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2日晚8点,全中国的果粉集体上演了一出“速度与激情”:有人对着电脑屏幕狂点鼠标,有人手机APP卡成PPT,20分钟后,上海地区iPhone 17 Pro Max首发日取货名额——没了!橙色款更是比周杰伦演唱会门票还难抢,而被苹果吹上天的“性价比之王”标准
9月12日晚8点,全中国的果粉集体上演了一出“速度与激情”:有人对着电脑屏幕狂点鼠标,有人手机APP卡成PPT,20分钟后,上海地区iPhone 17 Pro Max首发日取货名额——没了!橙色款更是比周杰伦演唱会门票还难抢,而被苹果吹上天的“性价比之王”标准版,却冷得像双十一后的快递盒。这届果粉,到底在抢什么?是手机还是面子?是刚需还是被套路?今天咱就掰开揉碎了聊,这20分钟的“疯抢大戏”背后,藏着多少苹果的“小心机”和消费者的“糊涂账”。
先看现场:20点开启预购,20:03官网APP还在“转圈圈”,20:05有人抢到Pro到店取货,20:20上海Pro Max首发日取货名额直接清零——这速度,比当年双11抢李佳琦直播间的口红还快。有网友吐槽:“左手鼠标右手手机,眼睛盯着进度条,比我妈当年抢春运票还紧张,生怕晚一秒就成‘等等党’。”
胡先生的经历更真实:“电脑网页卡成狗,APP像死机,付款时显示‘等待付款’,我以为钱飞了,5分钟后订单才活过来,手心全是汗。”这场景是不是很熟悉?没错,每年苹果新品预购,都像一场“全国性大型焦虑测试”:抢得到=“天选之子”,抢不到=“手速不行”。但你有没有想过:苹果真的产能不足吗?
看看数据:Pro Max发货时间已排到10月14-21日,3-4周的等待期——这哪是产能不足,分明是“饥饿营销2.0”。故意放慢官网加载速度,让你在焦虑中“冲动下单”;限量发售首发日取货名额,制造“再不买就没了”的紧迫感;甚至连颜色都要搞“差异化饥饿”——橙色比银色蓝色更抢手,真的是大家突然审美统一了?
真相可能扎心:苹果的供应链管理能力,连富士康都得喊“大哥”,会缺那点橙色外壳的产能?大概率是“人为限量”。就像爱马仕的Birkin包,不是买不到,是“不配买”;橙色Pro Max,不是抢不到,是苹果想让你“觉得自己抢到了稀缺品”。毕竟,“限量”两个字,就是最好的涨价理由——17999元的2TB顶配版,不就是这么卖出去的?
今年最魔幻的一幕:橙色Pro Max成了“断货王”。有果粉吐槽:“银色蓝色随便买,橙色刷10分钟都是‘无货’,苹果是把橙色当彩票发行了?”但你去朋友圈看看,晒橙色Pro Max的人,文案都带着优越感:“抢到了橙色,据说全国就XX台”——这哪是晒手机,分明是晒“身份认证”。
颜色经济学早就告诉我们:颜色不是用来好看的,是用来“区分阶级”的。汽车界,特斯拉白色加价8000,宝马M系列的“磨砂灰”要选装;包包界,香奈儿的“ leboy黑金”永远比其他颜色贵;到了手机界,苹果把这招玩明白了:用颜色给手机贴标签。
银色蓝色=“普通款”,适合低调打工人;橙色=“限量款”,适合追求个性的“高端玩家”。发朋友圈时,橙色机身+“首发取货”定位,等于昭告天下:“我不仅有钱,还有闲,手速还快”。这哪是买手机,是买了张“高端社交入场券”。
更狠的是,苹果连“旧机抵扣”都要加戏。胡先生说“找序列号像做数学题”,官网要自己填信息,APP虽然方便但卡——这哪是抵扣,是“筛选用户”:愿意花时间填信息、忍受卡顿的,才是“真果粉”,苹果就喜欢你这种“为了买我,再麻烦也愿意”的“忠诚客户”。
与Pro Max的“秒光”形成讽刺对比的是:被苹果称为“性价比最高”的标准版,预购“未达预期”。5999元起售,比Pro便宜3000,为啥没人买?
先看配置:标准版用的可能还是去年的A18芯片,摄像头少一颗,屏幕刷新率60Hz,而Pro系列是A19芯片、120Hz高刷、钛金属边框——这哪是“性价比”,分明是“阉割版”。果粉不傻:5999元买个“残血版”,不如加钱上Pro,或者干脆买安卓旗舰。
今年安卓阵营多狠:小米15 Ultra、华为Mate 70 Pro+,配置拉满,价格才6000左右,比iPhone标准版香多了。有网友说得直接:“苹果以为我们还是十年前那个‘只要是苹果就买’的傻子?标准版连个高刷都没有,谁买谁冤种。”
这暴露了苹果的“刀法”问题:以前靠“iOS生态”就能躺着赚钱,现在不行了。高端用户追Pro Max的“面子”,中端用户看性价比,结果苹果把标准版砍得太狠,中端用户直接“叛逃”安卓。这哪是“性价比最高”,是“性价比最低”——5999元,买的不是手机,是“苹果Logo税”。
比标准版遇冷更尴尬的是Air:因eSIM问题直接推迟发售。苹果说“等待监管批复”,翻译一下:“中国不让卖”。
eSIM是啥?简单说就是“虚拟SIM卡”,不用插物理卡。苹果在国外推eSIM,是为了“去运营商化”,用户换运营商更方便;但在国内,eSIM涉及通信安全和用户数据,监管一直很谨慎。三大运营商也表态:“等监管批准”——意思是“苹果你别催,政策没松口”。
这事儿最讽刺的是:苹果想在中国推“高端轻薄款”,结果栽在了“本土化合规”上。以前苹果在中国市场顺风顺水,觉得“我出啥你们买啥”,现在突然发现:中国不是“想进就能进”的菜市场,政策红线碰不得。
有业内人士透露:苹果可能太自信,提前备货了Air,结果监管没批,现在库存压着,只能干着急。这就是全球化企业的“中国式尴尬”:既想赚中国的钱,又不想遵守中国的规则,哪有这么好的事?
聊了这么多,你发现没?苹果的每一步,都是“阳谋”:
故意卡预购页面,让你焦虑;限量橙色款,让你觉得“抢到就是赚到”;Pro Max定高价,把“买得起”变成身份象征;标准版砍配置,逼你“加钱上Pro”;连Air推迟发售,都能炒一波“稀缺感”。而消费者呢?一边骂“苹果套路深”,一边熬夜抢手机;一边吐槽“17999元太贵”,一边晒顶配版订单——这根本不是“被套路”,是“共谋”。
苹果需要“果粉疯狂抢购”的新闻,来维持“高端品牌”形象;消费者需要“抢到限量款”的快感,来证明自己“混得不错”。就像奢侈品店门口永远排长队,不是东西多好,是排队本身就是“广告”:“看,这么多人买,说明它值钱”。
所以,20分钟秒光的Pro Max,不是手机,是“身份焦虑的解药”;橙色款的稀缺,不是产能问题,是“社交货币的发行量控制”;果粉的疯狂,不是热爱,是“用消费证明自己存在”。
9月19日,第一批抢到Pro Max的人会去直营店取货,发朋友圈、拍开箱视频,配文“终于等到你”;10月,那些等了3-4周的人收到手机,发现橙色也没那么好看,但还是会说“真香”。
这就是苹果的厉害之处:它卖的从来不是手机,是“仪式感”“稀缺感”“身份感”。而我们,一边骂着“割韭菜”,一边心甘情愿被割——因为在这个“用消费定义成功”的时代,谁不想用一部手机,告诉世界“我过得很好”?
只是下次预购时,或许可以问问自己:我抢的到底是手机,还是别人的“羡慕眼光”?苹果的财报数字里,又有多少是你的“面子税”?
来源:科技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