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时间可以倒流,他一定不会忽视那几次反复出现的腹泻。”这是许多病人在确诊结直肠癌后发出的叹息。事实上,癌症并非一夜之间悄然而至,它往往早在数月甚至数年前便通过身体微妙的改变释放信号,只是人们习惯了忽视。
“如果时间可以倒流,他一定不会忽视那几次反复出现的腹泻。”这是许多病人在确诊结直肠癌后发出的叹息。事实上,癌症并非一夜之间悄然而至,它往往早在数月甚至数年前便通过身体微妙的改变释放信号,只是人们习惯了忽视。
结直肠癌,是全球发病率居前的恶性肿瘤之一。
根据《全球癌症统计2020》报告,结直肠癌已跃居人类癌症相关死亡原因的第二位。在日常门诊中,医生常碰到这样的患者:症状已经持续一年以上,却因被误以为是普通消化不良或痔疮,失去了早期发现的最佳时机。
真正危险的,并不是癌症本身,而是侥幸心态与漠视信号。
究竟哪些征兆会在患病前一年出现?
有一个细节常被忽略:患者往往能回忆到六类异常信号,只是没有联想到它们与癌变的联系。
第一个信号是排便习惯的改变。长期便秘或突发性腹泻被很多人归因于饮食不规律,但若这种反复无常持续三月以上,尤其在规律饮食情况下仍反复出现,就必须引起足够警惕。
临床上,肿瘤导致肠道腔径变窄,或改变了局部神经调控,使粪便运行轨迹发生改变,表现为顽固的便秘或频繁腹泻。就像道路施工后,车辆被迫绕行,路况便不再顺畅。
第二个信号是大便性状的异常。细长如铅笔的粪便,或者肉眼可见的黏液和暗色血迹,常被误以为“内痔出血”。
但差别在于:痔疮出血大多鲜红且附着在表面,而肠道出血则常呈暗红或夹杂在粪便内部,难以被忽视。
根据《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2年版)》数据,超过40%的结直肠癌患者在早期即有出血表现。
第三个信号是原因不明的贫血。血常规检查提示血红蛋白逐渐下降,却找不到外伤或明显失血的原因,这往往源于肠道长期“暗流涌动”的小量出血。
患者逐渐感到乏力、头晕、心悸,即便睡眠充足也无法恢复精力。
第四个信号是体重持续下降。现代社会不少人追求瘦身,但若一个人没有刻意节食或运动,却在半年内无缘由地减重超过5公斤,就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肿瘤本身会大量消耗能量,同时释放炎症因子,干扰代谢,这就是患者“越吃越瘦”的原因。
第五个信号是腹部持续的隐痛或胀满感。由于结直肠位于腹部下方,肿瘤生长后常造成局部压力,患者多描述为“总觉得肚子里有东西顶着”。
这种感觉可能时有时无,但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渐加重。
第六个信号是排便不尽感。患者常形容为“大便解了一半,感觉还有没排干净”,这是肠道腔径被占据后导致的经典表现。
临床随访发现,这一症状往往在确诊前6—12个月便已出现,却常被人解释为“没休息好”或“没吃蔬菜”。
如果这六个信号像六个灯泡,任何一个单独点亮可能只是小问题,但当两盏以上同时闪烁,便不能掉以轻心。
医生提醒,与其揣测,不如通过结肠镜等方式查证,结肠镜检查在医学上被认为是诊断结直肠癌最为权威的方法。
为什么人们会在这些信号出现时忽视呢?
根源有三。
其一,症状隐蔽,与常见小毛病高度相似,使人缺乏危机感。
其二,羞于就诊,涉及“排便”这一私密话题,很多中老年人宁可自行买药调理。
其三,缺乏规律体检意识。
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显示,在普通居民中,45岁以上人群做过结肠镜的比例不足20%。
需要指出的是,并非出现上述症状便等同于患癌。痔疮、炎症性肠病、功能性便秘等疾病也会带来类似表现。
但医生更强调的是:不怕“虚惊一场”,就怕忽略了一次早期筛查的机会。
从预防角度看,研究已反复证明饮食结构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息息相关。高脂肪、高红肉、低膳食纤维的饮食模式,会增加肠道负担,使粪便中潜在的致癌物质与肠道壁接触更长时间。
例如每天摄入红肉超过75克,长期下来可能增加约20%的结直肠癌患病风险(资料来源: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
医生常建议用豆制品、鱼类替代部分红肉,每天蔬菜水果摄入量不少于400克。
运动同样是防范利器。医学研究显示,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车或游泳,可以使结直肠癌风险降低约20%。
这种效果就像为肠道安装了“加速带”,促进肠道蠕动,缩短粪便停留时间。门诊经验里,长期保持晚饭后快走30分钟的患者,普遍消化功能更稳定。
作息规律的重要性常被低估。夜间肠道也是“修复工厂”工作的时间,长期熬夜会打乱褪黑素分泌,间接影响肠道细胞的修复与免疫调控。
45岁以上人群,保证每晚7小时以上的规律睡眠,是对肠道的保护。
心理因素亦不能忽避。慢性焦虑和抑郁不仅削弱免疫系统,还会改变肠道菌群平衡。
医生见过不少患者因长期情绪压抑,出现肠易激综合征样症状,而这一类人群若忽视规律检查,更易延误。
日常可通过冥想、书写或适度社交来缓冲压力,每天至少给自己留出15分钟独处放松时间。
中医角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与饮食和情志密切相关。饮食过冷或过辛辣,容易损伤脾胃运化;情志不畅,则气机郁滞,肠道功能失调。
因而,中医调理常从饮食节制、情志舒畅入手,例如:每日晨起温水润肠,少食夜宵,每周控制3次以内,用山药、薏米、莲子等食物健脾。
这样的生活养护,虽非直接抗癌,却能守住健康的底盘。
每一次临床会诊,医生都在面对一个现实:越早发现,越容易治愈。结直肠癌的5年生存率,在早期超过90%,而到了晚期却不足15%。差别就藏在那关键的一年之内。
当人们开始敏锐留意身体释放的“六个信号”,当筛查成为像体检血压一样普及的习惯,许多悲剧本可以避免。
正如一位患者在康复期所言:“真正的力量,不是战胜癌症,而是提前一步认出它。”
或许接下来读者会问:在未来,除了传统的肠镜检查,我们能否拥有更便捷、更无创的筛查方式?
科研正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例如粪便DNA检测、血液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等,均显示出潜力。未来的筛查方式,也许能像测血糖一样简单,但那仍需时间与研究来证实。
人们无法避免岁月增长,却能选择是否给自己一次对身体的提前预判。六个信号,是警钟,更是机会。而抓住机会的人,往往能把命运从危险的岔路口拉回平坦的大道。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大肠癌学组. 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2年版)[J].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22,25(6):505-522.
[2]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 & 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 Diet, Nutriti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Cancer: a Global Perspective. Continuous Update Project Expert Report 201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
声明: 本文为健康科普内容,部分故事情节为方便理解而虚构,信息参考了权威医学资料与专业知识,但不代表个体化诊疗建议。如您有健康问题,请咨询医生或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来源:十八健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