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63年的上海,初秋的梧桐叶刚刚泛黄。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李葆华提着行李箱走进锦江饭店会务组,一眼就看见江西省委第一书记杨尚奎和妻子水静正在办理报到手续。他放下行李快步上前,板起脸却难掩笑意:“你们先别上楼,今天必须说清楚——上次我到底是怎么上的火车?”
1963年的上海,初秋的梧桐叶刚刚泛黄。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李葆华提着行李箱走进锦江饭店会务组,一眼就看见江西省委第一书记杨尚奎和妻子水静正在办理报到手续。他放下行李快步上前,板起脸却难掩笑意:“你们先别上楼,今天必须说清楚——上次我到底是怎么上的火车?”
杨尚奎夫妇闻言朗声大笑。杨尚奎拍着李葆华的肩膀说:“要不是我解围,你那天恐怕要在火车站睡一夜!”这场看似严肃的“追责”,实则源于三个月前华东局会议结束时那场轰动全场的拼酒事件——
1963年夏,华东局在杭州召开各省第一书记会议。会议圆满结束后,华东局书记柯庆施提议举办答谢宴。席间,素来豪爽的李葆华听闻杨尚奎夫人水静“千杯不醉”,当即端着酒杯走到水静面前:“水静同志,听说你是江西的‘女中豪杰’,今天我可要讨教几招!”
水静本想推辞,但周围响起“水静不能怂”“李书记挑战了”的起哄声。这位出身安徽桐城的女子起身笑道:“李书记是我的‘父母官’(水静为安徽人),您下令,我哪敢不从?”两人你来我往连干三杯,李葆华渐渐感到头晕目眩,而水静面色如常,甚至还能为众人添酒。
“我只记得喝到第五杯时,眼前的酒杯开始打转……”李葆华后来回忆。据杨尚奎秘书日记记载,当时李葆华已醉倒在桌底,嘴里还嘟囔着“再来一杯”。杨尚奎考虑到他下午需乘火车返皖,立刻安排警卫员:“快!用冷水擦把脸,送他去车站!”
一行人七手八脚将李葆华抬上车时,他已不省人事。直到火车快到南京,李葆华才猛然惊醒,发现自己躺在软卧铺上,头痛欲裂却想不起如何离开杭州。这场“断片”成了他心中的未解之谜,也为上海重逢埋下伏笔。
在上海锦江饭店的走廊里,水静终于揭开谜底:那天李葆华被抬上车后,始终处于昏睡状态。杨尚奎不放心,亲自送他到火车站,甚至与列车长交代:“这是安徽省委李书记,麻烦多照看!”直到火车鸣笛发车,杨尚奎才返回宾馆。
李葆华听完又气又笑:“好你个水静,居然把我灌成这样!”水静立刻“反击”:“明明是李书记先挑战,再说您可是安徽人民的‘父母官’,我哪敢让您输?”这番对话引得周围干部笑声一片,原本严肃的会议氛围顿时轻松起来。
这场“醉酒风波”非但没有影响三人关系,反而成了他们革命友谊的催化剂。1980年代杨尚奎担任中央副主席期间,水静每次回安徽探亲,都会专程看望已退休的李葆华夫妇。两位老人常坐在院子里回忆1963年的那场“酒局”,感慨道:“那时候的干部,喝酒都喝得这么纯粹!”
这场发生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之间的“醉酒趣事”,折射出特定历史时期的干群关系:他们既是运筹帷幄的封疆大吏,也是性情中人;既有原则性的严肃,也有生活化的幽默。正如李葆华在回忆录中所写:“那时候的上下级没有隔阂,同志间的友谊比茅台还醇厚。”
来源:梦兮一点号