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开栏语:当前,山区县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磐安正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我们深知,在奔向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没有旁观者,都是答卷人。为了更好地剖析发展现状、直面存在问题、探寻破解之道,特别推出“深一度”栏目。
开栏语:当前,山区县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磐安正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我们深知,在奔向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没有旁观者,都是答卷人。为了更好地剖析发展现状、直面存在问题、探寻破解之道,特别推出“深一度”栏目。
本栏目将立足“现状把脉、问题溯源、破局突围”的三棱镜,以新闻人的脚力丈量田间车间,以笔为犁,挖掘那些最真实的故事和最鲜活的经验,对磐安发展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度报道与分析。敬请关注。
春日的安文街道墨林村,黛瓦青砖间升起袅袅炊烟,百年红豆杉下传来年轻人的欢笑声。沿着青石板路前行,每处院落都藏着惊喜:古民居变身文创店,老祠堂改造成剧本杀剧场,百年老宅飘出咖啡香……一幅“墨林山居图”徐徐展开。
从深山乡村成长为“网红村”,墨林蝶变的背后,是一群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创业者,用咖啡香、剧本杀、短视频和文创店,让沉睡的古民居苏醒成“旅游资源”。
数据显示,正月初一至今,墨林村已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村集体收入同比增长65%。墨林的爆火,不仅是一个村庄的重生记,更揭开了一个时代命题:乡村振兴的密码,或许就藏在这些年轻的面孔里。
4月1日下午,墨林村明清古建筑群的飞檐翘角下,一场别开生面的直播正在进行。镜头前,“00后”郑钰活力满满,带着上千网友线上打卡墨林村,让这个宁静的村庄在网络世界里热闹起来。
今年23岁的郑钰是墨林村最年轻的党员,也是墨林沉浸式剧场的一名运营人员。2023年底,墨林村依托当地独特的古建筑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创新性推出“剧本杀”实景文旅项目。彼时,在义乌一家企业拿着丰厚待遇的郑钰,听闻家乡这一发展契机,毅然决定返乡,投身墨林沉浸式文旅项目的推广工作。
“儿时记忆里,老宅的雕花窗棂能讲出许多故事。”回乡后,郑钰带着团队在义和堂设计出“寻宝墨林”剧本,让玩家通过破解梁柱暗语、天井谜题,在游戏中触摸600年村史。开业以来,这里已接待团队100余批次,游客纷至沓来,体验特色“剧本杀”,感受乡土风情。
与郑钰的“烧脑”剧本不同,广告设计师陈利萍与三位同学选择用美食让古村飘满“烟火气”。去年11月,她们在厅门塘边开设“ 隐山・浔味”茶餐厅,特意保留老宅的木结构框架,融入墨林村的自然风光与人文特色,将餐厅打造成一个环境清新、文艺时尚的空间。这里不仅有美食,还提供中式围炉煮茶等特色服务,完美契合年轻人远离城市喧嚣、追求自然生活的消费需求。“我们店内不少菜品、小吃,原料都来自村民。”陈利萍的创新不仅吸引游客打卡,更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
像郑钰、陈利萍这样的年轻创客,墨林村已聚集了36人。他们带来的不仅是资金和技术,更是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90后应燕将闲置古民居打造成“金米兰”咖啡馆,店内热售的香榧拿铁,让游客在咖啡拉花中尝到磐安山林的味道;河南小伙王辉的“南寻文创”里,磐安炼火、板凳龙等非遗被印成木版年画,他创作的精美短视频,讲述了一个个磐安好故事……
青年赋能:驱动古村的三重变革
年轻人的到来,正在改变墨林的“呼吸节奏”。墨林村党支部书记郑浩说,过去十年,村里常住人口从1000多人锐减到400人,现在日均涌入500多人次游客。这种“逆生长”的背后,是年轻创客带来的三重变革。
年轻人带来新思维,破局同质化竞争。面对各地“争抢过夜游客”的浪潮,墨林村提出“半日小隐”的品牌定位。“城里人很难抽出长假,但‘偷得半日闲’的需求巨大。”郑浩说。年轻人精准捕捉这一痛点,设计出短时、轻量、高体验度的业态——喝杯咖啡、玩场剧本杀、拍组古风照,半天足够。这种“不贪大求全”的清醒,反而让墨林从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
年轻人带来新流量,激活传播矩阵。墨林村的爆火,离不开互联网的推波助澜。王辉在800年红豆杉下打造“潮空间”创作室,一条非遗短视频为村子引流1万人次;郑钰登上“浙里的乡村最美丽”主题活动直播间,单场直播观看人数破7万。村里甚至将“社交媒体运营能力”纳入业态招引标准,入驻的创业者多是小红书、抖音上的“小有积淀”的博主。这种“自带流量”的模式,让墨林村未花一分钱广告费,便登上多个平台的热门榜单。
年轻人带来新活力,重构乡村生态。过去,墨林村九成古宅空置;如今,老宅变成咖啡馆、工坊、民宿,村民在家门口卖土特产、当群演、参与手工艺制作。60多岁的村民郑大娘在“隐山·浔味”当保洁员,“以前种地一年挣不了几个钱,现在日子越过越红火!”更难得的是,年轻创业者与村民形成了“共生”关系——陈利萍的茶餐厅优先采购本地农产品,王辉的文创店培训村民参与木版画制作,剧本杀项目招募村民扮演NPC。古村不再是“舞台”,而是所有人共同创作的“剧本”。
振兴密码:乡村崛起的青年力量
省委书记王浩指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墨林村的蝶变,折射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深层逻辑,揭示了新时代乡村振兴为什么需要年轻人。
新时代乡村振兴,需要青年创造力。年轻人具有创新思维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他们能够发现乡村发展中的新机遇和新模式。在墨林村,年轻创客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新鲜业态。他们没有沿用“农家乐+采摘园”的传统模式,而是通过剧本杀、村咖、非遗工坊等新业态,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动能。这种“文化+创意”的路径,正是破解“千村一面”困境的关键,也为我县其他乡村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新时代乡村振兴,需要青年凝聚力。乡村振兴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墨林村的年轻创客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将村民、游客、创业者凝聚成命运共同体。他们培训村民掌握新技能,带领村民共享发展成果;他们尊重古村历史,让传统与现代和谐共生;他们搭建平台,让村民从村庄建设“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这种凝聚力,使得墨林村从“空心村”变成“同心村”,从“被遗忘的角落”变成“向往的生活”。
新时代乡村振兴,需要青年行动力。年轻人的行动力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力量。在墨林村,年轻创客挖掘并传承地方特色文化,善于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短视频、直播等,将乡村的美丽风光、传统手艺、民俗故事等传播出去,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乡村文化的魅力。在这些热爱乡村的青年人的努力下,乡村文化不再单一乏味,而是变得丰富多彩、生机盎然。
站在墨林村头,暮色中的红豆杉愈发苍翠。800年前,郑氏先祖在此种下“翰墨传家”的梦想;如今,青年创客们正在书写“诗与远方”的新篇章。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把乡村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场始于青春的乡村振兴实践,必将催生出更多惊喜。毕竟,在希望的田野上,永远跳动着年轻的脉搏。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