始终石沉大海,她越来越感到焦虑。“找工作要看实习经历,但实习岗位都要求‘有相关经验’,连第一份实习都找不到,还怎么‘垂直

潮新闻客户端 见习记者 王韵鸥 实习生 吴籽烨

秋季学期刚开始,大三学生张佳(化名)就不断刷新着各大招聘平台,希望找到一份合适的日常实习。然而,从未有过实习经历的她,在招聘软件海投了简历却始终石沉大海,她越来越感到焦虑。“找工作要看实习经历,但实习岗位都要求‘有相关经验’,连第一份实习都找不到,还怎么‘垂直’?简直是个恶性循环。”

同样的焦虑,正蔓延在成千上万名大学生之中。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实习成了许多用人单位筛选人才的隐形门槛,也成为大学生们的“兵家必争之地”。

焦虑之中,不少大学生把目光转向社交媒体寻找机会,却迎面撞上了一个更光怪陆离的“实习交易市场”。

大学生们在社交平台表达找不到实习的焦虑,中介机构则在推荐自家项目

明码标价的万元内推

打开小红书,搜索“实习”,随处可见“有没有来xxx实习的大学生”“留学生实习看过来”这类招聘帖。大学生小吴曾听说室友通过这类渠道找到过实习,满怀期待地点进帖子,却发现背后大多是收费的求职中介机构。它们提供所谓“付费内推”服务,价格动辄上万,甚至高达两万至三万元。

这样的机构还不止一家,记者以寻求实习机会的大四传媒专业学生的身份,向其中几家机构进行了咨询。

从目前回复了信息的两家来看,一家明确表示,收费后就可安排实习,价格在2万至3.5万的区间内,根据企业级别和岗位有所不同。另一家则按照远程或实地实习,以及实习的时长分为不同的收费档次:远程实习1个月13800元,3个月29800元;实地实习三个月也同样是29800元。他们承诺实习“保录取”,“拿不到实习名额全额退款”,某机构对接人员显然对此相当自信,“我们这十年只做了求职这一件事。”他们声称,实习过程中会由“企业在职高管1V1带教”,还会在合同中写明条款。

记者向机构咨询

这些机构自称与多家知名企业有“中立层次”的合作。除了实习项目外,他们还有短期的名企项目,标价6980元,并表示已有来自伦敦大学学院、纽约大学、香港大学等名校学生报名参加。

“我们直推流程比正常投递更便捷,免去网申、笔试、群面环节,只需一轮‘高管面’。”对接人员表示。他们甚至还承接正式岗位的求职内推,虽然不能百分百“保录取”,但承诺90天内未收到offer可随时申请退款,offer企业包括上市公司、估值超10亿美金以上的公司以及其他甲方认可投递的企业。

记者向机构咨询

记者表示对某TV的实习很感兴趣,问询是否还能参加。但机构对接人说,某TV的实习席位上周已满,如果可以接受其他的公司,可以帮忙确认安排。记者又问起某家企业的杭州岗位,对方报价3.28万,最低可以接受2.98万的价格,“不能再低了”,对方表示。

记者向机构咨询

令人惊讶的是,这些中介大多持有正规的营业执照和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浙江天册律师事务所的潘律师认为,他们认证时的资质可能会与现在开展的业务存在出入,“有可能会在经营的过程中慢慢变味。”潘律师分析道,以往的内推,往往局限于熟人之间的人情往来。而现在通过产业化运作,中介能够向市场上大量陌生人群推销这些资源,从而掌握定价权,实则是“将人情内推变成了金钱往来”,如果中介与企业内部人员有利益牵扯,可能会涉及到企业反腐败的红线。

虚假招聘的陷阱

在高额付费实习之外,另一种陷阱是虚假招聘。去年底,何月(化名)曾在社交媒体上刷到过春晚招聘实习生的帖子,作为传媒专业学生,何月深知春晚实习在行业内求职的含金量。尽管当时已临近十二月,按照常理,实习生应该早就招聘完毕并进组工作了,但帖子里“会获得实习证明(正式走人事)”几个字,又让何月燃起了一些希望,“说不定是第二批招聘呢。”她心想,并迅速填写了报名链接。半个月过去,却没有任何消息。

她开始起疑。她打开社交媒体,搜索相关帖子,发现有不少同样投递过简历的人发出疑问。评论区网友指出,这条实习招聘漏洞百出:首先,春晚主办方早已由“中国中央电视台”更名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总台招聘实习生怎么会连自己单位叫什么都不知道呢;其次,有人敏锐地发现,报名链接跳转到了一个毫不相关的网址,看起来并不像正规招聘,并且网址上也有一行提示小字,“此表单由未经实名认证的个人制作、发布并收集”,提示大家谨慎提交;还有人称接到了所谓节目组里打来的电话,不过显示的却是南方某省份的号码,而不是北京的。

虚假招聘链接跳转出的报名表

“要么就是中介做中间商赚差价,要不就是借这个由头骗取个人信息的。”何月判断。

记者向央视总台工作人员核实,对方明确表示链接“是假的”。“很多公众号发这种假招聘,我们处理过一批,但根本清不完。”工作人员透露,“春晚实习招聘多数通过内推进行,比如相关院校的老师推荐等等,很少对外公开招聘。”

一杯奶茶钱买到的实习资讯

而在真假难辨的招聘环境中,一种低成本的实习资讯服务正在兴起。与前述动辄上万的付费内推和欺诈性的虚假招聘不同,这类服务往往由自称“学长学姐”的群体发起,他们实习经历丰富,或曾是大厂职员,建立实习资讯分享群,称只需付“一杯奶茶钱”,便可获得日常实习与继任招聘信息。

资讯群中每周至少更新40条招聘信息,岗位包括互联网产品、运营、外企、市场等多个方向,多以大厂业务负责人直招为主,“录取率是官网的2-3倍”。“学长学姐”们强调,因为实习群发布信息及时、投递人数少、简历直达业务负责人,因此成功率远高于常规渠道。

从本质上看,这类服务是在销售“信息差”,同时因为价格低廉、方式灵活,吸引了不少学生。记者观察到,这个实习资讯日更群的链接也在某社交平台上售出近700份。

无论是高额付费内推、虚假招聘,还是低成本资讯分享,都折射出实习市场的供求失衡。随着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多段实习经历俨然成了求职标配,门槛不断抬高。部分学生和家长愿意付费“买实习”,中介便趁势推出各种内推套餐,甚至不惜虚构招聘信息。

面对实习中介市场的种种乱象,浙江天册律师事务所的潘律师提醒:

第一,无论是高价内推、低价资讯还是看似“权威”的招聘,都不要过分相信。头部企业的招聘流程通常公开透明,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交叉验证。

第二,要仔细审查分析中介机构说明的流程、做出的承诺是否可靠。社会资源终将是有限的,当下的付费“保过”实习,无非是将裙带人情的往来转化成了偏向灰色的金钱交易。

第三,要注意留存与机构的沟通记录、合同以及中介方的主体信息,以防未来维权时无法“精确打击”。

实习,本应是大学生接触社会、提升能力的通道,如今却悄然变味。即使某些方式没有逾越法律红线,这种现象的蔓延也不利于社会风气的正向涌动。如何重建一个公平、透明、健康的实习招聘环境,是高校、企业、社会值得共同思考的问题。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