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救人民于水火,却被人们称为“玉米狂魔”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2 14:43 3

摘要:玉米和赫鲁晓夫那一出,有人说是权力的棋局里最荒唐的一步。赫鲁晓夫的名字总跟“大玉米”挂钩,他本是乌克兰一个普普通通的矿工家庭的子弟。小时候手里攥着玉米秸秆在破屋后追野兔,谁知道将来会被人喊成“玉米棒”?苏联最高领导人,把自己和玉米绑得太紧了,这事听着怎么就有点

玉米和赫鲁晓夫那一出,有人说是权力的棋局里最荒唐的一步。赫鲁晓夫的名字总跟“大玉米”挂钩,他本是乌克兰一个普普通通的矿工家庭的子弟。小时候手里攥着玉米秸秆在破屋后追野兔,谁知道将来会被人喊成“玉米棒”?苏联最高领导人,把自己和玉米绑得太紧了,这事听着怎么就有点怪呢?

年轻时的赫鲁晓夫也没啥特别条例,苦过,做学徒,捡机器零件,放羊喂猪,总之成长路上全是尘土和油污。他不是那种贵族后裔,血液里没什么金边。战争一来,老实人也拧成了铁,他投身红军,干得狠也干得沉。修机器是本行,和同样出身的工人兄弟扎得死死的,在士兵之间有点小人缘,也被上级赏识,升迁不算快,也够实在。

**战争打散了乌克兰,五百多万人成了冰冷数字,三万家厂子塌了,农庄全散。**

回来后的赫鲁晓夫,家乡一片荒凉。他得撑起生产的摊子,不但要出政绩,还要保命。乌克兰人那阵子连基本吃饭都成了问题,地上多是冻土,天不帮忙。苏联想借农业集体化扭转局势,结果农民们其实仍然不买账。粮食上缴,分配混乱,谁愿意?你说国家统一组织大家种地,底下人嫌弃上头还不如以前的皇帝,干脆抵抗。

当地玉米倒是逃过一劫。本来别人都觉得没戏,赫鲁晓夫咬碎了牙坚持。美洲来的四大神作之一,土豆玉米南瓜红薯齐名,玉米的性格强,被灾荒磨不死。1945年乌克兰旱灾加人祸,那年人吃人是真的有。赫鲁晓夫下了死劲,把玉米种到极限,推方形穴播。到1949年,玉米面积翻了两百万公顷,救活一大批饱受饥荒的人。

捷报上报到莫斯科,赫鲁晓夫农学专家的名分从此打出来。丰收成了他入主中央的“车票”,谁都知道,他是被玉米托上去的人,后来还真进了领导核心。

胜利来的太快,他想把玉米经验推向全国。是的,玉米不仅填肚子,还能喂牛。饲料里乳酸含量高,牛爱吃又省钱,科学家说的很明白,这东西是畜牧业的基础。他瞄上美国,北美大陆玉米产量高,自己派人去美使馆打探农业技术,甚至学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搞信息互换,有点当年小蜜和厨房大佬互通有无的意思。

1959年,赫鲁晓夫第一次踏上美国的土地。他在玉米农场现场看了产量统计,一片片玉米地就像金山一样,说实话真有点眼红。美国国家统计局当年玉米优良率高达87%,苏联牛产奶量大约1100公斤,靠谱吃上玉米竟能上到4000公斤,翻了四倍!赫鲁晓夫当场拍板,从美国带了4500吨种子,打算在苏联再造一个“玉米奇迹”。

他回国后直接上强推,改写了列宁名句,把“社会主义加电气化”强改为“社会主义加玉米化”。领导人变身“玉米狂人”,全国上下无一例外:种玉米,搞饲料,研发机械化,连杂志都叫《玉米》,食品专卖店变成玉米连锁。农民怕任务,怕赔本,怕牛不听话,没人敢怠慢。你说真就能大丰收?谁有底气?

刚开始气候还给力,确实丰收了几年。1955年全国玉米种植面积1800万公顷,1962年翻倍,全国四分之一的耕地干脆种玉米。其他作物通通被挤下去。看起来气势如虹,玉米成为苏联城市乡村聊资热点,孩子的书包里都塞两根玉米棒,大家干脆叫赫鲁晓夫“古古鲁沙”。

可惜“高潮”转折太快。全国经验不是乌克兰经验,南北差异太大。西伯利亚冰天雪地,玉米连穗都结不出来。条件不好,连牛都不想吃。许多农场负责人抗议,有的造假,有的虚报。1959年梁赞州书记为完成指标,把全省的牛全宰了还不够,只能去邻省买肉凑数。乳牛没了,第二年直接崩盘,由偈自尽。

**玉米一时风头,后来变成了大笑话。**

到了1963年,苏联最底层农民分到的口粮连二战都不如,肉制品也不够,甚至动用外汇进口西方粮食来解燃眉之急。玉米政策被彻底唾弃,全国上下“玉米热”变成咸湿讽刺。赫鲁晓夫,堂堂领导,彻底跌落神坛。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认定玉米一无是处。赫鲁晓夫反复关注玉米,临终前还在关心种植。有人批他固执,可他心里就是认定玉米总有一个适应苏联土地的机会。**

其实,“玉米棒子”被玩坏了,破坏不少。但转头,赫鲁晓夫下台那年,别的社会主义国家搞了新单1号,通过技术攻关,玉米亩产又提升了一个层级。苏联一地鸡毛,别人却把玉米扎实做了下去。这事儿算是“世事无常”吧?明明笑料的东西一翻身就突然牛逼起来。

政策失败的原因,大多是没考虑复杂的生态和地方情况。全国推广不等于全国适合,玉米不是救世主,有些地方一激动就全变成损失。有农民把玉米棒子扔进河里骂人,也不是没道理。

不过也有人质疑,赫鲁晓夫是不是被美国的“大场面”迷了眼。推动玉米化本是效仿别人的成功经验,但苏联缺了很多配套工程——育种、肥料、灌溉系统、精密种植技术,都没准备好。盲目操作,玉米成了怪象,底层农民最后再也不愿听上头的玉米号令。大家心里憋着气,肯定不是一口能咽下去的。

**有一种说法,赫鲁晓夫其实是被玉米坑了,也有人觉得玉米本无错,是人为过于草率。**

矛盾之地还在于,他对农业改革的热情让苏联一度闪现活力,但没多久就又陷入更大的困境。你说玉米是“拯救者”还是“灾难”?或许根本没有定论。有人混乱,有人无所谓。

总之,这个工人出身的苏联一把手,用一根玉米杖划开了那个年代的农业版图,也带起了一连串戏谑与争议。世界变来变去,玉米还是玉米,后人记得的,永远是那段兴奋、折腾和荒唐。

这故事现在看来,大部分人都不是主角,也不是观众,只是路人。历史跑得很快,谁还在意玉米棒子那点子事?

来源:明月松间照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