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小红书:凌晨1点10分钟内6次获取我的位置,你要干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7 15:49 1

摘要:3天访问1.7万次,30天访问7万次……近日,多位用户反映,小红书后台持续高频获取用户位置信息,甚至凌晨未使用应用时段仍有高频操作,引发大众对隐私安全的担忧。

小红书被曝高频获取用户位置信息后,改了吗?

作者/ IT时报记者 孙妍

编辑/ 王昕

3天访问1.7万次,30天访问7万次……近日,多位用户反映,小红书后台持续高频获取用户位置信息,甚至凌晨未使用应用时段仍有高频操作,引发大众对隐私安全的担忧。

一位用户看到有人吐槽小红书后台访问量过高,好奇心驱使下,她打开安卓手机的隐私项查看,发现自己的数据同样惊人:近30天内小红书访问总量高达9.2万次,遥遥领先于第二名,微信只有911次。

多个案例分析可见,小红书访问最为频繁的是位置信息。最关键的是,有iOS用户发现,就算不使用应用,只要不关闭后台,手机屏幕“刘海”处的蓝色定位图标会常亮。除了位置信息外,小红书访问媒体和文件的频率也相当高。

3月27日晚,小红书官方回应了此事,表示平台不会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读取用户位置信息。读取频次取决于用户使用场景,个别用户遇到的高频读取情形可能与个人使用行为有关。比如,当用户进入跑步场景(同城-探索-跑步)时,会有更高的采集频次,以便持续更新位置确保服务精准性,其目的为提升用户体验。此外,当进入“搜索附近地点”时,为提高本地生活的服务体验,也会有采集行为。

小红书到底改了没?

声明发布前后,我使用小红书的习惯并未发生巨大改变。但是,位置信息的获取次数骤降。3月26日进入手机“隐私”查看,小红书在近3天内访问位置信息的次数为1.5万次,排名第一,遥遥领先于高德地图的954次;4月2日再次查看,小红书在近3天内访问位置信息的次数骤降至350次,但仍排名第一位。

没有改的是,在凌晨1点,小红书每隔2分钟访问1次我的位置信息。作为用户,想问问小红书,为何在我的睡觉时间,如此高频地访问位置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在3月26日前,我也几乎从不浏览小红书的“同城”栏目,从未搜索附近地点,而且前后都保持“仅使用时允许”访问位置信息,小红书的回应并不能打消用户的疑问。从我的个人案例来看,小红书已经大幅减少位置获取次数,却仍然高于地图导航和微信等应用。

小红书到底为何要如此高频访问用户位置信息?小红书是一个综合兴趣社区,只要打开App,它就会给你推送个性化笔记或视频,即便不进入“同城”,它也会基于你的位置,推送“同城”的美食、旅游攻略或博主,这无可厚非,但是获取次数太高频了,完全可以串起完整的位置轨迹链。

虽然获取频次并不等同于窥探隐私的程度,但位置获取是由使用场景决定。导航、外卖、打车等定位相关应用的位置获取次数高,是大多数用户都能理解的。但是小红书官方回应中提到的同城推荐功能,只需第一次打开的时候判断一次,之后周期性刷新即可,留言、发布等动作发生也并不频繁,完全没必要2分钟访问1次。

在与安全专家的交流中,网络尖刀创始人曲子龙认为,小红书的高频位置获取是极不合理的,可能性有二,一是小红书无意为之,而是程序出现了BUG;二是每个App都会内置多个第三方SDK,是不是第三方SDK恶意获取用户数据,就只能由小红书自家排查了。

第三方SDK是用户信息被滥用的源头之一。

今年的央视3·15晚会上,惊心动魄的一幕是“高能的爬虫”,云企智能的获客软件会自动扫描短视频平台的评论区,一旦发现与标签词相关的评论,就会利用爬虫技术强行抓取这个用户的电话、微信账号等信息。而这些被抓取信息背后的人,就会遭到无止境的电话营销、短信营销、互联网广告推荐等。

“这里面没有什么黑科技,大都是相关平台授权允许的SDK,毕竟这是数据变现的最快方式。”另一位安全专家奇安信集团行业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裴智勇看完后感慨道,平台与第三方SDK签署了协议,对接数据接口后产生的分析结果,是否可以定性为非法贩卖公民个人信息,目前尚无相关判决先例。

也就是说,平台过度收集用户信息,只会给“恶意”SDK留下更多有价值的养料。哪些SDK在“作恶”,难道只能靠平台自发主动排查?

可喜的是,在“百度人肉开盒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后,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宣布联合开展2025年个人信息保护系列专项行动,第一条就是App(含小程序、公众号、快应用)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第二条则是SDK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两条都提到“未使用相关功能时调用位置、媒体文件、通讯录、设备等非必要权限或收集非必要个人信息”。

互联网平台多以更个性化的推荐、更懂你的服务来“美化”过度索取用户权限的行为,但是过度的个性化推荐,不但让用户陷入信息茧房,更让用户遭到不必要的骚扰。

近日,有用户在社交平台上吐槽,家里老人被视频号里自称“天选之人”“大网红”的主播忽悠买了很多心灵鸡汤书籍。作为一位资深互联网从业者的他,想了许多办法,比如投诉视频、选择减少推送等,都无法屏蔽此类推送。最终,只能选择在视频号的“个性化推荐”中将视频、直播全部关掉,这样视频号只会推送热门视频,而不再进行个性化推荐。

比起“人肉开盒”,被个性化推荐的人群更广泛,几乎没有一位使用智能手机的用户能逃过个性化推荐的“天罗地网”。用户能做的,只有一步步选择设置“使用期间访问”“受限访问”,为了不让孩子、老人被“恶意”地推送垃圾信息,更多人选择关掉短视频,关掉社交网站,这自然不是各大平台所希望的。

只有守护好用户个人信息,才能长久地留住用户。技术只有守住“不作恶”底线,才能让世界更美好。

来源:滑稽小丑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