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场关于预制菜的吐槽,演变成餐饮界与消费者之间的舆论大战,背后是认知差异与法律风险的激烈碰撞。
文/北京陈炜律师
一场关于预制菜的吐槽,演变成餐饮界与消费者之间的舆论大战,背后是认知差异与法律风险的激烈碰撞。
2025年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发文吐槽西贝:“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
这条微博迅速引发广泛关注,将知名餐饮品牌西贝推上舆论风口浪尖。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迅速作出强硬回应,表示“一定会起诉罗永浩”,并强调西贝“没有任何一道预制菜”。
罗永浩随即回应称“好,来吧”,并悬赏10万元公开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真凭实据”,使这场争端持续升级。
01 事件起源,一条微博引发餐饮界风波
9月10日,罗永浩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对西贝的批评,表达了对西贝菜品几乎全是预制菜且价格昂贵的不满。
他不仅吐槽了就餐体验,还呼吁国家推动立法,强制餐馆注明是否使用预制菜,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
这条微博迅速引发网友广泛讨论,相关话题阅读量达数百万次,很快登上热搜榜单。
罗永浩作为粉丝超过千万的头部KOL,其言论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对西贝的品牌形象造成了直接冲击。
02 西贝回应,强硬表态与法律威胁
面对罗永浩的指责,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在9月11日晚间召开了媒体沟通会,做出了强硬回应。
贾国龙明确表示:“一定会起诉,我们只能用法律武器。该起诉他起诉他,该不理他不理他,做好我们自己就行了。”
他解释道,按国家对预制菜的严格定义,西贝无一道菜属于预制菜。西贝的中央厨房主要进行食材预加工(如毛菜变净菜)及生制食材的冷冻、冷藏处理,再通过冷冻、冷藏或常温方式配送,这些均不属于预制菜。
贾国龙还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罗永浩一行5人点了15道菜,只有2道菜没有吃完。他感慨道:“我也是个消费者,咱们凭良心说话,(西贝)真不贵。”
03 定义之争,预制菜的概念边界
这场争议的核心在于对“预制菜”定义的认知差异。
根据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预制菜是指“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关键的是,该通知明确规定“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这意味着按照国家标准,西贝的运营模式确实不属于预制菜范畴。
然而,大众普遍认知中的预制菜是指“工厂成品加热”的食品,与国家标准存在明显差异。这种认知鸿沟成为此次争议的焦点。
04 公关策略,对抗与魅力的不同选择
西贝此次采取了传统的“对抗式公关”策略,基本逻辑是:“我没问题,有问题的是你,你是坏人,我要起诉你,证明你是坏人,可以还我清白”。
这种策略通过抢占“法与理”的制高点来消除负面舆情,但可能会带来两败俱伤的结果。
有分析认为,西贝也可以选择“魅力型公关”策略:首先感谢罗永浩作为消费者的监督和批评,宣布给罗永浩免单(依据西贝“不好吃不要钱”的承诺)。
还可以邀请罗永浩到店用餐,虚心听取意见,甚至邀请其担任西贝菜品质量监督员,让这场始于预制菜争议的舆论危机来个戏剧性反转。
这种策略下,西贝将批评者转化为共建者,既化解了诉讼可能带来的舆论反噬,又借其影响力强化了质量承诺的公信力。
05 法律视角,言论自由与商誉保护的平衡
从法律角度看,此案的关键在于“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这一陈述是否属实。
陈律师认为,若罗永浩所言基本真实,则属于正常消费评价;若存在夸大或捏造,则可能构成名誉侵权。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障消费者的评价权,但企业在法律上也享有商誉保护的权利。
贾国龙试图将罗永浩的“消费者身份”与“博主行为”进行切割,认为罗永浩的行为已经超出了正常消费者行为范畴。
陈律师还认为,这种“身份切割”更多是舆论手段,在法律上难以成立。
06 消费者权益,知情权与透明度的诉求
这场争议反映了消费者对餐饮行业透明度的强烈诉求。
许多消费者表示:“若早知是预制菜,何必花冤枉钱?” 消费者抵触预制菜的核心痛点在于价格与价值不匹配、口感缺失以及知情权被剥夺。
事实上,前述《通知》中已要求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贾国龙在采访中表示:“对于推广预制菜明示是个很好的举措,也是一个诚信的行为。但如果本身自己不是预制菜,没有必要明示强调自己非预制菜。”
07 行业影响,餐饮业的效率与体验之争
罗永浩与西贝的争端折射出餐饮业的核心矛盾:效率化生存与情感化体验之间的不可调和性。
具有一定规模的连锁餐饮通常会建立包括中央厨房、仓库网络以及运输车队在内的供应链体系。
这种自建供应链体系能让餐饮企业按照相对有利的价格采购物品,进一步控制成本,确保门店供应的稳定性。
然而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大家更接受现制的食品,而对于预加工或者工业化的产品有天然的抗拒,尽管在品质上并没有问题。
目前餐饮市场增长承压,任何品牌都难以承受负面冲击。北京市统计局数据显示,1-7月,该市实现餐饮收入792.0亿元,同比下降3.6%。
在这种背景下,西贝面临的挑战尤为严峻。
这场争端已超出罗永浩与西贝之间的个人纠纷,演变为一场关于餐饮行业透明度、预制菜定义和消费者知情权的公共讨论。
西贝宣布从9月12日起全国370家店全部开放,任何人都可以到任何一家门店的厨房参观。
罗永浩则表示:“这件事不管官司结果怎么样,我相信都会客观上对中国预制菜领域的消费者知情权,甚至是相关的立法,做出一些实际的贡献。”
无论结果如何,这场争论已经推动了消费者、餐饮企业和监管机构对预制菜问题的高度关注,可能会加速相关立法进程。
来源:财经大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