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晋祠是我多么向往的地方!小时候家里墙上挂着一幅晋祠风景图,已经陈旧得很了,也变了颜色,可是我家还一直保存着,并让我又重新描摹了一张。
历史就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莎士比亚
(接上期)九 住进晋祠庙里
晋祠是我多么向往的地方!小时候家里墙上挂着一幅晋祠风景图,已经陈旧得很了,也变了颜色,可是我家还一直保存着,并让我又重新描摹了一张。
实际那张画也是晋祠庙的一个概况,很不细致。虽然我小的时候在舅舅家,跟着舅父去过一次晋祠,但印象也不深。
就是在我住了高小时,晋源城离晋祠只有十几里路,学校组织旅行去过两次,平时在星期天,也和同学们去晋祠郊游过。我的作文、日记上也记述过晋祠的风景,是值得留恋的地方。
这次我来到晋祠工作,民教馆的农村实验区就在晋祠庙的关帝庙里办公,我从此住在晋祠庙内,成了晋祠庙的主人,山明水秀的风景区成了我朝夕厮守的地方,我感到自己是多么幸福呢!
晋祠庙关帝祠1939年拍的老照片,木牌上还有教育馆字样。
实验区办公室就设在关帝庙内。庙内正殿是雄伟的关羽帝君塑像,左右有周仓,关平像,大殿前右边是一株古槐(可能是唐槐),左边是一株皂角树,树身上钉有许多铁条,据说皂角树是吃铁才生长的。
大殿前院内有东西配房各三间,右边的做了民众夜校教室,左边的是我们的办公室。
由于实验区的设立,办公室和教室都粉刷了油漆,整修一新。院里栽满了丁香和刺梅,玫瑰,连翘等花木,砌了引路,改变了过去满院杂草多年荒芜的景象,还修好了庙内的白鹤厅和水阁凉亭。
关帝庙正殿两旁各有月亮门,进了内院,也是左右各有配房三间,做我们的图书阅览室和医疗室。正面高台上就是三清洞(窑洞内供着上清玉清太清三清道君)。这里做了我们的展览室,三清洞两旁的窑洞做了我们的寝室。
从左右配房旁边拾阶而上,三清洞顶上面是玉皇阁。上面非常平阔,我们常在上面乘凉休息,可以向远方眺望。
在前院我们办公室旁边有小门,通过去便是汾东殿,就是唐叔虞祠,坐北向南,这实际就是晋祠庙的主庙,因为晋祠就是以周成王桐叶封叔虞而得名。
庙很宽大,正门上有“叔虞祠“三字,有很高的台阶。前院两廊墙上镶嵌有许多珍贵的石刻碑记,如朱彜尊的”游晋祠记“等古迹。有的因年久风化已看不清了。
中有过庭,内院大殿供叔虞塑像。东西各有配房三间,当时我刚结婚,与爱人就住在东配房内,享受着新婚后的幸福;西配房内有一养病的客人居住,这里真是休养的好地方。
传主郝甦生在民众教育馆工作时期的照片
关帝庙东侧是东岳庙。庙前与庙侧有隋槐与唐槐,两株千年古树。再往东是文昌宫,当时是晋祠女子小学的地址。
关帝庙正对面有一座戏台叫钧天广乐,每年五月初五在此演戏,我们坐在关帝庙台阶上就可以饱览观剧之乐。
在关帝庙与汾东店之间,前面的高台阶下,即是唐碑亭,叫“贞观宝翰“,内竖两幢相同的高大石碑。东面的是唐太宗御笔亲书,追述唐初治世的功绩,此碑已年久,字迹剥落模糊。西面的一幢是从原碑上摹临的,与原碑完全一样。我们在的那年(1937)夏,原北洋政府的教育总长傅增湘、周肇祥等几人来游晋祠,在此碑侧曾刻石留念。
碑亭内墙上均嵌有小石碑,为历代名人晋祠游记。对面一联为“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道出了历代社会政治变迁的真谛。
唐碑亭前为八角莲花池,每到夏秋,莲花盛开,幽香袭人,游鱼在莲叶下游弋,明月高照,此为晋祠内八景之一,叫莲池映月。
莲池西为松水亭,在此亭上乘凉,清风习习,使人有超尘出世之感。松水亭西为善利泉亭,此亭与南面难老泉亭相对立如双峰。听此泉水不大,过去仅供莲池之用。
1940年摄善利泉亭老照片
善利泉亭再上是朝阳洞,座落在整个晋祠庙的西北角,台阶高入云际,供人拾阶而上(又称72圪台)。内供祖像,真是别有洞天。
在此俯视晋祠全景在目,遥望可见晋中平川田野如画。吕祖祠南院为寺僧所住。北面穿出经桃源洞,与晋祠八景之一的”石洞茶烟“传说为傅青主读书处和住过的窑洞。
至北为待风轩,从侧面拾级而上为三台阁,读书台,是避暑胜地。对面题“化阁”二字,为晋祠八景之一“仙阁梯云“。
朝阳洞高阶下面有周柏两株,一株倾倒,依俯在另一株上。傅青主先生题为“晋源之柏第一章“,刻石铭记。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晋祠老照片
从朝阳洞前周柏向南,即圣母大殿。为晋祠庙之主殿,其殿九楹,宏伟壮丽宽敞巍峨,内供昭济圣母,乃武王之妻,成王叔虞之母,店内有宋塑侍女像42尊。形神各异,惟妙惟肖。为珍贵文物古迹。
圣母殿前碑碣林立。其中有一石碑光滑透亮,为清初罗洪先生所写,内云:
”悬瓮山前一脉清,龙蟠虎伏隐其明,
水漂火劫山移步,五十年来帝母临。”
大殿右有苗裔堂,为士民求子之祠。大殿左边有台骀祠(台骀即三分神也)。大殿前有板桥一架,称鱼沼飞梁,作十字形,汉白玉做栏杆,为桥梁古建筑中之奇品。建筑学家梁思成(梁启超之子)为研究古桥梁建筑曾来此桥下摄影。为研究古桥梁建筑之材料。
晋祠老照片
鱼沼飞梁前为献殿也,古建筑为出民供神馔食之处。献殿前有“对越“牌坊。“对越“二字,楷书端方,笔力遒劲,为晋祠庙内与“难老”“对越”“水镜台“并列为晋祠庙内三大书法名碑。
对越碑前为金人台,上有铁人四个,分四角立,十分雄伟,金人台对面有水镜台,为当地演剧之处。金人台两旁有钟鼓二楼。在圣母大殿南面经过台骀祠,公输子祠,即为水母殿,内塑水母像,在一瓮形底座上做梳头状。本地人称为水母娘娘。
祠作两层,祠前即难老泉,亭为尖亭状,有水从泉内滔滔而出,不舍昼夜。“难老泉声”为晋祠八景之一。有傅青主先生题“难老“二字匾。难老泉水经石窟穿出,清澈见底,其石窟有十眼,人称七窟窿八眼,分成南北二河,南三眼北七眼。南河又分出中河。
难老泉亭前建有舟形亭,叫不系舟。石窟上有亭曰“真趣亭“。从洗耳洞而下,难老泉水十分清冽,其中游鱼成群,水底有长生萍,冬夏常青。难老泉水流经双桥,白鹤亭,又称水阁凉亭,双桥挂雪,为晋祠八景之一。据说难老泉水穿桥而下浇灌良田六百顷,下游各村栽种稻藕,有江南风味。
1939年到1945年间拍摄的难老泉亭、真趣亭
从晋祠庙向南一角门外,有晋溪书院遗址,乃明王琼尚书的书院。内供王琼塑像。庙前有古老银杏(白果)树两株,约有十余丈高,枝叶繁茂,浓荫蔽空,一雌一雄,隔年结果。
西南的奉圣寺为敬德别墅,院内有松,柏,杄,楸四株大树,寺北院有塔13层,即舍利生生塔。宝塔披霞也是晋祠一景。登高远眺,晋中平川一览无余。
我在晋祠庙内住了一年多,饱赏晋祠风光,常于清风明月之夜,静坐难老泉旁,闻松声呼呼,水声潺潺,真有超尘脱俗之感。
冬日雪后登临双桥挂雪,立于白茫茫的雪中,只见泉水热气腾腾,烟雾笼罩,从难老泉龙口吐出,别有一番景象。泉水中游鱼往来,从绿绿的长生萍中穿来穿去,真是乐在其中。
还记得晋祠内八景有:望川清晓,仙阁梯云,石洞茶烟,莲池映月,古柏齐年,胜瀛四照,难老泉声,双桥挂雪。
离开晋祠许多年后,偶尔回晋祠一游,当年的景象仍清晰如昨,令人流连忘返。
1939年摄的太原晋祠金人台铁人
(未完待续。此自传文稿由珍尔根据传主本人亲笔写的手稿整理而成。请继续关注下一章节:在民众教育馆工作。)
来源:太原市老区建设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