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4日,据资源库了解,近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张洪涛教授团队在增材制造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台双换能器超声固相增材制造装备。
2025年4月4日,据资源库了解,近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张洪涛教授团队在增材制造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台双换能器超声固相增材制造装备。
该装备突破了传统超声增材设备功率输出限制,在异种金属高质量连接与功能材料高效构建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具备良好的工程应用和产业化前景。
技术背景:固相增材制造的新路径
本次研制成功的装备基于超声增材制造技术(Ultrasonic Additive Manufacturing, UAM),该技术采用高频超声振动所产生的机械能与摩擦热,在不熔化材料的前提下实现金属箔材的层层固结,属于典型的固相连接工艺。
相较于传统的熔融型增材制造方法,超声增材制造(UAM)依靠低温固相连接工艺,能够有效避免高温加工过程中常见的金属氧化、相变及残余应力问题,特别适用于异种金属连接和功能梯度材料的构建,拓展了多材料集成制造的应用空间,同时具备良好的材料适应性,助力轻量化、高性能结构件的高效制备。
技术突破:“双换能器+双变幅杆”协同设计
传统UAM设备多采用单换能器结构,存在功率受限、连接不稳等问题,难以满足大尺寸或高强度金属构件的加工需求。为解决上述瓶颈,张洪涛团队创新性地提出并实现了“双换能器+双变幅杆”的协同增材设计方案,有效突破了大尺寸、高强度金属构件加工的技术瓶颈。
该系统具备6000~9000瓦的大功率输出,结合推挽式结构控制,大幅提升了能量传输效率与连接稳定性,能够支持铜、铝、钛、镍等多种金属材料的高质量构建,尤其在铜/铝、铝/钛等异质材料的复合制造中表现出优异的成形效果与结构性能。
科研历程:十年打磨,从概念到样机
自2013年起,在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山东船舶技术研究院、威海万丰镁业有限公司等单位的支持下,张洪涛教授团队持续开展超声增材制造装备及工艺相关研究。团队于2013年首次提出“辅助加热式超声快速成型方法及装置”的技术构想,2018年在系统实验基础上明确了“双换能器推挽式滚焊固结-增材制造”的关键技术路径。
此后,经过多轮设备设计迭代与优化,成功攻克谐振系统设计、压头表面粗糙度控制及平台支撑结构等核心技术难题。目前,设备样机已进入稳定测试阶段,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为后续工程化和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团队成果:多项国内首创,技术积累深厚
张洪涛教授长期从事多能场焊接及固相增材技术研究,曾提出“表面瞬时液膜”润湿理论与异种金属“激光-超声联合调控”界面优化方法,主持研发多项国内首创设备,包括可用于200米水下作业的半自动湿法焊接装备及磁控等离子-MIG复合焊接系统等。
近年来,其团队在《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 and Technology》《Materials Letters》等国际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并凭借相关技术成果,协助学生团队获得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2021年)。
写在最后,此次“双换能器超声固相增材制造装备”的成功研制,不仅标志着我国在固相增材制造装备自主化方面迈出关键一步,也为未来多材料高效构建、高性能结构制造开辟了新路径。
该技术的持续优化和产业化落地,预计将为我国在航空航天、新能源装备、精密器件制造等领域提供更强大的绿色制造解决方案,加速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升级。
来源:3D打印资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