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咱们想聊一个历史悬案,就是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之死。这是唐朝晚期发生的一个灭门惨案,但是一直到现在,凶手是谁,仍然众说纷纭。当然,我这个节目之后,也希望您对这个问题有一个自己的判断。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今天咱们想聊一个历史悬案,就是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之死。这是唐朝晚期发生的一个灭门惨案,但是一直到现在,凶手是谁,仍然众说纷纭。当然,我这个节目之后,也希望您对这个问题有一个自己的判断。
张淮深是谁?张淮深他是归义军第二任节度使。归义军政权,想必大家耳熟能详:安史之乱之后,包括敦煌在内的河西走廊沦陷在吐蕃之手。过了很多年以后,就在大唐已经对河西地区已经不抱任何希望的时候,没想到敦煌地区的人民始终心怀大唐,然后在当地豪强张议潮的带领之下举行了起义,赶走了吐蕃的占领者,包括敦煌在内河西大片的领土重归大唐。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著名的事件。
唐朝当时是欣喜若狂——高兴是高兴,那叫做“意外之喜”。但是话可说回来,你得理解一下那时候唐政府的一种心态:安史之乱之后,唐政府最头疼的事之一那不就是藩镇割据?那么河西政权、这个敦煌对当时的唐王朝来说孤悬海外,张议潮的势力又那么大,他会不会又变成了割据的藩镇?这是唐政府当时所担心的一件事。而这些事情,在张淮深的身上都得到了展现。
张淮深是张议潮的侄子,他的父亲是张议潮的哥哥张议潭。唐政府对归义军政权并不信赖,那么张议潭也好、张议潮也好,心里头很明白。所以张议潮最后没有办法,为了让唐王朝信任自己,已经做到了仁至义尽:他就把自己的哥哥张议潭派到长安来作为人质。到了咸通八年(公元867年),张议潮自己又来到了长安,被授予了司徒,看起来好像很荣耀,但实际上就是被架空了。他留下侄子张淮深代理归义军事务。
张淮深继任了节度使之后,并没有得到朝廷正式的承认,长达20年左右的时间他“求旌节而不得”。他虽然对外力抗吐蕃、回鹘等诸多的政权,但是问题就在于:20年左右的时间,张淮深没有节度使的名号。为啥?很简单——唐政府就想用“节度使名号”这件事考验你,看你对我忠不忠心,我拿你一把。所以张淮深屡次求旌节而不得。
敦煌文献当中有一个叫做《光启三年沙州进奏院上本使状》,这里边就记载了当时张淮深屡次遣使求旌节而不得,使团内部还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你比方说,宋闰盈等人就坚持认为:我们一定要求旌节,“不得旌节,死亦不去”——我要不求得这个旌节,我死也不离开。结果另外一个使者叫做张文彻,他就讽刺这些人,说是“仆射有甚功劳,觅他旌节”,主张及时地回去。而且还有一点——你看看这个文书里边是怎么说的:“我则亲自下卦看卜解圣也,不得旌节;待你得节,我四人以头倒行。”他们四个人的观点就是:我们已经请人算卦了,仆射(指的就是张淮深)这次还是得不到旌节;你们几个人要能把旌节给求到,我们大头朝下走。你瞧着没?这种我们小时候诅咒发誓用的话,那个年代就有。
敦煌文书《光启三年(887)沙州进奏院上本使状》
张议潮有归义军节度使的名号,而张淮深没有。这对于张淮深来说,这是自己最担心的一件事情——名不正则言不顺。唐朝政府不给旌节,他的内部地位就不稳。包括有些影视剧,也把“求旌节”这件事变成了一个故事的主线索之一。
那么当时归义军内部,坦白地说,矛盾重重。还是那句话:张淮深如果不得旌节,内部有很多的势力是不服他的。比方说张议潮留下的儿子张淮鼎,比方说张议潮女婿索勋,比方说还有其他的人。张淮深就始终坐立不安。结果求了20年的旌节,到了文德元年(公元888年),唐政府总算给了张淮深以归义军节度使正式的名号。在此之前,他都已经迫不及待,都已经等不得,最后自己给自己立了个名号——“河西节度使”,那玩意根本没有受到唐政府的正式承认。
结果就在获得旌节两年以后——唐昭宗大顺元年的二月二十二日这天——沙州城内突发变乱:一日之内,张淮深、他的夫人陈氏,还有6个儿子悉数遇难。问题就在于:谁杀的他?到现在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张淮深的墓志铭是怎么说的。这里边就有点语焉不详:首先回顾了张淮深求旌节的事情,然后又说他功劳有多大等等等等,最后又说 “殒毙于本郡,时年五十有九,葬于哪里哪里”,同时说他的妻子颍川陈氏和六个儿子也都死了,随后将他们合葬于一个大坟之中,这无疑是一场灭门惨案。好家伙,地方最高的领袖全家被杀,这再怎么说都是一个顶破天的大事。但是问题在于:凶手是谁?墓志里边有点暗示,叫做 “竖牛作孽,君主见欺”,这究竟指的是谁?
我举个例子:史学界说法一,说是凶手是索勋。为什么?当我们拿不准凶手的时候,“真相只有一个”—— 那就是人们历来认为: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最大的嫌疑人。谁是最大的受益者?是张议潮的女婿索勋。张淮深死后,索勋拥立张议潮之子张淮鼎继位,而张淮鼎并无实权,实际大权由索勋掌控。然后他掌控大权之后没多久,又被以张议潮十四女为代表的张家势力给消灭了。
日本的藤枝晃写的《沙州归义军节度使始末》就认为:张淮深与索勋在内部权力斗争了多年,事变之后索勋又获得了实际的领导权,所以认为索勋是凶手。向达的《罗叔言〈补唐书张议潮传〉补证》也认为“作乱者即索勋其人也”。
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认为是唐政府。你看这唐政府拿着一个旌节的问题拿捏了归义军政权多少年,这就证明唐政府并不是对归义军政权漠不关心,相反它很关心 —— 它要关心其内部权力的交接。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是要保证归义军政权不变成一个事实上的割据政权。
所以孙修身在《张淮深之死再议》中认为:张淮深不仅受到唐政府的提防,还介入了中原地区的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如李茂贞、朱玫之乱等。他认为张淮深都介入了。而荣新江先生写的《归义军史研究》对这一点是予以否认。但是不管怎么样,这个争论有。如此怀疑唐政府,在我看来并非无本之木,是有一定道理的。
你可以想见一下:一个唐政府担心其成为割据政权;另外一个,如果张淮深真的介入了中原晚唐的一系列的政变,那么唐政府能不介怀吗?这是一个。而且还有:张淮深一家都死了,唐政府竟然无动于衷、态度很冷漠。那从这点上来说,似乎说它是凶手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还是那句话:这个事儿跟别的说法一样,仍然没有定论。
凶手说法之三,认为是张淮鼎。张淮鼎在张淮深死了以后被索勋拥立为节度使的留后。李永宁就认为那个墓志里边提的 “竖牛作孽” 指的就是不孝之子制造祸端,然后残害兄弟、祸乱家室,他认为这个指的就是张淮鼎。李军在《晚唐归义军节度使张淮鼎事迹考》中也认为:大顺元年唐政府应已任命张淮鼎为沙州刺史,他因此觉得有机可乘,进而发动政变取代了张淮深。张淮鼎因为也是受益者,所以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人们心目当中的凶手。
还有种说法认为凶手是回鹘。原因很简单:因为张淮深在任这 20 年期间可是没少跟回鹘打仗 —— 跟甘州回鹘、河西回鹘、西州回鹘等等。孙修身在《试论甘州回鹘在中西交通中的作用》中提出:甘州回鹘与关中西部强大的节度使李茂贞联合归义军内部叛徒,发动政变杀害了张淮深。朱悦梅也是持类似的一个观点,认为是回鹘。她认为张淮深之死距其讨伐甘州回鹘仅约六年,回鹘因此仍怀恨在心 —— 这是他们的观点。
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也很有意思,是紧扣那个墓志,认为凶手是张淮深两个庶出的儿子 —— 张延思和张延嗣。这是邓文宽以及冯培洪等学者的观点。我们不要忘了那个墓志里边是怎么说的:“竖牛作孽”。
这里边就有个问题:竖牛是谁?竖牛是《左传》里边记载的一个人物。他的父亲是鲁国的公卿叔孙豹。叔孙豹早年间路过一个地方叫庚宗,在那个地方跟一个妇人私通,然后妇人怀孕了,生的这个儿子就是竖牛。这个竖牛就等于是庶长子。后来他投奔了自己的父亲,可是由于是庶子,所以就不可能继承父亲的爵位、封地,因此当了一个家臣。
但是这个人特别的有心机,早早就开始了布局,要夺取继承权:首先一个,他由于特别会来事,所以深受他父亲的信赖;然后借机制造各种虚假信息,让自己的父亲相信嫡长子就是孟丙心怀野心;他借机挑拨父子关系,最后导致孟丙被杀;然后叔孙豹病重了之后,他又摒弃左右,然后把叔孙豹给饿死;饿死了之后,他又要斩草除根 —— 当时叔孙豹的嫡次子叫做仲壬赶来奔丧,他又在路上派人射杀了仲壬。
解决了嫡系的这些兄弟们之后,竖牛就扶持了叔孙豹庶出的小儿子叫叔孙昭子上位,自己垂帘听政 —— 就这意思,把持朝政。而叔孙昭子又不服他的掌控,不想当傀儡,最后以 “杀嫡立庶” 的罪名要追杀他,结果他就跑了;跑在半路上,被孟丙和仲壬之子给劫杀。这就是所谓的 “竖牛之乱”。
而邓文宽等先生强调:其中三点与杀害张淮深的凶手特征吻合:
一是 “以庶害嫡、杀兄弑父”;二是 “另立新主、而非自立”;三是 “新主继位后他们被铲除”—— 这与张淮深之死的情况环环相扣。他认为杀害张淮深的就是张淮深的两个庶子:张延思和张延嗣。
原因很简单:张淮深得到朝廷册封时,其六个嫡子也一同受封;而庶子张延思、张延嗣却毫无机会。况且,原本处境相近,嫡子们却突然获得册封,他们心中难免失衡。你们六个跟我是同辈,你们六个都得到册封了,没我俩事。所以这两个人就像竖牛一样,开始投到了敌对阵营 —— 就是张淮鼎的麾下 —— 然后发动了政变。换句话说,直接杀害张淮深一家的,就是张淮深的这两个庶子。这种看法是这样认为的。这两位什么命运?那么极有可能是张淮鼎在上位之后,又模仿了当年叔孙昭子,铲除了张延思和张延嗣兄弟俩,由此就叫做 “竖牛作孽”。
当然了,还是那句话:我们目前没有定论,认定凶手究竟是谁。历史上的很多事都是这样,没有定论。我们只能把学术界的观点给大家罗列出来,是非曲直由您自己来进行判断。
我顺便说句话:现在网上讲史的人很多,如果你遇到一个人每次讲史他都是斩钉截铁、结论非常的明确,那么我跟您说,这个人大概率他不上道——他给你提供的是情绪价值,而不是真正的学术价值。你像张淮深之死这件事,你从学者们的分析来看,几乎每个猜疑都有他自己的道理。
我们现在只能说是“存疑”,但是我们起码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张淮深死了以后,是张淮鼎继位;而张淮鼎在任时间并不长,他极有可能在大顺二年年底之前就去世了——换句话说,他在位时间恐怕只有一年多一点。然后就是索勋的天下。这个时候张淮鼎的儿子张承奉年幼,整个张氏政权就落到了索勋的手里头。索勋凭借战功,再加上他在瓜州地区的威望,结果唐政府倒是给了他正式的任命,所以“归义军”的军号在他手里边得以了延续,并且他的战略方向是向西——让唐政府放心:我不向东,我向西。
但是后来又发生了政变:在景福二年(公元 893 年)九十月间、秋冬季的时候,陇西张氏,也就是张议潮的第十四女 带领着张家的族众们发动了政变,又斩杀了索勋,然后把政权重新夺回到了张氏的手里边。敦煌莫高窟第 148 窟的《唐宗子陇西李氏再修功德记》记载:当时张议潮的第十四女带领其丈夫李明振的多个儿子灭掉了索勋。《功德记》里边说:“所赖太保(张议潮)神灵,辜恩剿毙;重光嗣子,再整遗孙。” 这位太夫人夺权成功后,“全心弃政”“义立侄男”,扶持张淮鼎之子张承奉继位,张氏政权重新掌控归义军大权。
唐宗子陇西李氏再修功德记
但是话可说回来,这位太夫人张氏也是蛮有权谋的:她实际上已经变成了归义军的实际领导者 —— 她是垂帘听政;四个儿子掌控了沙州、甘州、瓜州等地方的大权,实际上是架空了张承奉。但好景不长,三年后的乾宁三年,张承奉抓住机会发动政变 —— 如前文所述,张淮深死后短短几年间,政变接连发生。
这场政变针对李氏势力:在沙州大族的支持下,张承奉通过政变一举拿下张夫人之子李弘愿四兄弟,进而架空了张夫人。后来李弘愿四兄弟被贬至外地并遭处死;张夫人因拥立张承奉有功,且身为其姑母,虽被剥夺权力,但得以安度晚年,青灯古佛,吃斋念经。我们看一个文书:这个是她在光化三年六月九日写的《金光明最胜王经》。可以说,这位太夫人的晚年只能靠抄写经文排解心中郁闷。
太夫人抄写《金光明最胜王经》(S.1177)
还是那句话:张淮深之死是一个连锁反应,影响了整个河西地区的历史走向。悬案没有破解,不过有个有意思的一点 —— 咱们现在网友参与历史积极性相当高,因为我们有多种载体:你比方说我们可以写历史小说,我看有的历史小说脑洞大得不得了;还有的则是可以通过游戏。我还是那句话:形式不拘一格,只要能让大家喜爱历史、钻研历史,手段与载体并不重要 —— 无论何种形式,只要是 “正说历史”,我认为都可行。
来源:于赓哲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