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铭记|常伦庄上春长青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3 11:01 3

摘要:常伦庄村党支部书记、龙口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王忠金告诉记者,大家都在任常伦事迹展览馆里看直播。还没进展览馆的门,就听到了里面传来的欢呼:“看见了!看见了!”

任常伦像。 YMG全媒体记者 黄钰峰 摄

到龙口市七甲镇常伦庄村采访的那天是9月3日,刚好赶上了九三阅兵。

常伦庄村党支部书记、龙口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王忠金告诉记者,大家都在任常伦事迹展览馆里看直播。还没进展览馆的门,就听到了里面传来的欢呼:“看见了!看见了!”

直播画面上,战旗方队走过观礼台,一列列鲜红的旗帜中,“任常伦连”连旗迎风飘扬。欢呼声伴随着掌声,激动写在了每个人的脸上。

“战斗英雄任常伦,他是黄县孙胡庄的人,十九岁参加了八路军……”已是满头白发的村民孙玉芝忍不住唱起了《战斗英雄任常伦》,“就是高兴,心里特别高兴。”

在这个有着特殊意义的日子,在孙玉芝的歌声里,我们再一次穿越80年的红色岁月,去探访这个村庄里崭新的故事。

青山埋忠魂

如同那首人人耳熟能详的歌曲《战斗英雄任常伦》,任常伦的故事,在这里讲述了一代又一代。

1921年,任常伦出生于黄县(今烟台龙口市)孙胡庄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的童年极为困苦,6岁丧父10岁丧母,14岁时辍学打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抗日的烽火燃遍了胶东大地。1940年,任常伦如愿以偿参军入伍,成为八路军山东纵队五旅十四团二营五连的一名战士。

胶东抗战战斗频繁、激烈,从小怀着为劳苦大众作斗争决心的任常伦表现得十分英勇。入伍4年多,他先后参加战斗120余次,曾9次负伤、身上11处挂彩,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叫苦,令敌人闻风丧胆。

1944年8月,任常伦出席山东军区战斗英雄代表大会,获得山东军区一级战斗英雄称号。那一年的11月17日,阻击700多名日军进攻根据地的海阳长沙堡战斗打响,任常伦不顾肩部还嵌着弹片、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再三要求上了战场。

担任副排长的他带领九班战士奋勇杀敌,连续击退敌人5次反扑,在子弹打光、手榴弹用完、增援部队未赶到的情况下,带头冲入敌群展开白刃战。在敌人对小高地发起的最后一次反扑中,任常伦不幸头部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3岁。

得知任常伦牺牲的消息后,时任八路军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悲痛万分,为纪念这位年轻的战士,将他所在的连命名为“任常伦连”。八路军胶东军区国防剧团的莫雁与父亲栾少山流着泪一起写下歌曲《战斗英雄任常伦》,后来,这首歌被许世友司令员定为“任常伦连”连歌。

战旗猎猎八十载

8月5日,任常伦村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来自“任常伦连”的官兵代表和广西贵港市双拥代表团的工作人员抵达烟台。

在胶东革命烈士陵园顶峰,任常伦烈士铜像静静伫立了80年。当连队官兵把从广西连队驻地带来的热土轻轻撒在铜像四周时,战友们最深的思念也留在了这里。

十年前的8月,龙口金秋农民艺术团坐着大巴奔赴“任常伦连”;十年后的8月,大巴载着部队与驻地的亲人们来到龙口。这场相隔十年、跨越2300公里的双向奔赴,像一场接力,让英雄的名字如同飘扬的连旗般永远生动鲜活。

23岁的生命是短暂的,任常伦留下的精神财富是无穷的。

1945年2月,黄县县政府将任常伦出生的孙胡庄更名为“常伦庄”。从2011年开始,龙口市田家小学每一届的五年级一班都被命名为“常伦班”,迄今为止,已经有600余名孩子从常伦班毕业。

红色基因和烈士的英名一起,永驻这片长青的土地。

“英灵山顶上,抗日烈士纪念塔西面,有一尊八路军战士的铜像,他就是山东军区一等战斗英雄任常伦……”任常伦事迹展览馆内,85岁的常伦庄村村民王宝德正在为游客讲解。

王宝德的父亲和任常伦是儿时玩伴,他是听着任常伦的故事长大的。2016年以来,王宝德就成了村里的义务讲解员。近十年如一日,他为一批又一批参观者一遍又一遍地讲着任常伦的故事,至今已义务讲解志愿服务7500多小时。

不管讲过多少遍,在王宝德口中,任常伦的故事永远常念常新。80年前,任常伦将年仅23岁的生命留在了抗日战场,也为这片土地留下了永不褪色的、润泽后辈的精神力量。

谱写新“常伦之歌”

信步常伦庄村,英雄战斗生涯雕像在村口伫立,常伦班里传出琅琅书声,红色文化一条街迎接慕名而来的参观者,总面积4200亩的华电农光旅一体化项目现场,一块块光伏板在山耩地起伏延绵——

这些熟悉的风景正在见证着不一样的未来,讲述着新的常伦庄故事。

2022年5月,七甲镇首次获批“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项目”,常伦庄村作为重点改革村之一,承担起以红色文化传承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重任。

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和独有的红色基因,为村庄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和活力。以红色文旅为底色、以优势产业为推手,常伦庄村确立了“红色文化带动绿色旅游+小米加工产业化”的发展思路。

“我们常伦庄村深耕红色资源,目前已新建一处红色研学基地和一处红色大食堂,打造了12间特色民宿,与任常伦事迹展览馆和衣冠冢共同构成七甲镇的新时代乡村红色地标。今年以来,依托这一红色文化阵地,我们开展了红色主题摄影5次、红色研学活动20余次,不断擦亮‘和美常伦’红色名片。”王忠金说。

和王忠金边走边聊,他告诉记者,为了打响乡村红色旅游品牌,常伦庄村多点位打造了红色文化阵地、华电农光旅一体化项目和产业共富工坊等农文旅项目,推行“红色研学+乡村旅游+农事体验”的发展模式,每年可带动村集体增收50余万元。常伦庄村党支部领办成立绿兴农业专业合作社,目前已有150余户村民加入合作社,小米种植面积达到200余亩,年产量2万多斤。

“我也加入了常伦庄红色农文旅项目的讲解队伍,希望能让更多的人走进常伦庄、了解常伦庄。”王忠金说,未来,常伦庄村还将聚焦农商文旅深度融合,推动乡村文旅与产业振兴的有效衔接,不断解锁乡村振兴的共富密码。

夕阳西下,田家小学的校园里又传来那首熟悉的《战斗英雄任常伦》。穿越80年的岁月,在这个崭新的时代,在王屋湖畔这片红色的热土,我们听到,一曲新的“常伦之歌”正在谱写。(YMG全媒体记者 王晓丹 王军华)

来源:水母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