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主播深入中国偏远山区,镜头对准家徒四壁的老人和眼神无助的孩子,送上几袋米、几桶油,对方感激涕零,镜头外的画外音则充满同情。又或者,他们远赴巴基斯坦、尼泊尔、非洲,找到当地的贫民,发放食物文具,拍摄下对方欢呼的场景。
你是否在抖音快手上刷到过这样的视频?
主播深入中国偏远山区,镜头对准家徒四壁的老人和眼神无助的孩子,送上几袋米、几桶油,对方感激涕零,镜头外的画外音则充满同情。又或者,他们远赴巴基斯坦、尼泊尔、非洲,找到当地的贫民,发放食物文具,拍摄下对方欢呼的场景。
视频配着催泪的音乐,打着“大爱无疆”、“助力每一个梦想”的标签,评论区一片“好人一生平安”的祝福。随后,直播开启,“慈善募捐”的链接挂在右下角,观众们的打赏和捐款如潮水般涌来。
这一切,被精心包装成“正能量”。但这些主播,真的在做慈善吗?
一、从街头到线上:“卖惨”生意经的产业升级
几年前,在广东等地的街头,我们常能看到成群结队的残疾人卖唱乞讨。明眼人早已看出,他们不过是背后组织者牟利的“道具”,微薄的施舍最终都流向了操控者的口袋。
如今,这套利用人性善意的骗术,完成了从线下到线上的“产业升级”。不变的,是核心的商业模式:寻找“道具”(从残疾人变成贫困老人、儿童甚至外国人)、策划“剧本”(展现悲惨与救助)、激发“善意”(观众的打赏)、最终实现“变现”(钱流入主导者腰包)。
变了的是,互联网打破了地域限制,放大了流量效应,使得这门“生意”的利润率呈指数级增长。
二、“正能量”背后的财富密码:你的善心,他的黄金
你可能会问,他们真的那么赚钱吗?
答案是:远超你的想象。
低成本高回报: 前往山区送出的米面油粮,总成本可能不过千元。但一场精心策划的直播下来,收到的打赏和“专项捐款”可达数万甚至数十万元。前往国外的成本稍高,但与动辄百万级的收入相比,依然是九牛一毛。
流量变现多元化: 巨大的流量不仅带来直接打赏,还带来广告分成、商业合作、卖货佣金等更多收入。一个成功的“正能量”人设,是一个强大的IP,是一座取之不竭的金矿。
财富去向成谜:主播们宣称“所有捐款将用于慈善”,但款项流向极度不透明。几乎没有主播会公布经过严格审计的账单。你捐的100元,最终有多少真正到了受助者手里?50?10?还是仅仅那桶拍摄用的油?答案往往令人心寒。
于是,我们看到一个吊诡的现象:几年前还寂寂无名的“穷小子”,靠着“帮助穷人”的善举,短短几年间开上了豪车,买上了豪宅,成为了身价千万的“富翁”。这难道是他“拍几个视频”的正常收入吗?这分明是消费大众同情心所得的暴利。
三、跨国“慈善”:降维打击与身份伪装
当国内的套路被逐渐识破,一些“精明”的主播将战场转移到了海外。
巴基斯坦、尼泊尔、非洲等地成为了新的“摄影棚”。选择这些地方,优势明显:
1. 信息差更大: 国内观众更难核实捐助的真实性和后续情况。
2. 效果更震撼:极度的贫困与中国主播的出现形成强烈对比,更容易激发观众的同情心和民族自豪感。
3. 人设更高大: “国际义工”、“民间大使”的标签,让他们的“正能量”人设显得更加高大上,不易受到质疑。
他们用极小的成本,在国外重复着国内的套路,完成了一场场“降维打击”的财富收割。
四、如何守护我们脆弱的善意?
我们的善意是社会最宝贵的财富,不应成为骗子们狂欢的盛宴。当善良被一次次消费,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将无人问津。
作为观众,我们应如何辨别?
1. 警惕“只展示不透明”的慈善: 真正做慈善的人或机构,乐于并敢于公布清晰的善款流水和去向,接受监督。而对那些只有感人画面、没有资金公示的“慈善”,要高度警惕。
2. 怀疑“追求戏剧效果”的慈善: 真正的帮助是尊重且平和的,而不是刻意渲染悲惨、追求剧情冲突的“表演”。
3. 支持“可持续”的慈善: 真正的慈善旨在从根本上改善困境,而不是送一次米、拍一次视频就永不回访的“一次性摆拍”。
请记住,真正的正能量,不需要喧嚣的表演和刻意的煽情。它应该是无声的涓流,是持久的坚持,是对受助者尊严的维护。
不要再让我们的眼泪和善心,变成别人豪车上的一个轮胎,豪宅里的一块砖。
点亮【在看】或转发此文,呼吁平台加强审核,提醒更多人:守护善良,远离表演。
---
来源:湘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