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万大军血战淞沪,却有人问八路军在哪?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2 17:05 1

摘要:1937年8月14日,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布《自卫抗战声明书》,同时命令京沪警备司令张治中率第9集团军对上海市区日军发动总攻。这是淞沪会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性指令,意味着蒋介石政府最终放弃了局部冲突的幻想,选择在华东地区与日军进行战略性决战。

1937年8月14日,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布《自卫抗战声明书》,同时命令京沪警备司令张治中率第9集团军对上海市区日军发动总攻。这是淞沪会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性指令,意味着蒋介石政府最终放弃了局部冲突的幻想,选择在华东地区与日军进行战略性决战。

国军在作战序列中投入了最精锐的36师、87师和88师这些德械部队,意图趁日军增援未至,歼灭其海军陆战队5000余人。然而战局发展远超预期,日军第三师团和第十一师团在松井石根指挥下于川沙口登陆,战役规模迅速扩大。

说来有趣,就在张治中部向虹口日军据点推进的同一天,陕西云阳镇的一所小学里,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正在召开改编动员大会。官兵们情绪复杂,毕竟要换掉红星帽徽,戴上青天白日徽。

其实八路军115师先头部队已于8月19日从陕西三原县出发,但行军方向是山西侯马火车站,而非上海。这份看似简单的部队调动路线,背后是国共双方在军事委员会武汉会议上的战略博弈:红军坚持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原则,拒绝被拆散补充到国军一线部队。

当10月26日谢晋元率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时,八路军120师正在雁门关黑石头沟设伏。聂荣臻、林彪115师一部在平型关战斗结束后统计战果:击毙日军第五师团后勤队1000余人,缴获摩托车60辆、骡马200匹。

说来残酷但必须承认的是,这支刚改编的部队人均只有20发子弹,根本达不到淞沪战场国军部队日均消耗300发炮弹的火力密度。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发给八路军的作战区域也明确划定为第二战区(山西),为此朱德同时收到两份急电:一份是阎锡山请求支援忻口会战,另一份是蒋介石要求分兵保卫南京。

1938年1月8日,军政部编制的《淞沪会战参战部队序列》档案显示,战役期间先后投入78个师、7个旅共计80万人次,其中湘军、川军、桂军等地方部队占比达65%。而同期八路军总兵力仅4.6万人,新四军更只有1.03万人,其装备清单显示全军重武器仅有4挺马克沁机枪。

这份原始档案现存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后勤报表:八路军115师平型关战役消耗子弹29万发,仅相当于国军一个步兵团在罗店战役中的日均弹药量。

而其实观察1937年9-11月的日军兵力部署我们也就很清楚了:板垣征四郎的第五师团主力正在猛攻太原,而淞沪方向松井石根指挥的华中方面军已达9个师团。

这种两面夹击的态势迫使中国军队必须分兵应对,毛泽东在延安窑洞里写的《整个华北工作应以游击战争为唯一方向》绝非主观选择,而是基于装备劣势的理性决策。卫立煌后来在回忆录里提到个细节:11月8日太原失守时,八路军总部仍带着20万发子弹和8000枚手榴弹向太行山转移。事实上,这些物资要是投入到淞沪战场,那还不够88师打半天防御战。

说真的,后来听人聊起抗战史,总觉得有些说法特别讽刺。有人一提起汤恩伯部队在南口战役消耗了 240 万发子弹,就忍不住摇头叹气,好像这成了低效的代名词;可转头就忘了 129 师在响堂铺伏击战里,只用 800 枚手榴弹就炸了 180 辆日军卡车的事儿。

其实稍微想想就该明白,不同的战场哪能用一套标准衡量呢?淞沪会战是大兵团正面硬刚,要顶住日军的重火力进攻,弹药消耗大、伤亡多本就是现实;而八路军的伏击战,靠的是摸清日军动向、找准薄弱环节突袭,讲究的是以少胜多、打巧仗。

这就像不能让跳远运动员去比短跑成绩一样,明明是不同赛道的事儿,偏要扯到一块儿比高低,这不光是不懂军事常识,更是对历史场景的不尊重。

其实,我们看抗战史都得带着设身处地、易地而处的视角,不能拿单一标准去套所有战场。不管是正面战场的浴血坚守,还是敌后战场的灵活突袭,本质上都是中国人在拼尽全力保家卫国。忽略战场差异去评判对错,反而会让那些牺牲的将士们白白付出 。毕竟他们当年在各自的战场上,都已经做到了能做的一切

而最近台湾“国史馆”公开的蒋介石日记透露了关键信息:1937年8月18日,周恩来、朱德赴南京参加国防会议时,蒋亲自批准八路军“实行侧面作战,不必赴沪参战”

这份决策其实很务实,这说明与其让缺枪少弹的红军去淞沪滩头打阵地战,无异于让擅长游击战的专家去填绞肉机。白崇禧后来总结得透彻:“以空间换时间”战略能成功,靠的就是正面战场坚守与敌后战场袭扰的双线配合。

日本人出的《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一卷,里面有个细节特别有意思,让我印象挺深。1937 年 11 月的时候,日军华北方面军居然得把一半兵力抽出来维护交通线。后来一对照我方史料才反应过来,这不就是当时八路军129师夜袭阳明堡、120 师切断同蒲路的效果嘛!

说真的,这事儿可能要让某些总觉得八路军没怎么打的人失望了。就拿淞沪会战来说,好多人盯着苏州河畔的战场,觉得八路军没在那儿露面就是没出力,但其实那会儿八路军在平汉铁路北段干了件大事,炸了 37 辆日军军列。

更关键的是,那些军列上装的可不是普通物资,全是要运去增援上海的日军第 16 师团的补给品。你想啊,要是这些补给顺顺利利送过去,淞沪战场上的国军得面临多大压力?

而且,以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藏的陈诚档案来看,里面有份 1938 年 2 月的作战总结,说得特别客观:“若无八路军在华北牵制日军 6 个师团,徐州会战必遭东西夹击”。

淞沪战场日军投入了 9 个师团,差不多 20 万人;可同一时期,华北方向的日军居然有 11 个师团,30 万人之多。有时候真忍不住想,那些键盘军事家张口就说八路军 “躲着不打”,要是真像他们说的那样,华北这 30 万日军早沿着平汉铁路南下,抄了国军的后路了,哪还能有后来徐州会战的部署空间?

SO,其实看这些史料的时候,我总觉得最该关注的不是谁的 戏份多,而是当时各个战场怎么互相配合、互相支撑。八路军在华北的牵制,看着没在正面战场那么显眼,但实实在在帮正面战场减轻了巨大压力,这才是全民族抗战该有的样子

来源:小模型数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