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春分刚过,三月的太阳在天顶留下一道明亮的光带。看时间表,11点06分,甲辰年二月十一。这个时刻,没有其他多余的符号。丁卯月癸未日,对普通人来说,也许并不会特意记住那个日子的代号。新旧时间系统碰撞在这里,一边是精确的公历数字,一边横亘着看起来“陌生”的
2024年春分刚过,三月的太阳在天顶留下一道明亮的光带。看时间表,11点06分,甲辰年二月十一。这个时刻,没有其他多余的符号。丁卯月癸未日,对普通人来说,也许并不会特意记住那个日子的代号。新旧时间系统碰撞在这里,一边是精确的公历数字,一边横亘着看起来“陌生”的天干地支。数字之后是谁先来的?光阴滚滚,过目即忘。
古代中国人怎么辨认一天和一天的不同?这事从来不像编一个日历那么容易。日影移动,北斗斗柄转动的位置,都被仔细观察下来。老人守着水面投下的影子,少年仰头数着星星,天空变成记号本。想要追住某天的气息,又怕丢了哪一步。于是他们试着给每一天找个独有的名字。但数字一、二、三……,这种直接的“数”,其实没那么快就漂上人类脑海。
干支纪年的出现,和那个年代有关。那时候还没有统一的序数词。有人说十天干是十进制的事,郭沫若持类似看法。可你问问普通用数字的人,如果让他们放下简单的数字不用,换上一套比数字复杂而且没规律的天干地支,会不会觉得麻烦?那答案大概率是,会吧。这可真是自找难题。
更重要的是,甲骨文里天干地支,用的已经是定型了的字眼——它们“形象生动”,不容误解却也让人摸不透底细。商朝的人早就是这样写,看到甲骨时都用这样的词,没人见过更早的说法。然后本义也已模糊不清。天干十二地支,就在那时悄悄坐定,赖着不走。
仔细想想,数字一、二、三,好像天生合理,但事实又不总是这么顺。说起来,现在许多还保留原始生活习惯的部落,语言里也就只到三,再多,就只会说“很多”。所以古人不用数字来记年记日,似乎也不是我们推测的“能力不够用”,也许只是没多少需求。计数被替代,出现的是循环符号。这一点好像让人有点想不明白,前后不是太对劲,又很“自然”。
干支流转,记日记年,不仅仅是古人故意复杂自己。自然计数法本身也没有非得先有序数词。你看,现在一个孩子拿起一堆苹果,能分能加也能减。他并没有一开始就喊着“五个苹果”,而是实际把苹果一个个放进去。所以对他们来说,记录轮替的岁月,跟追着太阳和星星跑一样,完全没有违和之处!
值得琢磨的是,有的科学家发现,某些动物也能搞点“算术”——少吃几个还是多拿几个香蕉,“有个数”,但不往数字那边去。换句话说,简单的统计已经能满足生存,但并非系统的数字体系。这么比较,似乎人类语言里要有专门的序数词,未必是基础需求。
这时候天干地支就变得顺理成章起来。干支循环,是十与十二的循环。天干,就是十;地支,是十二。十,是两只手——人类最原始的计算方法,谁都知道。十二,却比十要复杂。两只手再加上一脚,也不会到十二呢。所以,十二到底凭什么这么受宠?这事复杂又简单。
如果只讲计时,十二最适合做一圈的分割。一天内,日出日落、正午和子夜,是最明显的四个分段。用十二,把圆等分,既是四的倍数,也是六的倍数。古人没有精细刻度尺,分成六份比分成十份好操作。圆周一分为六,再乘个二,不就是十二吗?
观察月亮,不觉得有多少轮回。古人从阴历的月变迁里,发现一年大约十二个月圆。再仔细些,木星在天空里转上一圈,差不多也得十二年——周期和天象结合,每一项都和十二有关。
说到这,天干的十到底是不是完全依赖十进制呢?其实还真没那么简单。你问中国历史上某些纪年例子,十天干、十二地支,有时候自己单用,有时混用。甲、乙、丙……不是纯粹的数,更像是符号轮流着用。每一循环,六十年又回到起点。那六十该怎么算?乘法本来就是后来的事,只是符号里的习惯。
可能,有人会觉得天干地支不直观,也容易重复。比如“2024年3月20日”一看就明白,对比“甲辰年二月十一癸未日”,后者怎么看都有点头大。同样的干支日,六十天轮一遍,周而复始,用在年上又一圈。查查去年今日是什么干支,算法拐来拐去,平白长出不少难题。
不过,在系统产生的最初,选择干支,也许恰好避免了需要制造很多不同数字记号的麻烦。既然一套有限的符号能轮流使用,反而成了古人首选。不用额外发明太多字眼,节省资源。只不过,以现在的角度去看,又总觉得这条路“不直道”。
如果序数词还是后来慢慢发展完善的,干支系统就变成“先入为主”。不是优胜劣汰,而是先来者占了坑。你说它科学,还是凑合?答案也许没那么重要。时间早已过去,现在回头,只有遗迹残痕,但干支的轨迹依然留在生活里,农历、生肖、节气,一一对应着旧时风貌。
翻看各大数据库,UNESCO和中国国家天文台在2023年刊出研究:干支系统和农历、节气结合,支撑了农业活动几千年。天文观测记录到现在,依然能和这套早期符号配合。我们会说,这就是中国式的“时间哲学”。可哲学与数字、与天文,真能划清界线吗?
平心而论,有些细节其实没人能完全说清楚。比如甲骨文里天干地支的本义,到底是象征着什么?太多“本该严谨”的推理,到实际操作时都变得模糊。只不过今天,普通人早已不用干支计年计月,留下它作为生肖、节气的化身。手表和手机里早已不需要干支日期,除非是老一代的习惯或者某些仪式感的需求。
一些民族依然只拥有极少数的数字,他们靠着简单的词语,过着简单的生活。我们一边发明复杂的计时系统,一边又舍不得丢掉最原始的数字。历史看起来很进步,可实际上就是辗转反侧。干支让人感受到的循环,未必是简单直线,也不是所有事情都必须朝前。
这个问题其实也不用非要较真——干支和数字,各有来路。多数时候,人类的语言和技术不会同时到位,谁先被需求催生出来,谁占了那一步的便宜。一个小部落、一个农家,哪管天干地支的算式?他们更关心明天要不要下雨!
**所以最早的计时方式,既不是我们以为的“数字天然简单”,也不是后人觉得的“符号复杂难记”。事情有时候恰恰是在混乱和实用里找到平衡。**
历史的时间轴上,人类早已习惯顺着一个系统活下去。流转的干支轮回,见证着中国数千年来的春秋更替。每当春分来到,天边亮起那道新阳光,干支的名字早已默默印在不计其数的日子里。至于那最初的决策是偶然是必然,也就谁知道,自然就成了。
来源:故事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