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前牺牲的革命先烈(八)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7 16:51 2

摘要:冷云(1915年—1938年10月20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妇女团政治指导员,黑龙江省桦川县人。1934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冷云进入小学读书。1931年,冷云进入桦川县立女子师范学校读书,受到进步教师的影响,思想逐渐倾向革命。九·一八事变后,冷云

141冷云

冷云(1915年—1938年10月20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妇女团政治指导员,黑龙江省桦川县人。1934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冷云进入小学读书。1931年,冷云进入桦川县立女子师范学校读书,受到进步教师的影响,思想逐渐倾向革命。九·一八事变后,冷云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入党后,她与另外两名同学组成了第一个女生党小组,在学生中秘密开展抗日活动。1936年初,冷云毕业后被分配到家乡学校任教,启发和激励学生和教师参加抗日斗争,同时与伪警宪特有关人员接触,利用他们掩护抗日活动,获取日伪情报。1937年8月,由于斗争形势发生变化,冷云离参加周保中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在军部秘书处做文化教育工作。此后,冷云被调到妇女团工作,曾担任小队长。1938年5月,冷云任抗联五军妇女团政治指导员,参加了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西征,随关书范领导的五军一师行动,在极度艰苦的环境与日寇周旋。部队从五常地区突围后,妇女团仅剩下以冷云为首的八名女同志。10月19日晚,冷云率妇女团随部队来到刁翎三家子西北的乌斯浑河西岸露营,准备第二天天亮渡河。

1938年10月20日晨,抗联遭到敌人围攻。为了掩护大部队突围,冷云与其他七名女同志主动吸引敌人火力,被敌人包围,战斗到弹尽援绝。为了不被敌人俘虏,冷云率七名女同志投入乌斯浑河,壮烈牺牲,史称“八女投江”。冷云牺牲时年仅23岁。

142胡秀芝

胡秀芝(1918年—1938年10月20日),“八女投江”烈士。黑龙江林口县刁翎镇马蹄沟人。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妇女团班长。中国共产党党员。

胡秀芝是位久经锻炼的老战士。有一次她带着两名战士摸到敌人哨所前,用手榴弹炸毁了日寇据点。她因作战机智勇敢而闻名于抗联各军并受到周保中的表扬。

1938年10月上旬,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一部,在牡丹江地区乌斯浑河渡口(今属林口县)与日伪军千余人遭遇。为掩护大部队突围,毅然放弃渡河,与妇女团指导员冷云(原名郑志民),班长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和被服厂厂长安顺福(朝鲜族)等7名战友一起,在指导员冷云率领下,分成3个战斗小组,与日伪军展开激战。她们主动吸引日伪军火力,使部队主力得以迅速摆脱敌人的攻击,但是她们却被敌围困于河边。在背水战至弹尽的情况下,她们面对日伪军逼降,誓死不屈,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乌斯浑河,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高唱“奴隶们起来”的国际歌,集体沉江,壮烈殉国。胡秀芝牺牲时年仅20岁。

143杨贵珍

杨贵珍(1920年一1938年10月20日),黑龙江林口人,“八女投江”烈士之一。

1920年生,黑龙江省林口县莲花乡人。

1936年11月参加抗联第五军。

1938年10月上旬,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一部在牡丹江地区乌斯浑河渡口(今属林口县)与日伪军千余人遭遇。为掩护大部队突围,毅然放弃渡河,与妇女团指导员冷云(原名郑志民),班长胡秀芝,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和被服厂厂长安顺福(朝鲜族)等7名战友一起,在指导员冷云率领下,分成3个战斗小组,与日伪军展开激战。她们主动吸引日伪军火力,使部队主力得以迅速摆脱敌人的攻击,但却被敌军围困河边。在背水战至弹尽的情况下,她们面对日伪军逼降,誓死不屈,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乌斯浑河,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高唱“奴隶们起来”的国际歌,集体沉江,壮烈殉国。年仅18岁。

144郭桂琴

郭桂琴(1922年—1938年10月20日),黑龙江省勃利县人。“八女投江”烈士。

郭桂琴,战士,1922年生于黑龙江省勃利县,长女,乳名菊花,身高1米55左右,瓜籽脸,长得俊秀,天真活泼,能歌善舞,举止大方。母亲雷氏(是雷家长女),再次生育时病故,她便寄养在林口县刁翎镇四合村四合屯的姥爷雷春喜家,由外祖母(王氏)抚养长大。

1936年春,因家贫难得温饱和不堪“亡国奴”之苦,她决然剪掉发辫投奔抗联5军。因四合村是抗联“堡垒村”,在日寇“并村”制造无人区时将村庄烧毁。

1938年春,经人介绍,与教导团分队长冯文礼定婚。

1938年7月随军西征。10月随西征部队返回刁翎根据地,19日晚露宿于三家子村西北的乌斯浑河(满语意为“凶猛暴烈的河)西岸老道口附近的谷地之中。

是夜,部队被日伪军发现。20日凌晨,8位女战友等9人欲渡河时战斗打响,她与其他7名女战友在掩护部队突围后,因弹尽,一起投入波涛滚滚的乌斯浑河,壮烈殉国。时年16岁。

145黄桂清

黄桂清(1918年—1938年10月20日),“八女投江”烈士。

黄桂清,战士,1918年生于黑龙江省林口县刁翎镇四合村的合心屯(原南围子河西)

其家是抗联“堡垒户”,家中经常住着抗联战士。因不堪日寇的蹂躏奴役,全家积极参加抗日斗争,黄桂清参加了抗联五军,在妇女队中工作。她平时工作积极,好学上进,作战勇敢。因她家的屯子是支援抗日的“堡垒村”,在日伪军残暴地实行“三光政策”(抢光、烧光和杀光)、制造无人区时,将黄家及全屯房子烧毁,黄桂清家人不知去向。

1938年7月随军西征。10月随西征部队返回刁翎根据地,19日晚露宿于三家子村西北的乌斯浑河(满语意为“凶猛暴烈的河)西岸老道口附近的谷地之中。是夜,部队因笼篝火御寒被日伪军发现。20日凌晨,8位女战友等9人欲渡河时战斗打响,她与其他7名女战友在掩护部队突围后,因弹尽,一起投入波涛滚滚的乌斯浑河,壮烈殉国。时年20岁。

146王惠民

王惠民(1925年—1938年10月 20日),黑龙江人,“八女投江”烈士之一。

1925年生于黑龙江省林口县刁翎镇四合村的四合屯。王惠民11岁随父亲参加了抗联,随五军女兵队活动。

1938年7月随军西征。10月随西征部队返回刁翎根据地,19日晚露宿于三家子村西北的乌斯浑河西岸老道口附近的谷地之中。是夜,部队被日伪军发现。20日凌晨,八位女战友等九人欲渡河时战斗打响,王惠民与其他七位女战友在掩护部队突围后,因弹尽,一起投入波涛滚滚的乌斯浑河,壮烈殉国。年仅13岁。以后遗体被战友们找到,葬在乌斯浑河的河岸边。

147李凤善

李凤善(1918年—1938年10月20日),朝鲜族,黑龙江省林口县龙爪镇人。八女投江”烈士之一,体胖且健壮,长得漂亮,能歌善舞。参军后,在妇女队工作。她好学上进,工作积极,是做服装的巧手。经常随队下连,为战士缝补衣服,受到战士们的赞扬。她意志坚定,作战勇敢。

1938年7月随军西征。10月随西征部队返回刁翎根据地,19日晚露宿于三家子村西北的乌斯浑河(满语意为“凶猛暴烈的河)西岸老道口附近的谷地之中。当天夜里,她所在的部队被日伪军发现。20日凌晨欲渡河时战斗打响,她与其他7位女战友在掩护部队突围后,因弹尽,一起投入波涛滚滚的乌斯浑河,壮烈殉国。时年20岁。

148

安顺福(1915年—1938年10月20日),“八女投江”烈士之一。

安顺福,中共党员,朝鲜族。生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穆棱镇新安屯(今老牛槽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安顺福从小就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13岁就跟随父兄参加抗日救国运动。“九·一八”事变后,屯子里成立了党支部和抗日救国先锋队组织,发动群众参加抗日救亡斗争。她16岁就和屯子里的青少年们站岗、放哨、抓坏人、贴标语。

1933年1月,由于叛徒的告密,敌人对新安屯进行了疯狂的大搜捕,有7人惨遭杀害,其中就有安顺福的父亲和弟弟。民族恨、家乡仇,使安顺福更加坚强。她心里燃烧着复仇的怒火,毅然离开故乡,参加了抗日联军第四军,分配在被服厂工作。不久,任她为被服厂厂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4年10月,抗日救国游击军改编为抗日同盟军第四军.为了行军打仗方便,安顺福、许贤淑等4名女战士将她们的9个小孩送给老百姓抚养。

1938年4月,抗联各军向宝清集中,5月从宝清出发开始西征,这时安顺福和其它女同志一同加入五军妇女团,随军西征。在征途中,安顺福和妇女团的同志,与男同志一样跋山涉水,翻岗越岭,穿行在鸟兽集居人迹罕见的深山老林里。一路风餐露宿,野菜野果充饥,生活极端困苦。同年10月下旬一天的拂晓,在牡丹江的支流乌斯浑河下游,柞木岗山和大小关门嘴子山之间的峡谷子中(现林口县刁翎镇三家子村东北四公里处)与日伪军熊谷部队激战,在弹尽无援的情况下,宁死不屈。她同冷云等八位女战士挽臂投江捐躯。

149王尽美

王尽美(1898年6月14日—1925年8月19日),原名王瑞俊,山东省莒县大北杏村(今属诸城市)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山东党组织最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党的创建和早期革命活动中,做出了卓越贡献。

1920年,王尽美与邓恩铭等人发起成立“励新学会”,创办《励新》半月刊,研究和传播新思想、新文化。1921年,作为代表参与中共一大会议。1922年7月中下旬,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在终日的奔波中,王尽美积劳成疾感染了肺结核病,他以带病之身,奔走于济南、北京、上海、广州等地,1925年8月19日,王尽美病逝于青岛。逝世前,王尽美在病床上口述,请青岛党组织负责人记录其遗嘱:“全体同志要好好工作,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并在过目后按下了手印,时年27岁。

150王克勤

王克勤(1920年—1947年7月11日),男,汉族,安徽省阜阳县人,中共党员。1945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6纵队18旅52团1营1连机枪射手。194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他9次立功,被评为“一级杀敌英雄”、“模范共产党员”。他总结练兵、行军作战和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创造性地开展了思想互助、生活互助、战斗互助的“三大互助”活动,有效地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1946年10月6日,在山东巨野县徐庄阻击战中,他带领全班发挥战斗互助作用,与国民党军激战一天,打退敌数次进攻,歼灭大量敌人,全班无一伤亡,圆满完成任务。战后,全班荣立集体一等功,3人被评为战斗英雄,他被提升为排长。同年12月,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称赞他“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创造了新的光荣的范例”,号召全军部队普遍开展向王克勤学习的运动。他的“三大互助”带兵经验迅速在全军推广,对人民军队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1920年,王克勤出生在安徽省阜阳县王东店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王克勤13岁那年,父亲被地主毒打致死。1939年7月,19岁的王克勤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由于思念母亲和弟弟,王克勤三次逃跑,又三次被抓回,每次抓回来都免不了一顿毒打。后来,母亲和弟弟外出乞讨,再也没有回来,下落不明。

1945年10月,在邯郸战役中被解放,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参加解放军后,在党和人民军队的培养下,迅速成长为具有高度政治觉悟、英勇善战的优秀战士。从1946年6月解放战争开始,王克勤毙伤敌人232人,俘虏14人,缴获步枪8支,9次立功,被评为“一级杀敌英雄”“模范共产党员”。

1946年9月,王克勤被提升为班长。他继承和发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善于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班里每补充新战士,他总是现身说法,启发新战士的无产阶级觉悟。他用“在家靠父母,革命靠互助”的格言,教育大家搞好团结,并组织两个互助小组,开展思想、技术、生活三大互助活动,对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起到很大作用。

1946年10月6日,在山东巨野县徐庄阻击战中,王克勤带领全班与国民党军激战一天,打退敌人数次进攻,歼灭大量敌人,全班无一伤亡,圆满完成任务。战后,全班荣立集体一等功,3人被评为战斗英雄,王克勤被任命为排长。同年12月,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称赞他“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创造了新的光荣的范例”,号召全军部队普遍开展“王克勤运动”。他的“三大互助”带兵经验迅速在全军推广,对人民军队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1947年6月30日,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部队12万人强渡黄河,发起鲁西南战役。7月10日19时,第6纵队打响了进攻定陶城的战斗,王克勤率全排担任定陶北门攻坚突击任务。战斗中,王克勤身负重伤,但他仍咬紧牙关坚持指挥战斗,率领战士奋勇登城。

7月11日凌晨,王克勤因失血过多,英勇牺牲,年仅27岁。

151冯平

冯平(1899年3月一1928年7月4日) 男,汉族,海南省文昌县人,中共党员。 曾在上海文化大学和广州大学就读。1923年,被中共中央选派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和红军学校学习政治和军事。回国后,在广东省农民协会工作。1926年初,以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特派员的身份随国民革命军第十二师回琼,从事革命宣传和组织工作。先后任广东省农会琼崖办事处主任、中共琼崖地委委员兼军事部长、琼崖农民协会主席、琼崖高级农民军事政治训练所所长。积极发展农民武装。

1928年3月,广东省国民党反动当局派第十一军第十师及谭启秀独立团4000余人对琼崖苏区和红军进行“围剿”,冯平被迫率部转移。

1928年4月初,冯平在太平北方村召开西路红军扩大干部会议,讨论扩大红军和打仗问题,会议原准备开9天,但会议进行到第7天,敌人就来进攻了。敌军大兵压境,冯平立即率部转移。

1928年5月,西路指挥部和西区县委在西昌联系召开了两天紧急会议,主要是研究如何对付蔡延锴的“围剿”问题。会后,冯平和60多位留下的红军指战员,送别东调红军队伍后,编成小组,分散进行隐蔽活动。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到处张贴布告:如抓到冯平赏1000光洋,抓到其他红军干部赏500光洋,打死割头的赏300光洋。

1928年5月9日,由于叛徒出卖,冯平在琼山县西昌地区仁教岭被国民党军包围,弹尽负伤被捕。

冯平被捕后,敌人将他从西昌抬回澄迈县金江市,大造舆论,把他缚坐在竹椅上,由四个白军抬着“示众”。

澄迈县党组织千方百计营救冯平,准备在敌人把冯平送去海口途中利用武力解救。殊不知敌人害怕途中出事,就改变主意,不送去海口,由蔡延锴亲自到澄迈审问冯平。

1928年7月4日,年仅29岁的共产主义战士冯平,在国民党反动派军警的押送下,昂首从容走向刑场,在澄迈县金江镇英勇就义。

152叶成焕

叶成焕(1914年10月8日—1938年4月18日),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人。1929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鄂豫皖红军,先后任指导员、营政委、团政委、师长、师政委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后,叶成焕任八路军第129师386旅772团团长,先后参加了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等著名战斗,为129师在抗战初期的“三战三捷”做出了重大贡献。

1938年4月18日,叶成焕按照命令及时组织部队撤离战斗,而自己却跟随撤在最后的一个排做掩护。他边往后撤,边用望远镜观察敌情,不料一颗子弹击中他的头部,叶成焕英勇牺牲,时年24岁。

叶成焕牺牲后,八路军第129师全体将士在榆社云族村召开了叶成焕追悼会。朱德总司令特地从八路军总部赶来,向这位著名战将的遗体告别。

153任常伦

任常伦(1921年—1944年),男,汉族,山东省黄县(今龙口市)人,中共党员。1944年7月牺牲时任八路军胶东军区第5旅14团1营5连3排副排长。

任常伦,1921 年出生于山东省黄县(今龙口市)孙胡庄(今常伦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1938年冬,17 岁的任常伦参加了胶东抗日自卫团,1940年参加八路军,被编进第14团第2营第5连。在战斗频繁、激烈的胶东抗日战场,任常伦表现突出,每次战斗,他都冲锋在前,英勇善战,不怕牺牲。一日,在攻打敌人一个外围据点后,任常伦和两个新战士在部队撤退时,走在了最后面,日军尾随而至,情况十分危急。任常伦让两位新战士先走,自己选择了一个隐蔽伏击点,击毙一个敌人,吸引日军,掩护两位新战士安全撤离。

有一次,任常伦随部队追击伪军,战斗中与二三百名伪军混在了一起。战斗正酣之时,任常伦突然看见一个战友被四五个敌人包围住了,他怒不可遏,勇敢地冲上去,大喊一声, 当场打死两个,又刺倒一个, 使被围攻的战友转危为安。

1941年6月,任常伦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冬季,任常伦随连队在攻打8军小栾家村据点时,由于敌情有了新的变化,连队奉命撤出战斗。在清点人数时,发现少了三班长史德明。旧伤在身的任常伦请求同一排长、 二班长一起去营救史德明。由于一排长和二班长在前往营救的途中受了伤,任常伦主动提出让他们掩护,只身一人去搜寻战友。任常伦找到身受重伤的史德明后,解下绑带,一头系在史德明身上,自己紧抓一头,拖着他走。当经过一个封锁点时,敌人向他密集射击,任常伦用身子挡住史德明,而自己却受了伤。在战友们的掩护下,任常伦搀扶着史德明胜利返回营地。

1944年7月,任常伦被评选为“战斗英雄”。翌月,他出席了山东军区战斗英雄代表大会,被选为主席团成员,并荣获“军区一等战斗英雄” 称号。会后,已任副排长的任常伦得知敌情紧急,日夜兼程700里,赶回胶东。那时,任常伦身上已经负过8次伤,肩膀还留着敌人的弹片,体力还没有完全恢复,但是他坚决请求参加战斗。

战斗打响后,任常伦和全排32名战士奉命抢占制高点。他带领战士发起冲锋,成功抢在日军之前占领了制高点。随后,他又带领一个班的战士,成功夺取了制高点旁边被日军占据的小高地。在坚守小高地的战斗中,战士们的手榴弹用完了,子弹打光了,增援部队还没有赶到。任常伦带头冲向日军,与敌人展开激烈的白刃战,他一人连续刺死5名日军,终于带领战友们守住了阵地。当天傍晚,日军对小高地进行反扑,战友们在任常伦精神的鼓励下,斗志更坚,终于打得日军落荒而逃,任常伦却不幸被子弹击中,献出了自己23岁的年轻生命。

任常伦牺牲后,胶东国防剧团创作了歌曲《战斗英雄任常伦》。任常伦生前所在的第5旅第14团第1营第5连被命名为“常伦连”,并以任常伦的牺牲日(11月17 日)为建连纪念日。1945年2 月,黄县人民政府决定,将任常伦的家乡孙胡庄改名“常伦庄”。

154关向应

关向应(1902年9月10日—1946年7月21日),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人,满姓瓜尔佳氏,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军事领导人,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中共河南省委和共青团中央组织部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会后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书记。后从事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及中共中央长江局工作。1932年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任湘鄂西军委主席和红三军政治委员。长征途中,任第二方面军副政治委员,曾坚决抵制张国焘另立中央,分裂红军的错误行为。1937年任八路军第一二〇师政治委员,与贺龙一起开辟了晋绥根据地。

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使关向应积劳成疾,1941年病重到延安休养。1946年7月21日,关向应在延安因病逝世。时年44岁。

155刘老庄连

刘老庄连,前身为新四军第3师7旅19团2营4连,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82集团军某合成旅4连。

1943年春,侵华日本军队对江苏北部淮海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残酷“扫荡”。3月16日,日伪军1000余人,分兵11路合围驻六塘河(今沭阳与涟水间界河)北岸的淮海区党政领导机关。该部奋勇阻击各路敌人,掩护淮海区党政机关安全转移。是日伪军进行第二次合围,该部与日伪军在淮阴北老张集、朱杜庄一带遭遇。激战半日,于黄昏后再次突围,转移至老张集西北的刘老庄地区。18日晨,日伪军进行第三次合围。第4连奉命组织防御,掩护主力部队和淮海区党政机关转移。全连82人凭借村前交通沟,英勇抗击日伪军攻击,使主力部队和党政机关安全转移,全连却陷入日伪军重围。虽经数次突围,均未成功,乃决心固守。日伪军发现第4连转攻为守,即集中炮火对第4连阵地进行毁灭性炮击,并以大队骑兵实施冲击。第4连官兵在强敌面前,坚定沉着,不畏严重伤亡,浴血奋战,连续打退日伪军5次进攻,毙伤日伪军近百人,苦战至黄昏。在全连严重伤亡情况下,连长白思才、指导员李云鹏,组织全连所余的20多人,烧毁文件,掩埋好烈士遗体,奋起突围。终因寡不敌众,战至弹尽,全部壮烈牺牲。

战后,第7旅重新组建第4连,并将该连命名为“刘老庄连”。当地人民群众为第4连82位烈士举行公葬,修建了“新四军抗战八十二烈士之墓”的墓碑,并选送82名优秀子弟补入该连。新四军代军长陈毅撰文表彰:“烈士们殉国牺牲之忠勇精神,固可以垂式范而励来兹。”八路军总指挥朱德撰文称赞他们是“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纪念烈士,当地人民政府在烈士殉难处建立了刘老庄烈士陵园。

156刘胡兰

刘胡兰(1932年10月8日—1947年1月12日),女,汉族,原名刘富兰,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云周西村人。著名的革命先烈,优秀共产党员。

刘胡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在山西文水县云周西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1945年进中共妇女干部训练班,1946年到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做妇女工作,担任妇救会秘书,后为主任。

1945年11月,刘胡兰参加了文水县党组织举办的妇女训练班。回村后,她担任云周西村妇救会秘书,与党员一起发动群众推翻地主、送公粮、做军鞋,动员青年报名参军。1946年6月,她被批准为中共候补党员。这一年,她才14岁。

1946年10月,国民党军进犯文水县城。为保存革命力量,县委决定大部分同志转移上山,留下部分同志坚持斗争。她以自己年纪小、熟悉环境为由,主动要求留下来。她和留下来的同志一起向各村党组织传达党的指示,组织群众掩埋粮食,并配合武工队镇压了反动村长。

1947年1月12日,国民党阎锡山军和地主武装“复仇自卫队”包围了云周西村,将群众赶到场地上,刘胡兰因叛徒出卖被捕。在敌人威胁面前,她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敌人问她:“你给八路做过什么工作?”刘胡兰大声说:“我什么都做过!”“你为啥要参加共产党?”“因为共产党为穷人办事。”敌人恼羞成怒:“你小小年纪好嘴硬啊!你就不怕死?”刘胡兰斩钉截铁地回答:“怕死不当共产党!”残忍的敌人为了使她屈服,在她面前将同时被捕的6位革命群众用铡刀杀害。刘胡兰毫无惧色,从容走向铡刀,壮烈牺牲,尚未满15周岁。

毛主席知道后非常伤心,专门为刘胡兰题字:"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她也是唯一三代领导人均为其题字的英雄。

157吉鸿昌

吉鸿昌(1895年10月18日—1934年11月24日),字世五,原名吉恒立,抗日英雄,爱国将领,河南省扶沟人。1913年入冯玉祥部,从士兵递升至军长,骁勇善战。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5月,吉鸿昌参与组织了“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并担任“大同盟”内的中共党团领导成员。1934年11月9日,吉鸿昌在天津法租界被军统特务暗杀受伤,并遭逮捕,后引渡到北平军分会。敌人使出种种手段,迫害逼供,吉鸿昌大义凛然地说:“我是共产党员,由于党的教育,我摆脱了旧军阀的生活,转到工农劳苦大众的阵营里头来。我能够加入革命的队伍,能够成为共产党的一员,能够为我们党的主义,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这正是我毕生的最大光荣。”“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

11月24日,经蒋介石下令,吉鸿昌被杀害于北平陆军监狱,时年39岁。

面对“立时枪决”的命令,吉鸿昌镇定安详地向敌人要来纸和笔,挥笔疾书,写了自己坎坷曲折而终于走向革命道路的一生,历述蒋介石祸国殃民的种种丑行。在给夫人胡红霞的遗嘱中写道:“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吉鸿昌披上斗篷,从容不迫地走向刑场。他用树枝作笔,以大地为纸,写下了浩然正气的就义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吉鸿昌声色俱厉地对国民党喝道:“我为抗日而死,为革命而死,不能跪下挨枪,死后也不能倒下,给我拿把椅子来!”吉鸿昌又命令道:“到前面开枪!共产党员要死得光明正大,决不能在背后挨枪,我要亲眼看着蒋介石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当特务在吉鸿昌面前颤抖着举起枪时,他振臂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革命万岁!”。

158朱瑞

朱瑞(1905年9月13日—1948年10月1日) 男,汉族,江苏省宿迁县人,中共党员。1905年出生于宿迁市宿城区龙河镇朱大兴居委会。历任中央特派员、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参谋长兼秘书长,红军总司令部科长、红军学校教员、红三军政治委员等职。1946年10月起任东北民主联军和东北军区炮兵司令员,兼炮兵学校校长。

1948年10月1日,在攻取义县的战斗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使用缴获美国的榴弹炮。为了了解这种火炮的性能,战斗还没结束,朱瑞就从指挥所出来,途中不幸触雷,壮烈牺牲,时年43岁。

159陈若克

陈若克(1919年—1941年11月26日),又名陈玉兰、陈雪明,1919年出生于上海,祖籍广东顺德,193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陈若克历任晋、冀、豫区党委办的党校组织科副科长、山东纵队直属科科长。1939年6月起,陈若克任山东分局妇女委员、山东省妇女救国联合会常委、山东分局组织部科长等职。1940年秋,山东省各界联合大会开幕时,陈若克被选为临时参议会的驻会议员。

1941年11月26日,陈若克母女二人惨死在日军的刺刀之下。陈若克牺牲时年仅22岁。

160江上青

江上青(1911年4月10日—1939年7月29日),原名江世侯,江苏扬州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7年9月,江上青考入南通中学高中部读书。积极投身进步学生活动,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8年9月,江上青转至扬州中学高中部读书,继续从事学运工作。12月,被国民党当局以学运骨干分子为名逮捕入狱,后被押解到苏州,关进司前街监狱,拘留半年。

1929年5月,江上青获释出狱,但不为扬州中学接纳。7月,改为现名,投考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系。8月,就读于上海艺大。团组织关系转至上海艺大后直接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0月,上海艺大党支部改组,中共法南区委指定他担任支部书记。12月,江上青在上海参加党组织的秘密会议时再次被捕,关押在上海提篮桥监狱,化名张玉清。

1930年冬,江上青带着一身疾病出狱。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寇侵略和国民党当局不抵抗政策所造成的深重灾难,江上青义愤填膺,饱含激情地写下长诗《前进曲—东三省事件》。此后,江上青与一批热血青年先后创办《新世纪周刊》、《写作与阅读》、《抗敌周刊》等,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道理,宣传抗日救亡、爱国主义和唯物主义思想,传播革命和抗日的火种。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江上青发表《卢沟晓月》的文章,表达抗日救国的激情。江上青等人组织成立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流动宣传团,从江都溯江而上,宣传抗日,组织动员民众参加抗日斗争。

1938年8月,江上青遵照党的指示到安徽,在中共安徽省工委领导下,参加安徽省抗日民众动员委员会的抗日宣传工作。11月,皖东北地区被日军占领后,中共安徽省工委决定成立皖东北特别支部,任命江上青任特支书记,派他带领特支的一批共产党员到皖东北开展工作,与国民党安徽省第6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专员、第5游击纵队司令盛子瑾建立统一战线,负责开辟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的准备工作。

在皖东北,江上青利用其第6行政区专员公署秘书兼保安副司令、第5游击纵队司令部政治部主任的合法身份,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推动盛子瑾创办皖东北军政干校。江上青亲自编写教材、讲课、作报告,在学员中培养了一大批抗日干部。他还推动盛子瑾创办《皖东北日报》和皖东北抗日文化服务社,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1939年3月,中共皖东北特委成立,杨纯任特委书记,江上青为特委委员。特委成立后,积极协助中共豫皖苏省委书记兼八路军、新四军驻皖东北办事处主任张爱萍等,进一步推动皖东北国共合作、团结抗战局面的形成,共同建立皖东北抗日根据地。

1939年7月29日,江上青在协助张爱萍等做国民党地方实力派的工作后,与盛子瑾等率部返回司令部途中遭地主反动武装伏击,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年仅28岁。

来源:开朗明月P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