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心理室丨东西破到不能用了,妈妈想换新的,孩子坚决不让扔,怎么办?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3 10:52 2

摘要:妈妈说的“铅笔太短了”,源于长度,又不止于长度。她顾虑重重,想的是你手部肌肉发育和握笔姿势的“健康需求”,铅笔过短造成的“安全隐患”和影响书写速度的“价值取舍”。你说的“铅笔不短”,取决于当下的“实用倾向”和“惜物之心”。

本期特别感谢:杭州采荷第一小学教育集团老师 李琳、俞淑慧、韩艳萍、蒲晓花

孩子的小困惑

1.三年级的航航:我有很多写短了的铅笔,觉得好写,也能握住。为什么妈妈总说它们“太短了”要换掉?东西好用不就行了吗?

答:每个人都会透过经验和关切看待世界,角度变了,“滤镜”也变。有趣的是,你们都是对的,只是站在了不同的角度上看待问题。

妈妈说的“铅笔太短了”,源于长度,又不止于长度。她顾虑重重,想的是你手部肌肉发育和握笔姿势的“健康需求”,铅笔过短造成的“安全隐患”和影响书写速度的“价值取舍”。你说的“铅笔不短”,取决于当下的“实用倾向”和“惜物之心”。

你可以这样沟通:“妈妈,这支短铅笔我舍不得丢。我可以在写作业时用新铅笔,画画时用短铅笔吗?这样既能继续用它,也不会影响写字。”你也可以邀请妈妈一起自制笔套延长笔杆,兼顾书写需要与情感需求。

那些短铅笔不论是否还在使用,都已经完成了它们的使命——让你多元地理解“爱的表达”。

铅笔小事件其实也映射了重要的人生真相:同一现象存在多种合理视角。当你面对分歧时,请先思考对方站在怎样的角度,而不是急于判断谁对谁错。认知差异不是沟通的障碍,而是彼此理解的起点。成长的真谛是学会在多个视角间灵活切换,从而全面地把握事物本质。

2.二年级的璇璇:我最喜欢的旧水壶盖子坏了,用不了了,妈妈说扔掉或者收起来。这几天我用新水壶,但老是想着我的旧水壶,觉得喝水都很没意思,怎么回事?

答:你对旧水壶的留恋很正常,这不是“不听话”,而是因为旧水壶里藏着你熟悉的习惯、安全感,甚至是很多喝水时的小回忆,突然换成新的,心里会觉得空落落的。

有几个方法帮你慢慢适应新水壶:

和旧水壶正式告别,留个小纪念。

可以擦干净旧水壶,找一个漂亮的小盒子装起来,放在你能看到的角落(比如书架上)。旧水壶虽然不能用了,但它可以当你的“小纪念”,想它的时候就看看。

你也可以拍旧水壶的照片。这种“有仪式感的告别”,能帮你把“舍不得”变成“有念想”,减少心里的遗憾。

你不喜欢新水壶,是因为它没有“属于你自己的回忆”,你可以邀请妈妈一起给新水壶“增加亲切感”。选贴纸,给新水壶贴成喜欢的样子(比如贴卡通图案、自己的名字)。你还可以尝试把新水壶和“开心的事”绑在一起,就会逐渐接受它。

家长的苦恼

1.家长方女士:孩子三年级了,他的东西,如橡皮、玩具等哪怕破到不能用了,也坚决不让扔,一扔就闹。如何引导他处理“垃圾”?

答:孩子对破旧物品执着不放,本质上是在通过这些物品获得安全感——它们可能承载着孩子的回忆、情感,或是对“掌控感”的需求。作为家长,我们可这样引导:

首先,我们要学会“共情”,接纳孩子的情绪。可以跟孩子说:“妈妈知道这个小熊陪伴了你很久,它对你很特别。”“这个玩具虽然破了,但你还是很喜欢它,对吗?妈妈能明白这种感觉。”这样的对话,会让他觉得“被理解”,后续的沟通就水到渠成了。

其次,给孩子“选择权”,让他参与“处理”的过程。孩子抗拒“被扔掉”,很多时候是因为自己“没被尊重”。家长可以把选择权交给孩子,让他参与决策:哪些物品现在不用,以后可能用到,我们要把他们进行整理与收纳;哪些物品已经不再使用,可以捐赠,发挥它的“新价值”;还有一些一直不用的物品,可以用“为新物品腾空间”说服孩子处理。通过引导孩子思考,让他们学会自主决定物品的去留,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特别提醒,家长不要趁孩子不注意,偷偷扔掉旧物,孩子发现后会更没有安全感,觉得“我的东西随时会消失”。也不要说“这东西这么破,留着有什么用”“你太不懂事了”,否定物品的同时,也在否定孩子的情感,会让他更抵触。

孩子对物品的执着,是成长中正常的情感表达。家长需要做的,是用耐心帮他理解“回忆可以记在心里,物品可以合理告别”,慢慢建立对“取舍”的理解。这个过程需要时间,不必急于求成。

2.家长王女士问:女儿有块小毯子,从小用到大,每天睡觉都抱着,已经洗褪色而且破了好几处。我想要给换新的毯子,孩子就是不肯,怎么办?

答:孩子对旧毯子的执着,本质是对“安全感符号”的依赖,这是很正常的行为,许多小孩甚至成人都有这样的情况。强行更换易引发焦虑,可按三步温和引导:

保留核心,降低戒断感。不直接丢弃旧毯子,先买一块材质、触感完全相同的新毯子,将旧毯子的边角料(如破洞处的布块)缝在新毯子边缘,让孩子在熟悉气味和触感中逐渐接受新载体。

赋予“使命”,主动放手。用游戏化语言帮旧毯子“退役”,比如“小毯子陪你长大累啦,咱们把它放进盒子里休息,让新毯子继续陪你冒险好不好?”,或让孩子参与“送别仪式”,比如一起给旧毯子拍张照贴在床头,或者写一篇关于旧毯子的日记……

转移注意力,弱化依赖。睡前增加亲子互动,如亲子阅读、睡前聊天、拥抱亲吻等,用新的睡前仪式替代“抱毯子”的单一习惯,慢慢减少孩子对毯子的心理需求。

整个过程需耐心,避免指责孩子“幼稚”,避免强制性的行为,尊重孩子的想法和做法,安全感的转移需要时间沉淀。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